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脱单盲盒,是爱情,还是陷阱?

2023-01-16 16:41 作者:新周刊Neweekly  | 我要投稿

网络上的相谈甚欢,终要面临现实的考验。


2022年3月23日,太原。一家脱单便利店吸引年轻人关注。/ 来源:中新社 韦亮


盲盒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拆盲盒也被很多年轻人视为解压方式之一。但如果说拆盲盒有可能拆出意中人、顺利脱单,很多人可能会以听笑话的心态,一笑置之。


如今,脱单盲盒店的身影在许多城市并不少见,顾客只需花费少量资金,就可以获得一次和陌生异性交流的机会。不仅如此,由脱单盲盒实体店演变来的脱单盲盒小程序、App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这片被视为新蓝海的领域内,有人收获爱情,有人收获金钱,还有人泄露信息……



投一投,拆一拆


沈阳脱单便利店位于沈阳站地铁站,从这里可以快速到达沈阳站火车站,搭乘列车前往全国各地,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为店铺带来了可观的客流。


每天,店铺主理人孙佳月都会到店铺内经营业务,她和店员会为那些无法到现场定制脱单瓶或拆脱单瓶的客户线上办理业务。这里的业务线分线上、线下两条,均围绕脱单瓶展开。客户可以到店内填写个人信息,封瓶后,将瓶子放置在脱单柜内,这一行为被称为“投瓶”;顾客扫码支付后,可以获得一次拆开别人瓶子的机会,这被称为“拆瓶”。


在完成“投”和“拆”两组动作后,原本陌生的两个人就可以获得一次彼此交流的机会。


目前,沈阳脱单便利店内共陈列了5000余名单身青年的脱单盲盒,这些盲盒有70%来自线下,这些线下客户具有明显的统一画像,比如年龄不大、多为90后和00后、穿搭时尚、活泼外向。


多数客人在投瓶、拆瓶前都会和店员交流,店员亦能通过短暂的交流大致判断出每位顾客的性格特征——自带“社牛”属性的顾客在店内会如入无人之地,他们在填写信息后,还不忘与工作人员攀谈一番;而那些不善交际的顾客往往悄然而至。曾经就有一位不善言辞的男性顾客独身到店填写信息后,一言不发离开,离开之后才发信息告诉店员,称自己已填写了脱单信息。


脱单信息有固定的模板,投瓶人要遵照商家给出的模板填写,模板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身高、生日、居住区域等,除此之外,投瓶人还要留下联系方式,供拆瓶人联络。


2021年9月11日,济南。一名小伙子在脱单便利店内看脱单信息。/ 来源:视觉中国


沈阳脱单便利店的另一位员工介绍,这种由实体店延伸至网络上的聊天,更容易让客户相信信息的真实性,也避免了交友软件对个人信息的过度索取。更重要的是,它还很好地满足了部分“社恐”人士线上交友的愿望。


与此相关的例子,并不缺乏。孙佳月曾为身边一位不善言辞的单身男性朋友投了脱单瓶,朋友在投瓶不久后,收到了一位单身女孩的好友申请。添加好友后,朋友和女孩相谈甚欢,二人很快便从网友发展成现实朋友,并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目前已经订婚。


通常情况下,顾客通过脱单盲盒脱单后,会到店内撤下自己的脱单瓶。如果投瓶人一直没有脱单且想要放弃,也可以到店内撤下瓶子。偶尔,店家会主动告知那些一直未脱单的人他们的脱单瓶是否被人查看等信息。


有些急于脱单或者脱单之路不顺遂的顾客则会直接询问店员。一位店员回忆称,曾有男性顾客询问她,为什么添加的投瓶人在聊天中一直兴致寥寥,反馈不高。


从这一点看,脱单便利店这种服务在某些客户眼中和传统的红娘无异,他们似乎都要为牵线后续负责。但事实是,早在投瓶前,沈阳脱单便利店便告知了参与者,脱单盲盒并不能保证百分百脱单。



“我和你想象中不一样?”


2021年11月,婚礼策划公司焦集婚礼筹办了一次单身盲盒配对活动,共收集了40余名单身青年的信息,出于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考虑,焦集婚礼的工作人员从中筛选出了25名单身青年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个人姓名、居住地址、年龄、工作等。


只不过,这些信息在工作人员制作交友卡片时,都被故意隐藏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艺术性、更为含蓄的信息,比如参与者喜欢的音乐、动漫、电影,对参与者有特殊意义的城市等。


作为活动筹备人之一的妮妮称,之所以这样呈现,是为了减少标签化内容对参与者选择的影响。


脱单便利店这种服务在某些客户眼中和传统的红娘无异。/ 来源:pexels


活动正式落地前,妮妮曾向朋友提起筹办单身盲盒活动的想法,多数朋友都对这种新颖的交友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热忱。有人主动找到妮妮,表示自己想要参加单身盲盒活动,还有人经朋友介绍后,联系妮妮填写了报名信息。


热烈的氛围一度让妮妮觉得这场活动一定会顺利收官,参与者一定能在活动中收获另一半。但事与愿违,活动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妮妮未收到参与者脱单的反馈,活动另一位策划者娜娜则亲自参加了这场活动,却没有收到好友添加申请。


唯一积极的消息,是一位单身男性在脱单盲盒中收到了四位单身女性添加好友的申请,但妮妮并不清楚这四位女性中是否有人收获了爱情,还是大家全部无功而返。


因为收效甚微,焦集婚礼策划的单身盲盒活动只举办了一次即告终。妮妮和娜娜一致认为,要真正促成良缘,就必须发展线下活动,无论是以脱单为目的的盲盒,还是以交友为初衷的网聊,最终都应回归现实,以线下交流为主。“线下活动会加深陌生人之间的联系,但因为某些现实原因,要在现实生活中组织一场线下活动并非易事。”妮妮说。


今年26岁的加贝同样是“线下见面聊”的拥趸,她在今年年初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线上抽取了脱单盲盒,并根据盲盒里的信息添加了一位陌生异性为好友。


加贝至今记得自己和对方打招呼时的场景:“我很客套地说了句‘你好’,对方却直接回复‘你也好,希望你岁岁都好’。”稍显活泼的话语让原本“社恐”的加贝放松下来。


因为隔着屏幕,且有男生的带动,“社恐”的加贝在网络上显得格外活泼,她会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也会分享自己在职场上遭遇的挫折。对方每每听闻,都会用文字安抚加贝,有时还会和她一起吐槽同事,这种交流秘密的感觉让独身在外打拼的加贝有种他乡遇知己的感觉。


频繁的聊天持续了两个月后,对方开始有意无意和加贝提起线下见面的事情,这让有些“社恐”的加贝瞬间紧张起来。此前,对方曾数次提议视频电话,但都被加贝拒绝了。


在加贝看来,网络聊天的成本是极其低廉的。她当初购买盲盒只花费了9.9元,但若将这段虚拟的联系延伸至现实生活中,她就不得不承担现实交流的成本。更让加贝害怕的,是她曾在网络上看到过网友见面翻车的众多案例,而她本人的性格远不及网络上那么活泼。对加贝而言,见面即意味着伪装的脱落。


加贝意欲拒绝,但对方再三坚持,无奈的她只好接受见面的要求。


在商场入口处,加贝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每日分享生活点滴的陌生网友,他如朋友一般同加贝打招呼,向她介绍商场内好吃的食物、城市内有趣的地方。与对方的侃侃而谈不同,网络上健谈的加贝一路默不作声,对方中途甚至询问加贝:“是不是我和你想象中不太一样,你对我失望了?”


网络上的相谈甚欢,终要面临现实的考验。/ 来源:pexels


两人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便在一人说、一人听的氛围中结束。回到家后,加贝不出意外地收到了对方的消息,只有简短几个字:“加贝,我们还是适合做朋友。你觉得呢?”


加贝没有回复,也没有删除对方的微信,两人默契地没有再联系彼此。这件事让加贝想起了自己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小组内一位已婚组员给自己的建议:“谈恋爱一定要先见面再聊天,符合自己审美的长相是聊天继续的基础。”只不过,那时的加贝还不明白,网络上的相谈甚欢,终要面临现实的考验。



“花钱赌缘分?

那我只赌一次”


结合自己的经历,加贝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征集对脱单盲盒的看法的帖子,令加贝没想到的是,她原本以为小众的脱单盲盒其实已被许多网友知晓。这些网友纷纷跟帖,或称脱单盲盒是新颖的交友方式,或称脱单盲盒只是商家赚钱的手段。加贝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网友对脱单盲盒的评价。这名网友称:“脱单盲盒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它的盲配性,从这点出发,网络上任何两个陌生人,只要他们产生交集,就可以看成是盲盒式交友。”


盲盒式交友带给网友一定的神秘感,但网友也因“盲”面临着某些问题。比如,许多脱单盲盒店并不限制代人征友,这就可能造成某些人的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摆在陈列柜内;再比如,网络上流行的脱单盲盒小程序对用户信息索取过度,有些人的信息可能被恶意泄露,有些人的素质难以预见。


今年读大四的山夕曾在学校操场偶遇过一个脱单盲盒摊位,这个摊位由纸板和落日灯组成,纸板上写有“把另一半交给盲盒,把爱情交给命运”“禁止海王、海后行为”等字样,在纸板前方,落日灯温柔的光辉洒在分别写有“单身男”和“单身女”字样的两个纸箱上。


单身的山夕最开始只是心怀好奇,站在远处观望,当看到频繁有人往纸箱内投递纸条、从纸箱内抽取纸条后,她才上前了解情况。摊主告诉山夕,参与者每支付一元,就可获得一次投放纸条或抽取纸条的机会,次数不限。


山夕原本计划花费一元购买一位异性的联系方式,结果却被摊主以临近收摊为由,强塞了一把写有陌生男性的联系方式的纸条,对方一边塞一边不忘叮嘱山夕“多为我的脱单盲盒小摊做宣传”。


回宿舍的路上,山夕数了数自己手里紧攥的纸条,总共有七张。这些纸条勾勒了一个个陌生异性的基本形象,山夕从这些纸条中获取了对方的姓名、联系方式、所在年级以及院系等基本信息。


花钱买单身盲盒就是花钱赌缘分。/ 来源:pexels


在所有纸条中,最吸引山夕的是一位署名为“梅梅”、身高181cm的大二男生。山夕按照纸条上的联系方式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并从对方的朋友圈中得知了另外一个让自己欢喜的事实——梅梅不仅身材高挑,而且长相俊朗。


和多数网恋的开幕一样,山夕开始和对方漫无目的地聊天。在聊天过程中,山夕逐渐发觉,梅梅对他俊朗的外表过分自信,有时甚至会以一种恩赐的口吻和山夕聊天。“很自恋,一副‘既然你这么喜欢我,本公子就给你个提鞋的机会’的嘴脸。”山夕称,对方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使她很快就厌倦了网络聊天,对方俊朗的面庞也变得无关紧要起来。


不久,山夕就结束了这段看上去颇为新奇的经历,她也未再添加其他六位男生的联系方式,而是将所有纸条都丢弃了。在她看来,花钱买单身盲盒就是花钱赌缘分,“我花钱只赌一个,多的就不是靠缘分啦,是靠选择”。


而在几个月前登录了脱单盲盒小程序的贺贺,如今却不得不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他的信息被呈现在了另一位用户的手机上,这名用户还可代替贺贺投递信息,匹配异性好友。


通过贺贺留下的联系方式,这名网友与贺贺取得了联系,并告诉他,他的信息可能存在泄露风险。贺贺显得有些吃惊:“这个软件是好几个月前登录的,我都忘了,你为什么能登录?”



作者:邢亚琪

新周刊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脱单盲盒,是爱情,还是陷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