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手笔

2022-04-18 20:54 作者:沈浪101  | 我要投稿


1

2014年4月17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逝世。

二十来岁,心无旁骛的时候,有幸读了《百年孤独》,当然,也有幸读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以《百年孤独》为最。

2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呢?举个例子,顾长卫导演的电影,《最爱》当中,赵齐全怂恿全村人去卖血,他自己却不卖,村里人染上了艾滋,对他怨恨日深,有天在赵齐全儿子放学的必经之路上,放了一个苹果,儿子吃了苹果,死掉了,接下来,电影的视角就从儿子展开了,旁白也是儿子的。死了的儿子在说话,活着的赵齐全还在为儿子张罗冥婚,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小例子。

3

那么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手笔是什么呢?

2011年的时候,我遇着了很多好的作品和作家,比如杨照的《故事照亮未来》,一直都没来得及看。今天重头看,就看出来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手笔。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4

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欧洲各国几乎是莫名其妙地就纷纷被卷入到战争里。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用兵,纯粹出于面子问题。

基于协约,德国承诺一并进行动员支持奥匈帝国战事。

俄罗斯基于与塞尔维亚人同属斯拉夫民族的立场,宣布协防塞尔维亚。

法国又因为跟俄罗斯签有军事合作条约,所以也按照条约内容参与战争。

接着英国又依跟法国的联防条约也进来了。

一个关键的历史因素,就在于当时各国的政治领袖,都不曾正确地掌握战争的严重性。

他们想象的,是跟以前一样的战争。

19世纪最惨烈的战争,首推1870年的普法战争,所以大家想,顶多就像普法战争那么糟吧!

德国是靠着那场战争的胜利完成统一的,那么跟普法战争一样糟,也糟不到哪里去。

法国想,这回有俄罗斯,还有兵力强大的英国一起作战,再怎么样不会像普法战争那么糟。

英国想,反正战场在欧陆,英国可以选择性地介入左右战争胜负,借机扩张势力。

俄罗斯则认为,再糟不会糟过坐视人家欺负斯拉夫人,看扁俄罗斯。

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时代改变了,火药、武器的改良发达,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这不是另一场普法战争。武器杀人的威力提升了几十倍几百倍,因而战争付出的人命代价也就提升了几十倍几百倍。

谁也没想到,战争竟然就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延续了四年,葬送了将近五百万人的性命。

这是一场因为太过轻率而引发的战争。那么这些国家没有道理不得到教训,在打过四年悲惨战争后,还会用同样的轻率态度看待战争吗?

5

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来自大家害怕战争,愿意做各种牺牲来避免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记忆犹新,大部分欧洲国家政治领袖的共识是——别随便开启战端,只要能避免战争,没有什么事不能做不该做。这就是我们后来在教科书看到的所谓“绥靖政策”。

就是这样的普遍共识,让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军事力量坐大。因为英国法国俄罗斯通通畏战避战,就只能出卖中欧东欧诸国,姑息纳粹侵略。(朱批:当然,在亚洲,就是姑息日本的军国主义,出卖中国等国家)一直到纳粹德国成长为“第三帝国”,闪电占领法国,除了全面战争就别无他法阻止希特勒统治整个欧洲,于是从1939到1945,将近六年时间内,有更多国家卷入战争,创造了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悲惨十倍百倍的人命财产伤害,最后甚至必须动用难以想象的毁灭性武器——原子弹,才终止了漫长的战争。

6

所以问题来了:

强硬不惜一战的态度,会不会带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没有预想到的可怕后果?

改采妥协避战的态度,会不会又换得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种姑息产生的恐怖效应呢?

到底要怎样才对?

7

据说有这样一个冷知识:国家上一次连续40年没有大的战争,外部环境和平,内部不混乱,人民安居乐业求发展的时期,要追溯到北宋仁宗时期。

8

赵本夫写过《天下无贼》这样的小说,但他还写过一个《羊脂玉》的小说,《羊脂玉》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何师傅蒸得一手好馍,又大又白,足斤足两。一样卖蒸馍的还有三家,何师傅不卖完,别家一个也卖不动。但他并不因此就欺行霸市,一天只卖二十斤面的蒸馍,卖完完事,到石碾子巷对门的小酒馆里喝酒。

这种故事,读上一遍,就忘不了,值得细细咂摸。

9

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很现实主义,而且一点儿也不魔幻。


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手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