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杂谈:大圣闹天宫
作者为虎扑 DionGlover
本篇杂谈作于2013 年6月30日——7月3日

1.《大闹天宫》历来被各种衍生作品视作是原著的第一高潮,杨导亦不例外,戴英禄与邹忆青创作的三十集剧本中,本集内容超过2万字,囊括小说中自第四回后半段《名注齐天意未宁》至第七回前半段《八卦炉中逃大圣》整整三回的故事;为整部戏中拍摄难度最大的一集…也是前十集中成片最长的一集,达到了61分钟…

2.从内容改编的连续性,以及对小说情节的取舍来讲,本集之成功离不开杨导和两位编剧的巧思妙想,61分钟的剧情,节节精彩,环环相扣,小说中罗罗嗦嗦无关紧要的细节全部放弃,总之就是高潮迭起,多一分钟无趣,少一分钟减彩;多年之后出品的张版和浙版虽然就复原小说的角度来讲,比起央视版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相当业余的加戏水准大大的影响了电视剧之观感;其主要情节的叙事方法更是远不如央版…

3.80年代初,像杨导这种倔的八匹马都拉不回来的体制内导演绝对是奇葩一朵,其实在82年成功获得《西游记》的拍摄权限之前,为了这部戏,她曾经给央视领导上书过很多次,又被否定了很多次,至于否定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什么“文艺部导演拍不了电视剧…搞晚会那一套拿来拍《西游记》行不通”等等等等…如果引用小说中悟空的话说,就是“央视甚不用贤”;终于,在新领导洪天民上任,两大名著顺利开启的背景下,杨导的努力争取才得到了回报…本集中,剧组对孙大圣完全正面的展现以及玉帝钻桌子等等彻底颠覆小说概念的改编,即夹杂着80年代知识分子经历浩劫后欲火重生的时代精神,又是杨导反抗思想的一种具体呈现…

4.编剧写得一手好故事,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原著小说;其实笔者并不强求看官们否定央视版,只求大家在欣赏完电视剧之后,能够平心静气的将小说中的《闹天宫》读完…
5.“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庭诸神捉怪”这两回的题目很清晰的透露给读者一个信息,那就是作者并不赞同悟空闹天的行为,这一系列的出格举动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心不足,意未宁,乱天宫,为祸乱”的过程…从全书给出的五行设定看,又可以将此过程理解为“金生火(官封弼马温)——火覆金(炼心猿)——五行倒置(皇帝轮流做)——反本归元(五行山下)——以金灭火(饮铜吃铁)”…
6.“巨灵神将为先锋,药叉将掠后,鱼肚将催兵”多数衍生文艺作品中,后两位都是被隐去的人物,药叉便是佛教中的夜叉,有男女之分,凶猛善战,《西游记》这部小说儒释道三教神仙系统混杂,夜叉跨佛入道,归在了李天王的麾下…而鱼肚将则多半为小说杜撰之物,笔者亦无处可查…

7.巨灵神将使一把宣花大斧,曾经背山救民,有功于天地,他的故事多流传于元代的各种评话杂剧中…包括本剧在内的很多影视作品都喜欢把他塑造成一个身高体胖的怪物,其实小说中并无对其身形的直接描写;巨灵神的“巨”字可指大小,亦可衡量力气…他的宣花斧用起来犹如凤穿花,与其他古典小说中此斧之用法大相径庭…正是暗合“巨灵神”的“灵”字…本集开头的远景依旧采用在湖南张家界拍摄的画面…

8.区区一个李天王的座下先锋,当然只够大圣塞牙缝的;小说中的巨灵神将在花果山挑战时才与猴王第一次相遇,所以悟空并不认得他,只骂他是无名鼠辈;而本剧里猴王已经在凌霄殿戏弄了他一回,想必已然知道他是谁了,那么此处出现的“无名鼠辈”则更像是悟空对巨灵神的一种羞辱…
9.为了表现巨灵神的高大,王崇秋采取了仰拍的办法,但效果并不如意;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剧组先挖一个半米深的坑,让他趴在坑里拍…

10.心猿的反抗目的十分单纯,求的并非是众生平等,而单纯的希望求官进爵,这正应了第一回中“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的诗句;悟空已生邪意,心火上升;他不自省,却只想凭着天地生养的身躯,降龙伏虎的本领,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他在学艺之后的诸多举动,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用强”…“手无兵刃强夺取;不得长生强销簿;”而今却又要“升天做官强索求”…当真是无法无天至极…
11.巨灵神里外受气,刚刚挨了妖猴一闷棍,回来还要被上司开刀问斩;电视剧中的李天王是个有些厚黑的骄横官僚,小说中的形象也强不到哪里去…
12.马流二元帅披挂整齐,小猴们也打扮了一番;就是这服色有点艳,大约是群小母猴???


13.三坛海会大神哪吒的故事在我国流传甚久甚广,其名字或起源于波斯袄教,或出现于印度禅宗…最终在元朝时被一帮老道士引入到《三教搜神大全》中,他原是三头九眼八臂,六丈大罗仙;因前有剔骨还父的故事,所以后来被《西游记》的作者设定为刚刚总角的孩童形象;而胳膊也自然的减少到了六支,成了三头六臂…至于哪吒所拿之兵器,自人物形象诞生以来说法各异,最早的《三教搜神大全》中他是赤手空拳的;《西游记》中的哪吒手拿“斩妖剑,缚妖索,砍妖刀,绣球儿,火轮儿,降魔杵”六件兵器…稍晚出现的《封神演义》中,则给他加上了两把火尖枪,而且缚妖索也改成了混天绫;斩妖剑,砍妖刀变成了阴阳剑;绣球变为了乾坤圈…近代之后的诸多文艺作品中,哪吒手拿兵器的形象则统一以《封神演义》为准,本剧也不例外;但还是保留了其在《西游记》中批毛未盖肩的发型…

14.扮演哪吒的艾金梅是江苏京剧院的演员,演完第一部分天宫的戏份之后就离组了;87年拍《四探无底洞》的时候,没有办法的杨导只能让班底演员杨斌客串…不过说实话,这两位演员虽然形象都不错,但明显不符合小说中的设定,艾金梅还是个女的,笔者对影视作品中的“三公主”现象十分鄙夷,“哪吒”这个形象,自古以来就是个男格的神仙,不管他是凶神恶煞,还是面如傅粉…找个大姑娘演,是真真的侮辱先人了…很多国人都喜欢嘲笑日本人让女人演唐僧,殊不知自己也在犯着同样的错误…纵观这些年来哪吒的荧屏形象,也只有张版《西游记》中的双胞胎哪吒和央视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的短发儿男最合笔者的心意…



15.注意看,刚刚总角的小哪吒身材远比猴王高大臃肿…这倒是歪打正着的符合了一回原著…另外说一句,混天绫是封神的设定,最早的哪吒形象是六丈大神,好像身着偏衫,并没有混天绫…而西游成书年代略早于封神,哪吒也没有混天绫…
16.86年本集的首播版中,哪吒所踩的火轮并未利用特技制作,而是两个带火的铁轮;杨导把演员和轮子都用威亚吊起来,拿现在的安全标准看,这是种不要命的办法…

17.这一部分花果山的戏份拍摄于85年春天,取景地点是江西庐山,云南石林…

18.本集中哪吒的配音演员也属于剧组的班底成员之一,她后来还给第十四集中的红孩儿配音,而今那句“你是猴子搬来的救兵吗”更是响彻寰宇的存在…她叫王雪纯,后来的故事笔者就不用多说了吧…


19.小说中悟空笑哪吒“奶毛未退,胎毛未干”当真可笑至极,才活得三百来岁的他还是先自己照照镜子吧…李卓吾有句评语很逗,“如今偏是奶毛未退,胎毛未干者会大话。”
20.三头六臂按照当年抠个像还半身透明的特技水准来说,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杨导只能拍摄踢火轮的镜头来安慰观众…许阎二人组给天宫的好几位神仙都设计了角色曲,哪吒当然也不例外…
《哪吒之歌》
作词:闫肃;作曲:许镜清;演唱:杨斌乾坤圈儿手中拿,风火轮儿脚下踏,混天绫儿闪闪放光华,谁不知闹海翻江小哪吒!
天不怕,地不怕,海不怕,浪不怕!水晶宫敢闯,老龙王敢打,打掉那清规,不怕那王法。
统统不在话下!如今好象已长大,手捧万朵粉莲花,装点这世界,世界美如画,笑盈盈看碧海蓝天换彩霞!

21.小说中,悟空与六怪合称七大圣之情节正是出现于此处;证道本引王阳明之语批曰:“而今满街上皆是圣人矣…”

22.“齐天大圣”诞生了,许阎二人组当然会有新作问世,歌名就叫《逍遥自在的孙大圣》
作词:闫肃;作曲:许镜清;演唱:张许
齐天大圣就是我,无拘无束无烦恼,自由自在多快活,天不怕来地不怕。嘿……嘿……
谁想逍遥自在(嘿)就学我,齐天大圣就是我,无拘无束无烦恼,自由自在多快活,齐天大圣就是我 嘿……就是我……哈哈……

23.在此为前面《官封弼马温》杂谈中的第四十八条补个漏,王忠信老师确实演遍了四大名著,在山东版《水浒传》的《李逵传》中,智多星吴用确实是由他扮演的…


24.玉帝不厌其烦,却仍然在太白的周旋下答应了妖猴的请求,果真是第一仁君,但人心便是如此,你要步步退让,他便得寸进尺;这一次他要与天同齐,下一步就要翻天自立了…
25.花果山已经转移到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下面都是猴,迎面走来瘦老头。”


26.小说中的猴王颇懂礼数,他大张旗鼓,亲迎金星;并对其来意猜了个一二,上来便问“天上可有'齐天大圣’的官职??”本剧因为加强了心猿的反抗精神,遂改为架刀相迎,高声质问,这处改编和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群猴将太白当作奸细的情节设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27.悟空这“齐天大圣”倒真是做的悠闲,既无职权,也无官衔;比那玉帝反倒自在很多…长此以往,他何须打上凌霄宝殿,去做那劳心费力的苦差事…
28.齐天大圣府之搭景妙则妙矣,但“安静”“宁神”二司何在???殊不知玉帝为心猿造府的意义就在此处,安心即可灭火,清静才能宁神…

29.大圣会友这些戏份的拍摄时间和地点都很分散:天宫遇太乙是84年夏天在央视的一号影棚拍摄的;瀛洲戏三星则是85年年初在军艺礼堂内搭景拍摄…

30.太乙天尊的扮演者朱秉谦先生是中国京剧院的台柱级演员,在94三国中,他还客串第一部《群雄逐鹿》里的糜竺…


31.出于集中人物形象的考虑,杨导直接把献计蟠桃园的戏份也挪到了武曲星君的头上,这样看来,星君还真是猴子闹天宫的罪魁祸首了…小说中的献计者为晋朝道士许逊许旌阳,他自北宋年间便受万民香火,这主意堪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第一大馊主意…大圣守桃园,分明是猫管鱼,和尚守妇人…


32.这蟠桃园的大门修的也忒小气,六爷身高一米七,还得躬身进去…其实也对,小说中之大圣身高不满四尺,修个五尺猴洞已然是抬举他了…

33.这桃园中有锄树,运水,修桃,打水各班力士外加一个土地;大圣这官果然不是白做的…鉴于剧组人手吃紧的情况,本集中能够露面的唯有土地一人…
34.土地的扮演者正是高太公孔芮,看来高老儿和猴子的缘分还真是不浅…


35.本剧的一大特色就是服装款式多种多样,光猴子就有10多身披挂,这身文官大圣装也颇具特色,而且暗合小说中其着簪穿袍的设定,不似某些版本,从头到尾一身盔甲走到底,着实令人生厌…

36.蟠桃园的搭景地点位于北京育英学校的旧体育馆内,拍摄地选好了,但蟠桃的制作却颇费周折,最终剧组采取了藏桃法…就是先拿绢布和材料把大桃扎起来,中间挖出一个洞,然后将演员能吃的桃子放入洞里,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猴子基本上每个桃子都只围着一个洞吃…

37.耍到兴处,大圣喜不自胜,他脱下外衣,爬树吃桃…洒脱快意…老白这哪是给天宫举仙啊,分明是叫玉帝喂猴…
38.七仙女都来自中国京剧院,大仙女王学勤还算是剧院里年轻一辈的头牌花旦…

39.这大圣自从管了蟠桃园,也不远游,也不访友;专心等待桃子熟透,就要趁新尝鲜…心猿小儿心智不改;此处细节当真是滑稽至极…
40.小说中大圣先变小人,后成仙桃;暗指心猿由猴至心的逆向发展过程;出于节省特技制作成本的考虑,杨导直接将大圣变成了仙桃…
41.“什么齐天大圣,原来是个毛猴啊”“小小的弼马温,还想赴什么蟠桃盛会!!”仙女们这槽吐得够快够狠,跟前甭说是个急性子的猴儿;就算对面站着个慢性子的人儿,他脸上也要烧三分…这同时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历艰辛强取豪夺搞来的头衔根本换不来尊严,何况小说中仙女们的嘴还真不算快了,介绍完邀请嘉宾人家就自行自路了;倒是那个急性子的猴子,先是大言不惭的要当席尊;听闻缘故后急火上升,二话不说就定住了仙女,开始了闹宴偷丹的一系列丑剧…

42.有好事者登时困惑,七个美女难道就这样一定了之?悟空就没想到要干点什么吗???殊不知石猴本无性,历世三四百,儿男何来欲,动门他不识。
43.赤脚大仙即是八仙中的蓝采和,在道教中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云游四方,救苦济困,着实做得个好神仙,不似某个大言称圣的妖猴,“分分贡献还无有,妄想登宴为席尊”…扮演大仙的靳根戌老师当时是八一厂的演员,他还担任本剧中沙僧八戒的演技指导…


44.大仙因何轻信妖猴?小说中曾言他是个光明正大之人;那诓骗于他的悟空就自然是个阴险奸佞之辈了…本剧为了重塑心猿的形象,还是让大仙质疑了一番…

45.悟空曾向大仙解释说“玉帝因我筋斗云疾,着老孙邀请各位先去通明殿演礼。”大圣这话真是过分谦虚了,他可不光是筋斗云疾,他的心眼手脚就没有不疾的哩!!
46.那瑶池宝阁琼香缭绕,瑞霭缤纷,果然是华美之极;喷干冰法是杨导惯用的老伎俩了;但对于演员来说,这种拍摄方法却并不便利,因为瑶池本身就是在体育馆的木板地上搭景,覆盖干冰之后,就像溜冰场一样滑,表演的时候,演员一方面要顾及到嘴上别说错词,另一方面又要留神脚下…这盛宴还真是中看不中吃啊…

47.看官们可要着眼了,瑶池盛会的瞌睡虫可是大圣自己变出来的;而第二十五回五庄观中迷倒清风明月的虫儿则是从增长天王那里赢来的…两只瞌睡虫的来历全然不同;试问心猿如能自己变虫,又何须身外之物??
48.小说中大圣为掩人耳目,先变做赤脚大仙赴宴,说明他还心存顾忌;本剧则直接将这个细节舍去,杨导塑造的孙大圣,虽然依旧变小人,变香蕉,但主要还是以玩乐为主;他吃的着实正大痛快;这样也对,因为悟空一直把自己当作席尊,那么提前受用就是理所应当的咯…

49.假席尊喝高了,在杯子里看到了真席尊;这处小加戏很有意思,水面反射法也是杨导最喜欢用的拍摄方法,在第十七集《三调芭蕉扇》中也有类似的加戏:铁扇公主喝闷酒,水面上则映出了老牛和玉面公主恩爱的场景…剧组给观众的小暗示很有意思:喝高了千万别看水…


50.王母万馥香是空政歌舞团的女高音歌唱家,她以扮演第一任江姐而闻名于世,WG年间因其父解XX放前为KMT高官而深受迫害,《西游记》是她平反之后出演的第一部戏,也是她人生的最后一部戏…1994年,癌症晚期的万老师走完了坎坷的一生…剧中高高在上的王母其人生却如此不如意,怎不令人嗟叹…

51.在87年春节的《西游齐天乐》晚会上,万馥香老师还带妆演唱了许阎二人组为其撰写的《王母咏叹调》,其唱腔字正腔圆,十分动听…
《王母咏叹调》
作词:闫肃;作曲:许镜清;演唱:万馥香人间今朝庆佳节,胜似天宫蟠桃会;带来仙桃表心愿,愿花儿常盛,月儿常圆,情侣们更甜美更甜美。
过去我是封建总代表,年轻人谈恋爱我常反对:划出银河浪花飞,害得牛郎织女常年两地分居。
流了多少相思泪,流了多少相思泪;将心比心很惭愧 我也有过年轻时光,花前月下瑶池订约会。
从今后改前非,愿天下有情人幸福和美笑微微,笑微微。

52.仙鹤张京棣是我国国宝级的古典舞蹈艺术家,她13岁登台,一部《丝路花雨》红遍全球;对中国汉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的古典服饰和舞蹈都深有研究,并且将这些经典舞蹈都搬上了舞台…87年的《齐天乐》晚会上,与万馥香一样,她也获得了一个独自表演的机会,一曲唐舞令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53.小说中大圣取仙酒的故事发生在他偷丹下界之后;戴英禄为了增强剧情的连贯性,直接让猴王连吃带拿,这处改编比起原著来要洗练不少…

54.兜率宫竟然一人无有,醉酒之妖猴居然能游荡到三十三重天;这真是巧中又巧,缘中有缘的奇事…那老君当真是糊涂之至,丢丹须怪不得旁人…
55.初入兜率宫,六小龄童的这一跤可是真摔,前面笔者已经说过了,瑶池,兜率宫,蟠桃园的搭景地点都在育英学校的旧体育馆内,里面干冰缭绕,地面湿滑;他当时十分专注于表现悟空的醉意,丝毫不注意脚底下复杂的情况,才有如此丑态;但令六小纳闷的是,杨导并未叫停,这个镜头作为大圣爱玩爱闹的印证,被永久的保存在了电视剧的成片当中…

56.猴子偷丹和东窗事发在本剧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剧情虽然紧凑,但稍微有些赶;因为小说中曾明言,仙女们整整沉睡了一周天…这么长的时间内,闹宴偷丹的事儿猴子是干了个遍;但是诸位仙家竟然丝毫不查…天宫的生活节奏确实慢的出奇…
57.这猴儿着实可爱,看到道祖仙丹,竟然自诩道:“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他哪是到家无暇!!他就是游玩心性,散仙之数,又怎能炼得出丹来!!!何况心猿本属金火,整部小说就是炼他的过程,这世上哪有丹炼丹的道理!!

58.这几味仙丹,金色的是糖衣榛子,红色的是脆皮花生,时令干果,任君选择…


59.为太上老君献声的修宗迪是郑榕老爷子的同事,修大爷的事儿笔者已经在94三国杂谈里提过多次,他扮演的陈宫颇得观众喜爱…

60.郑榕老爷子在话剧界也算数一数二的腕儿了,曾经塑造过常四爷,侯嬴,周朴园等等数之不尽的经典角色,但是如今老爷子只要一露面,第一个跳入观众脑海的人物却总是太上老君…除了担任比较吃重的角色外,他还负责辅导六小龄童的台词和演技;悟空刚入组的时候,说话还带着些绍兴乡音,是郑榕一字一句的给他纠正口音,才铸就了这流传海内外的一代猴王…有些民间玄幻小说喜欢把悟空的师傅设定成太上老君,本剧正是这些小说的最佳例证…

61.妖猴闯下弥天大祸,玉帝当然生气;从官封弼马温开始,要官得官,要衔有衔,寸功未立,金花戴着,御酒喝着…只求他能安安稳稳宁神静气…回想我天朝历史,玉帝便似那屡供岁币的中原王朝,而妖猴则是这永不安稳的地方豪酋…如何应付??只得一条,斩尽杀绝…

62.小说中这妖猴自知理亏,闻听天兵下界,不做理会;待得九曜星君打入洞门,方才按耐不住…本剧因将大圣塑造成了正面角色,所以抵抗起来理直气壮…因此,像七十二洞妖王顶缸受死之类有损美猴王形象的戏码杨导也不会呈现…

63.花果山之战杨导拍的实际上有些慌乱,不单九曜星君被删除,二十四宿抓猴拿怪等等代表性的镜头也被天兵天将的掩杀所覆盖…另外,小说中猴王是力斗五大天王,本剧里的托塔天王果真是脓包一个,只知道让部下去送死,自己却不曾上…四大金刚中持国天王和多闻天王的扮演者分别是马德华与闫怀礼…哥仨在花果山又相遇了一次…另外,有心的朋友可以发现这一集中广目天王和增长天王的法宝给拿反了,广目天王祭出了宝剑,而增长天王则改成了放蛇…

64.四大天王也是佛家和道家都十分推崇的神抵,他们形态法宝各异,主南东北西四个方向,风调雨顺四种愿望…从本书透露的种种细节看,他们与猴头的交情匪浅,好兄弟虽然算不上,但也绝不是仇敌…为了准备《齐天乐》晚会,许阎二人组还特地为他们编写了一首角色歌…不过这首歌的歌词却有些讽刺的意味…杨导对四大天王的定位很明确:他们就是四只飞扬跋扈的看门狗…


《四大天王之歌》
作词:闫肃;作曲:许镜清;演唱:郭天杰威风赫赫,相貌堂堂,南天门上声震八方。嘿嘿我们,嘿嘿我们,我们是四大天王!
官职不大,放哨站岗,权力不小任意阔涨。你想进天堂,你想见玉皇,不经我们允许,一概把驾挡!
你要求仙丹,你要告御状,不给我们方便,一律是妄想!一律是妄想!
熟人有路,关系有网,自家兄弟都好商量!嘿嘿我们,嘿嘿我们,我们是四大天王!
当仁不让,把关有方,手中的权力无限膨胀,你想进天堂,你想见玉皇,不经我们允许,一概把驾挡!
你要求仙丹,你要告御状,不给我们方便,一律是妄想!一律是妄想!

65.惠岸行者斗妖猴的戏码被杨导略过,剧情迫不及待的进展到“小圣施威降大圣”…

66.二郎神林志谦是杨导在82年全国采风时的偶然收获…他当时是福建省武术队的队员,拍完《西游记》后,晋升为队里的总教练…他身兼剧组班底演员,武术指导等等多重身份,六年间一门心思的为剧组设计出了各种武打动作…其中孙悟空的猴棍,沙和尚的罗汉铲,小白龙的剑舞等等神来之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说一下关于二郎神林志谦的八卦:其身高189cm,追她的姑娘不计其数,据流言称包括地涌夫人,碧波潭公主等等… 而且据杨导回忆,此人女色一点都不沾,入组的时候讲究童男之身,后来在母亲的威逼之下娶了个体工队的同事…
67.二郎真君是我天朝人民喜闻乐见的一路神仙,他的形象是由李冰之子,杨戬,张仙等人拼凑而成的…他的故事大多跟水有关系;都江堰的百姓甚至直接将其当作水神来供奉…,《西游记》中的真君形象,虽然也吸取了不少道家精华,但却与百姓的印象有所差距:小说中的二郎神虽然一双凤目炯炯有神,但并不确定他是否存在第三只眼;而且他的兵器也由刀变枪;作者也未明写其到底有多少般的变化…读者只需要知道其神通广大就足够了…

68.其他有关二郎神的神话传说中,《宝莲灯》不能不提,这个故事的版本很有意思,续集和本传竟然都是一个套路,先有杨戬劈山救瑶姬,后有沉香劈山救圣母,而两个故事的起源地却都在太行附近…笔者以为,所谓沉香和杨戬,大约就是一个人,只不过老百姓对劈山救母的忠孝精神乐此不疲,所以口口相传,得来了一模一样的续篇…

69.本剧中二郎神的打扮披挂已经算是无限的接近小说了,观众就别再强求自行车了;如今的某些娘炮爱好者喜欢批评本剧中小圣的长相不够清秀,笔者估计他们的审美观已经扭曲了…
仪容清秀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棕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70.小说中的真君着实不算爽朗之人,“小圣来此,必须与他斗个变化,列公将天罗地网,不要幔了顶上,只四围紧密,让我赌斗。若我输与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赢了他,也不必列公绑缚,我自有兄弟动手。”他推却天兵天将相助的理由主要是因为其手下有梅山六兄弟,一千二百草头神等等好帮手,并非是想与大圣堂堂正正的赌斗…
71.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 ,杨导舍弃了梅山六兄弟,一千二百草头神等等为二郎神加成的设定…
72.剧组的特技制作水平确实也乏善可陈,有心的观众可以发现真君明显比大圣庙还要高…猴王的变化之法如此拙劣,也难怪其遭此劫难…

73.“大圣施威降小圣”的取景地点比较分散,从江西庐山跨越到北京十渡,就连啸天犬都有两只…其中,北京十渡景区调配的是退役军犬,训练有素,剧组拍起来几乎没有任何危险;而从庐山动物园借出来的这只狗却是野性未褪,差点撕掉六小龄童腿上的一块肉…细犬凶猛,此言不虚…小说中所描写之细犬,应该与狼犬颇为不同,大约是东非萨鲁基犬的唐朝变种…

74.这猴子着实滑稽,得寿四百余年依旧不会用筷子…灌江口真君庙的取景地点正是北京七王坟…

75.因菩萨后来对悟空多有搭救之恩,所以戴英禄不忍心将扔净瓶的戏份再强加到她头上…本剧对菩萨的美化成分也比较大,谁让她是万民心目中大慈大悲的观音尊者呢…其实小说中的观音,虽然也算慈悲,但却有不少世俗化的性格加成,她喜欢背地里搞些小花招,小诡计,心里还有小算盘,遇到错事必先推卸责任,虽能普阅诸天之事,却并不能万物尽知…
76.观音扔瓶是虚,老君飞圈却是实实在在…此时菩萨却面露不忍之色,且并未像小说中那样继续留在天庭观摩妖猴的问斩过程…

77.妖猴问斩这场戏,格局在现在看来就比较小了,而且戏曲味很浓,就差演员勾脸吊嗓了…


78.本剧中,擒住妖猴之后,天庭众神之跋扈已然写在了脸上,和他们面对大圣闹天宫时的狼狈形成了鲜明对比…



79.沙师弟,你真的忍心处决大师兄吗???

80.小说中,老君一再强调自己的金丹有生有熟,悟空已得金刚之躯,其实这就是心火入真金的过程…杨导则彻底舍弃了小说中所有关于丹术的生僻用语,将剧情的重点推移到了故事上…只不过这样可能会造成很多始料未及的误解,据笔者所知,而今还有很多喜欢本剧的观众认为吃蟠桃即可得不坏之躯…

81.此时的大圣却异常乖巧,推入丹炉前已被除去刑具,却不知变化逃跑…以他后来发疯时摔老君个倒栽葱的实力,此时脱逃却也不难…难道是铅汞引真金,他自知逃不掉??
82.巽位有风则无火,那大圣只得了个烟熏病眼,各种衍生作品中,对这一出戏基本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像永乐版那样;让大圣分毫未伤,只是眼被熏坏,其实这符合小说的描写;另一种则是身体虽未被波及,但甲胄毛发已然被邪风所伤,浑身光溜溜的如金丹一般,张版的这种表现方式从表面上看虽然和原著相差较大,但化作黑乎乎丹石的设定却又暗合小说的内里思想…比较而言,86版的呈现方式反而最不伦不类;笔者在前面已经提过,若是烧,便是精光,则大圣身上的衣甲荡然无存…若是躲,则是干干净净,猴王什么样子进去的,就什么样子出来…所以《大圣歌》虽好听,但破碎的大圣装却并不可取…

83.烧火童子许晴当年还是北京一零一中学的普通学生…两年之后,她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又过了二十年,她已经成长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影视女神…


84.火眼金睛,其实就是风眼病,内里应该是红色的…“睛”这个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特指眼球;和眼皮一点关系也没有…当然,金眼皮这种老旧的形象设计依旧继承自京戏,虽然它既不符合小说,也不符合常识…
85.大圣歌创作于1985年,当时许阎二人组刚刚开始合作,而演唱者胡寅寅也是初入歌坛的小伙子;未曾想此曲甫一降世,便在观众心中挑起万丈波澜,其中“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一句更是无比贴近原著精神,可谓传世佳作…其实在83年,许镜清还写过另外一个版本的大圣歌,只不过这首歌后来因为杨导的否定被雪藏了,歌名叫作《齐天大圣孙悟空》…(又叫《生无名本无姓》,现在B站上的《西游记》是老版本,还是这首歌)与《大圣歌》强调反抗精神的创作主旨相比,这首歌的基调较为缓和,主要突出了石猴出世后的一系列修炼过程…也不失为一曲经典…
《齐天大圣孙悟空》
作词:付林、晓岭;作曲:许镜清;演唱:黄小群生无名,本无姓,天造地就有精灵,有精灵。
来无影,去无踪,千锤百炼见真功,见真功。
闯东海,闹龙宫,鬼神惧,天地惊。
啦啦啦... ...
啦啦啦... ...
身披旋风,火眼金睛,齐天大圣孙悟空。

《大圣歌》作词:阎肃 ;作曲:许镜清;演唱:胡寅寅
哈……腾云驾雾,追风逐电,一个跟头,十万八千;火眼金睛,铜头铁肩,威风凛凛,大圣齐天。
说什么艰险磨难,怕什么鬼怪神仙,掣开如意金箍棒,打他个地覆天也翻。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一腔热血,一身胆,不知退后总向前;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敢争先。

86.注意看众将东躲西藏的表情,杨导尊不尊重原著暂且不论,这段故事的爆点倒是拍的淋漓尽致,观看过当年首播版的观众一定有一种怨气得偿,大仇得报之快感…

87.这大圣出炉时衣裳还破破烂烂,转瞬间便是袍儿新,帽儿艳,看来兜率宫里还藏着换衣间…这种改编虽然瞬间将猴王的形象提高很多,但经不起推敲,且不符合小说中对其癫狂似白额虎,风狂似独角龙的形象比喻…

88.小说中兜率宫和凌霄殿距离很远,疯猴病在天庭是逐步蔓延的,悟空最终止步于通明殿里,凌霄殿外…他独斗王灵官,三头六臂战三十六员雷将,饶是骁勇异常,但是远不及其剧中表现之万一…因为玉帝老儿终于在杨导的指挥下如愿以偿的钻了桌底,凌霄殿的牌匾也被悟空打得粉碎…这出精彩的下克上竟然可以拍的如此大义凛然,天经地义…可见80年代文艺人饱受思想压迫之苦,这种情绪一旦宣泄,如浩瀚波涛,晴天霹雳…本集的最终精减版首播于1988年,时间恰到好处…


89.李天王压塔的桥段借鉴自万氏兄弟的《大闹天宫》;总之,这时的妖猴是谁都治不了了…

90.这大圣只差一步到凌霄,情势千钧一发…如来在玉帝眼里也只比二郎真君高一个档次,上一次是撰旨去调,这一次却是传旨去请…
本集杂谈笔者耗费四晚写成,自觉尚有诸多不足,为谢众位看官抬爱,遂献丑更新,但并不排除之后还有大规模修改的可能…下一集《囚困五行山》中因牵扯到江流儿的故事,所以笔者可能也会稍晚时候更新…还请大家耐心等待…
因主贴长度问题,第四集,第五集,第八集的杂谈笔者会另开新帖更新,敬请期待…本帖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