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阶梯》第26集——苏格拉底:为哲学殉道的第一人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26集——苏格拉底:为哲学殉道的第一人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26集
之
苏格拉底:为哲学殉道的第一人
(视频版)
,时长20:28
(文字版)
苏格拉底:为哲学殉道的第一人
文/曾斌
苏格拉底其人其事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享年70岁。虽然他没有留下著作,但是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同时代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于两个主要原因,苏格拉底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第一,苏格拉底把先前所有对自然本原的讨论拉回到对人性本质的讨论。这是哲学史上第一次明显的分野,被称为“伦理学转向”。第二,苏格拉底有一位伟大的学生,那就是著名的柏拉图。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被描述成为一位半人半神的哲学家,拥有极高的道德特质,总能够通过对话以及诘问的方式让对话者的思想提升到承认自己错误的境地。

(Pic/Google)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对于苏格拉底的生平知道得既少也多。说少的原因是,苏格拉底连对自己的思想都没有任何记述,更遑论生平介绍。说多的原因是,柏拉图一直不断地用对话的方式告诉我们,他的老师是一位多么懂得使用语言的人。苏格拉底不断地质疑每一个对话对象,尤其当这些人宣称自己知道什么事物的时候。因此,对我们而言,苏格拉底究竟是一位怎么样的人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柏拉图的笔下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纵然如此,但是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确信如下七点有关苏格拉底生平的信息:
1. 苏格拉底毫无疑问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公民。
2. 苏格拉底花了很多的时间在雅典的广场上与人辩论、对话,讨论各种哲学问题,尤其是有关道德、正义、德性与善良等方面的伦理问题。
3. 苏格拉底针对年轻人教导哲学,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存在的意义与作为一个人应有的价值。
4. 苏格拉底作为哲学教师,不同于智者,是不收学费的。
5. 苏格拉底曾经被审判过,而且自行在雅典的人民法院中为自己辩护,结果并不成功。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但他毫无畏惧,从容就义。公元前399年他被执行死刑,喝毒酒身亡,死时享年70岁。
6.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雅典城邦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有非常多的学生,并留下了很多日后广为人传的事迹。著名的戏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曾经在苏格拉底生前写过一部嘲弄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戏剧《云》。这部戏剧的主要内容,是把苏格拉底当成一位与智者无异的演说家,而苏格拉底本人也知道这部戏剧的存在。
7. 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是雅典城邦相当混乱的一段时期。他被处决的那一年,是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给斯巴达(公元前404年)后的第五年。
在这五年中,斯巴达一度废除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改立专制君主制度,这成为雅典城邦受到最大屈辱的一段时期。雅典城中民怨沸腾,大多数公民都认为导致国力衰弱的人,都是那些不顾国家安危的知识分子或思想家。在这段时期内,虽然雅典很快地恢复了民主制度,但第一个受邀进入雅典的外邦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却在民粹的气氛中被赶走,而最伟大的本土哲学家苏格拉底,居然在民主制度下被判处死刑。
雅典是一个民主城邦,讲求平等主义,每一个公民都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苏格拉底虽然是雅典公民,活在这个平等社会,却偏好与知识分子来往,其中许多人来自贵族阶级。苏格拉底强调知识,注重获得知识的重要性与困难,不但要求人们对于追求真理进行深刻的思考,还特别强调道德知识的追求。苏格拉底认为,获得正确道德知识的过程,类似一个人学习一项技能(例如学做木工),除了费心学习以外,还要反复练习,才能学好这门技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苏格拉底实践道德知识的模拟,让他认识到道德理解与道德作为是相辅相成的。不认真求知,不会有正确的理解,而未能付诸实践的理解,也无法真正活用道德知识。因此,苏格拉底特别强调从生活实践学习,否认一般人认为的依附传统价值就能够拥有道德知识的天真想法。否认传统价值这一点后来为苏格拉底招来杀身之祸,因为旁人认为,这个强调个人认知的观念对雅典的政治制度构成了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虽然苏格拉底在雅典法院做了精彩的辩护,但以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却怀疑他的政治忠诚,判处这位哲学导师有罪,处以极刑。
在法院为自己辩护的过程中,苏格拉底面对三位法定公诉人。他们在苏格拉底定罪的诉状中,指出苏格拉底犯的错误里,并没有“不忠于国家”这一项,但是在公民大众所面对的国仇家恨中,雅典出现了一股诡谲的氛围,总想找个替罪羔羊泄愤。这个人其实不好找,因为哪个人不懂得明哲保身呢?可是这件事偏偏发生在苏格拉底的身上,使他成为为哲学殉道的第一人。原因无他,正是因为苏格拉底人格中的两项特质:说真话,不怕死。
苏格拉底被起诉的真正原因
苏格拉底的死是一件充满传奇性的事件,原因在于柏拉图展现出他从容就义、毫不惧死的豪情壮志。在柏拉图的笔下,这个事件不断地作为《对话录》中讨论正义、政治、法律、宗教甚至死后世界的背景。这些话题跨越了人与神、自然与超自然、今生与来世、现实与理想,为柏拉图的哲学提供了最佳的材料。
一般公认,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录比较贴近苏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图的记载让我们觉得,苏格拉底不但将诘问法运用得极为自然,而且处处展现出极强的道德说服力。阅读柏拉图《对话录》的过程中,读者看不出吹捧的感觉、做作的虚假,只觉得在欣赏一位辩论天才如何将志得意满的对话人,通过一问一答,逐步导向承认无知并渴望求知的境地。在感受到这种启发的过程中,极少有人还会在意这里所描述的苏格拉底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只对于能够亲炙这么一位智者而感到雀跃不已。

(Pic/Google)
最能够突显苏格拉底人格的对话录,就是柏拉图的《申辩篇》。这是苏格拉底在人民法院中为自己被公诉人所控诉的罪名进行辩护的“对话实况”。虽然这篇对话写得非常生动,但是我们今天知道,《申辩篇》的内容是柏拉图在当场聆听苏格拉底辩护之后几年的回忆之作,极可能有失真之处。即使如此,这也不能掩盖柏拉图在写作《申辩篇》时,想要以最贴近历史的方式重新呈现苏格拉底在自我辩护时所做的论证。从这些论证中,我们也可以间接地看出苏格拉底的人格。
苏格拉底被控诉的罪名,主要是亵渎神灵以及颠倒是非,并且以这些错误作为误导年轻人心灵的教学内容。这只是表面上被控诉的罪名,实际上真正的理由是苏格拉底与雅典城邦的贵族阶层走得太近。的确,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学生,大多来自比较优渥的阶级,有一些甚至在民粹人士眼中是破坏雅典制度的元凶。属于富裕阶级的公民,往往因为教育程度较佳,自视为社会启蒙者,勇于挑战传统的价值与僵固的制度。在太平盛世时,这种差别仅止于表面,可是一旦国家陷入存亡问题时,这种对立就会演变成为相互的仇视。
这就是苏格拉底被起诉的真正原因。因为在雅典城邦中,只要被多数人认为有罪,被告就必须面对法律的制裁。根据雅典的法律,被大多数人定罪后,被告可以自己提出低于死刑的建议,由法官决定是否接受此建议。如果法官认为公诉人所定的罪与被告人自己所建议的惩罚合乎比例原则的话,被告可以免于一死。所以,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他应该提出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惩罚方式,能够被民选的法官视为恰当的惩罚。
苏格拉底给自己的惩罚,是人人都出得起的30密那(Mina)。我们今天无从知道这个数目的实际购买价值,但我们从事件脉络中知道,这是一笔很小的数目,因为这是所有苏格拉底的学生都付得起的惩罚金。这个自己提议的罚金数额之少激怒了法院,反而使得更多人直接认定苏格拉底有罪,判以死刑。
这个生动的描述告诉我们,苏格拉底不但无惧于被判死刑的可能性,甚至还有赴死的心理准备。从柏拉图所描述的论证中,可以看得出来苏格拉底以自信的口吻面对了三位公诉人提出的控诉:苏格拉底有罪,因为他不膜拜国家所膜拜的神明,并且还引进其他神明,同时他还蛊惑年轻人的心灵。
苏格拉底的申辩
对于这些指控,苏格拉底一如往常地回答,他并没有妖言惑众的能力,唯一拥有的能力就是说出真理。他要求公诉人原谅他的直言不讳,希望他们能够接受他说话的方式。
苏格拉底首先说,大家对于他的认知有积非成是的误解,但这些指控却与他本人毫无关系。在雅典大家都相传有一位叫做苏格拉底的人,谈天论地,并且总是能够混淆视听,让人把坏的东西当成好的。苏格拉底说,这些流言比正式起诉他的理由更可怕。最可怕的是,除了阿里斯托芬的剧作之外,他不晓得这些对他仇视的观点从何而来。因此他强调,他并不诋毁神明,也不是一位教师,更不像智者以收取高额学费为业。
苏格拉底接着说,德尔菲的神谕曾经问过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答案居然是没有。苏格拉底承认,这个答案让他很困惑,因为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同时自忖神明应该不会说谎。于是,他拜访过其他有智慧的人,想了解有没有质疑神明出错的可能。他尝试问过一位政客,这位自认为聪明的政客在经过交谈后,被苏格拉底发现其实并没有智慧,结果这位政客对苏格拉底产生了恨意。以同样的方式,苏格拉底又问了诗人、技匠,经过交谈后,同样发现他们的智慧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智慧。
为此,苏格拉底制造了许多敌人,但他毫无畏惧,并且断言只有神才是智慧的本身。通过这句话,苏格拉底表明所有人的智慧其实都是虚幻的。在法庭中,苏格拉底对大家说,所有指责苏格拉底的敌意,指责的并不是他这个人,而是用这个名字来说所有的人。“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只要是指人,我们立即就会知道这个人,其实不管叫什么名字,他的智慧都是空虚的。不但如此,苏格拉底还强调他一生的职责,就是让冒充拥有智慧的人面对真实。实现这个志向,不但占去了他绝大多数时间,而且让他一生过得非常贫穷。他坚持认为证明神谕中的内容是他一生的责任。
曾经做过军人的苏格拉底,有特别强大的责任感。对他而言,怕死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原因是没有人知道死亡会不会带来更高的善。既然他认为从事哲学思考是神明所赋予他的责任,他就不会轻易地推卸这个责任。苏格拉底强调,如果因为害怕被判死刑就停止进行哲学思考的话,就等于是将维持生命放在履行责任之上,而这是他不应该做的事情。他应该遵从神谕而非人民的意见,只要一息尚存,他就不会停止实践以及教授哲学,劝告任何一个他遇见的人从事更高、更深与更真实的思考。作为一个公民,苏格拉底履行神赋予公民的责任。
苏格拉底对所有控诉他的代表说,如果杀了他,他们对自己所加诸的伤害远远超过对他的伤害。他说,没有人可以伤害他,因为坏人不可能真正伤害一个比他更好的人。他不否认他们具有杀害他、放逐他,甚至取消他公民权的权力,但这些以行恶为出发点的权力,对于他的善而言,并不会构成真正的伤害。苏格拉底公然宣布他这些话,不是讲给自己听,而是讲给法官听。他像是神给予国家的一只牛虻,到处螫人,杀了他,很难找到第二个像他这样勇于挑战一切的人。
在说完自己面对国家的责任时,苏格拉底拿出个人挑战国家制度的勇气,大声宣称,没有任何诚实的人在政治中可以活得长。无论是在民主制度还是在专制制度下,只要威权的运作不合法律的要求,那么正直的人必然容易受到伤害。苏格拉底拒绝动用他的学生以哀求的方式企图软化法官的心灵,因为这种方式只会让被告与城邦同样显得滑稽可笑。重点是要用真实的语言说服法官,而不是向他们讨好乞怜。
不出人意外地,苏格拉底被判决有罪,他自己提出的罚金过低,于是剩下的处罚就是死刑。在这种情况下,知道要面对死亡的苏格拉底,做了他最后的演讲。苏格拉底对法官说,他的神谕虽然经常在演说过程中提醒他,但是从来没有反对过他。这个提醒,就是要告诉他,必须不断地检验他所知道的内容是否为真。这个提醒无异于告诫他,他遭遇的一切都是好的,而其他人错误地认为死亡是最坏的结果。其实死亡并不可怕。
死亡是一个没有梦的长眠,所以它是没有痛苦的。如果死亡是灵魂迁移到另一个世界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中能够与死去的先圣先贤交往,不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吗?在另一个世界,他要与那些因不正义而死的人对话,还要针对追求知识的未尽之功做努力。苏格拉底说,在这个理想世界,没有人会因为提问而被判死刑,因为在这里只要说实话,人就会觉得更快乐,并因此而获得不朽的生命。
在《申辩篇》中,柏拉图给予了我们一个具体的苏格拉底的性格图像。这是一个非常确定自我的人,具有崇高的心灵,不在乎人间的成败标准,他相信自己被一个神谕所引导,也确定生命中最重要的资产是清晰的思路。在这个高度道德化的描述中,柏拉图在成功地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位哲学殉难者之外,也为自己的哲学开启了一切可能。我们不得不佩服柏拉图的精心设计,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出来,他笔下的苏格拉底其实依然有很多值得独立探讨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