传统文化要在守本开新中继续前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不忘本”。《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能够传承几千年而没有中断,根本原因就是传承了文化,即使是外来入侵,也依旧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使命初心,这充分证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势和生命力,如果摒弃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忘本,那么文化会走向灭亡,文明也就会随之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围绕用好地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把百年党史、文物资源、非遗传承以及地方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忘本来才可以承启未来,聚焦起始才可以固本开新,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在承继中发展,在发展中承继。
“敢创新”。玉汝于成,功不唐捐。中华文化的坚韧勇毅在于一次次的浴火重生。古巴比伦由于外敌入侵而消失,古埃及被罗马铁蹄所践踏,古印度的历史存在空白,这些国家的文化或多或少遭遇了断层,导致文化的传承断了,唯有中华文化生命力旺盛绵延至今。文化的高度自信源于历久弥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并加以展示,充分诠释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境界。强化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利用好媒体平台,充分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推动文物数字化建设,“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与多个方面领域互动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未来”。现今,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愈发奇幻,相互交织,也在相互改变,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换发出各自生机灵动的别样魅力。未来的种种机遇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不同的挑战,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的智慧源泉。当视觉传播时代来临,我们就需要更多的传播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如今,《大鱼海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优秀影视作品;《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文博类节目;更多的网络视听短视频平台等广为传播;从卢浮宫到故宫,各种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以及3D技术等数字化,更是通过影像与数据,让传统文化恒久流传,不断丰富文化价值,重塑文化表达方式,更让传统文化风貌历久弥新,“容颜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