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是一個「迷思」】
(出自王世宗教授《真理論述——文明歷史的哲學啟示》一書,第七章〈道德問題〉,頁239-241。)
圓滿是一個「迷思」(myth),人間絕無完美,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過或犯罪,吾人只能力求立大功,而不能責求不造孽,只要功過相抵時功多於過,即表示生命有其價值或成就,莎士比亞的名言「圖大是而造小錯」正合此義 ;欲有所建樹必有所破壞,欲有所成就必有所傷害 ,若企求「清白的一生」(To live a clean life.),其結果不是無為便是妥協 ,這一樣是罪過,何況「但求無過」本不可能,因為在生存競爭下一個生命的存活必對其他生命造成傷害(妨礙)。如在飲食、路上行車、民主政治等方面,凡人皆無法不為過(吃即是殺生、車速不論高低對他人都有妨礙、政治立場不論左右皆有危害),但應求大功而接受小過的必要,此可稱「原罪」。善有大善小善,惡有大惡小惡(道德觀念moral concepts的相關性是倫理學的一大問題) ,吾人不可能全善而無過,只能分辨輕重緩急,權衡利害得失,犯小過而行大善即為功德,雖不必引以為榮,也不消引以為恨。子夏說「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子張〉),此非妥協卸責之辭,而是在不完美的世界中追求完美的心得與慨嘆。康德的「道德命令」說由是非論斷善惡(是真的就是善的),然是非為絕對而善惡有等差,其說能明確指示善惡辨別之道,卻未能說明善惡大小輕重的分別之理(康德的批評者常指其說無法化解道德責任的衝突問題),可見破除「完人」妄念的困難;康德在強調道德的自主性之餘,卻也感慨若「吾人所採行的行為準則即可為普世通則」(Act on the maxim which can at the same time be made a universal law. 不講求意志問題)則更佳,這表示道德判斷使善惡成為可能,但若不能進一步判定善惡的程度差別,則道德實踐將充滿力不從心的無奈和艱難(如財力有限的善人面對滿街窮人而不知如何是好),如此尚不如聽天由命(隨緣行善)而不做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