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常笔记(31)

2023-07-26 05:59 作者:Amadeus-Hikari  | 我要投稿

1.看了《死魂灵》,这本书写得蛮有趣的。在手法(而非主题)上,作者大概是想用主角乞乞科夫作为线索来串起俄国各个阶层的人,然后将他们的面貌都描绘出来。因为是(骗子)商人,所以会同时接触到底层和上层,而如果主角是个遵纪守法的商人的话,他可能只会和自己阶层打交道,从而活动范围也就极其有限了。买下各个农庄的死农奴的行为,同时也在地理空间上拓宽了本作的界限。乞乞科夫的骗局感觉从一开始就很难成功,在实践层面上甚至可以称得上漏洞百出。但我更倾向将主角理解为一种线索,作者通过展示这个线索的活动,从而表达更多的东西。因为这个典当“死魂灵”的骗局最后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只是个例,证明不了任何道德主题,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表达出来的东西,反而更有趣。

这本书预计是三卷,公开发表了第一卷,评价很好,全俄国都在期待下面的部分。作者在死前把第二卷给焚烧了(因为创作力衰退)。看了纳博科夫对这段经历的描述,总觉得有些可悲,类似于“英雄迟暮”的感觉。联想到拒绝者在利亚德上的表现,又能说些什么呢?有些天赋却无法触及顶点,遗憾罢了。

至于乞乞科夫的经历,大概就是善良得不到回报于是选择世故、欺骗这种(可以简单理解成祁同伟),不知道在那个年代如何,至少在今天是很典型的一类角色。


2.同样用主角串联线索的,还有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最开始是冲着“这本书景色描写很棒,可以作为教材”而推荐语买的,因为我完全不会写景。当然,这本书比上一本松散了许多。看了几节,并没有太多感觉,应该是我没有足够专注的原因吧。

大概知道在说什么,就先不读了。


3.扫读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对这种题材不太感兴趣。


4.《霍乱时期的爱情》

不喜欢这部作品,也不觉得写的很好(相较同等级的作品而言)。

这部和《百年孤独》的叙述风格都很冷静,《百年孤独》可以理解为在叙述历史,因此这种叙述风格可以理解(甚至很合适)。而这部主要是在讲爱情,这种叙述风格读起来让我感到很别扭,有一种不带感情去叙述感情故事的感觉。

对细节的把控,当然一看就是大作家水准,但和劳伦斯、亨利詹姆斯、伍尔芙等人的作品相比,并不存在能够让我感到震颤的地方,并没有让我惊呼原来还可以这么写的地方。(比如《达洛卫夫人》中的那种怀旧感,那种情感展现的深度,我觉得是远强于这部作品的)

我觉得,这是因为,尽管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但没有将比细节更微小的细节展示出来,以及没有升华这些细节。有时候伟大的作品和不那么伟大的作品之间就差一点,但这一点同时也相当难以逾越。(我迄今为止都觉得德沃夏克的《自新世界》交响曲写得不好,甚至在听它的过程中出现了生理厌恶——因为缺乏发展而导致听起来很腻,旋律重复又不像柴可夫斯基那样能把旋律玩出花来......但这也许是因为对比的对象是贝多芬、勃拉姆斯等)

我还觉得这部作品不够真诚,字里行间有许多矫饰的痕迹。举一个例子:

当费尔明娜·达萨头晕眼花地读出那个名字时,谁也没有听懂。不仅因为那名字本身就不同寻常,更因为无论如何没人说得准中国人的名字到底该怎么读。但也无需劳神,因为获奖的中国人已经从包厢的尽头走了出来,脸上带着中国人早早回家时的那种完美微笑。


中国人早早回家时的那种完美微笑——这是什么玩意?这种词语该出现在这等大作家的作品里吗?


5.本来打算看博尔赫斯的,但搜了下基本都是短篇。不太习惯看短篇(可能主要是因为看不懂),于是先算了吧。


6.但丁的《神曲》

因为没成长在基督教那个文化中,加上对古代西方文学接触的很少,所以不是很能读懂这本书,也就走马观花地看了看,主要是为了体验这部作品中展现出的想象力(但因为不懂文化背景,所以也不知道哪些是借鉴已有的,哪些是独创的)。

我在知乎上看到许多观点,它们都在说什么《神曲》《堂吉诃德》等作品仅仅是因为写的早,除此之外不值一提。对此我真的不是很能理解...但说出一部作品哪写得好同样是门技术活,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于是只是在此表达自己不相信这种说辞的态度......

我通俗作品确实看得少,但江南的《龙族》和《九州缥缈录》在中国的通俗作品里应该也不算很差吧...总觉得它们完全不能和《神曲》的想象力相比啊。所以上面这种论断到底从何而来的呢?那些答主说的太过离谱了,以至于我第一印象不是想反驳,而是不解他到底在说什么。


7.很多人习惯将《拉二》的第三乐章解释为胜利,这样说虽然应该没错,但令我在意的是结尾前的那段哀伤的旋律。也许,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得的胜利并非与喜悦完全对应,而是同时也混杂着许多悲伤和叹息。


 8.看了《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这个标题应该翻译不出“世界”的意思,只是悲惨一类的,可能单独翻译成“悲惨”感觉有些怪?但悲惨世界这个翻译有些将它扩大化了,因为我觉得描写的是世界中的悲惨,而不是悲惨世界。

这本书汉译本字数和《战争与和平》差不多,于是也就压着没看(毕竟一本顶两三本)。在《寻求失去的时间》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中,我看普鲁斯特对雨果好像还挺推崇的,于是终于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对情节(因果关系)的推动绝非白璧无瑕,甚至严格来讲漏洞颇多(有太多巧合和深究起来可能称得上牵强的地方——这是大作品的通病,反过来也是我觉得《米德尔马契》出色的地方),在人物塑造上也因为时代局限性而不像现代那样丰满(狄更斯也同样),尽管这里的具备现实性,但更像停留在诉说某种概念、某种类型。有人说主教这种善人现实中不存在,所以不够现实主义——但凭什么因为没见过且无法用世俗眼光衡量一个角色就径直说这种人现实中不存在呢?(如果真遇到主教这种人,我丝毫不感觉奇怪),而且小说(fiction)的本意就是虚构,小说中哪有什么真实存在的人呢。

不过这本书的文字写的真的很好,光凭这些兼具优美和激情的文字(诗性的),称雨果为“大文豪”就丝毫不过分。对一些场景的描写也真的很动人,看到最后甚至给我看哭了(不过我还是要争辩一句,这眼泪的主要成分是感动,看《赛马娘2》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眼泪,次要成分是确实对细节把握得很好,这些细节使得它的感动超出了强行催泪的作品。不过这种眼泪是一种相对比较廉价的眼泪,不是那种比较深沉的,为人类才华和奇迹而流的眼泪。)



8.劳伦斯的《虹》。

之前看早年作品《儿子与情人》时,就为劳伦斯的语言和细节把控所震撼。这部后期作品在延续文风的同时又变得更为深沉内敛,也算是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轨迹。同时,在结构和隐喻上,也可以看出大师风范。

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三代人的爱情,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爱情的描写是诗意、浪漫的,劳伦斯则不是这样,但劳伦斯的描写更加精准、更加有内容,从而也就更加深刻。

还要说些什么苍白、无聊的话呢?无非是赞叹罢了。这部作品没有让我感动,没有让我哭,但它带给我的审美体验要远超《悲惨世界》。

过段时间再读他的另一部作品吧。我要看亨利詹姆斯。


日常笔记(3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