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航线装备档案【ALEF---CE0246,MK-50四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
【主目录:碧蓝航线档案库,装备档案】
【子目录01:普通装备】
【子目录02:舰载武装】
【子目录03:MK-50四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
【基本信息】
装备名称:MK-50四联装533mm水面舰船鱼雷发射系统(MK-50 Quadruple 533mm Surface Vessel Torpedo Launching System)
类型:鱼雷
所属阵营:重樱
研发商:北方机械制造局液体力学研究所七所
生产商:天使财阀/铁血工造
研发日期:1994年12月5日
生产日期:2007年8月1日至今
部分规格(发射装置):
总长:12米
总宽:3.7米
整体结构:四管并联式
总重:25吨
操作人员:自动
部分规格(单枚MK-53声导超空泡鱼雷):
总长:8.5米
直径:533mm
重量:3.2吨
装药:600kg三式聚能装药/低当量核弹头
操作人员:自动
部分性能参数:(发射装置)
类型:不平衡式发射装置(喷气式推进)
最大旋转角度:360°
旋转速率:20°/秒
驱动方式:液压驱动
旋转一周时间:2分30秒
弹药装填:机械化全自动装弹
扬弹速度:8发/分
射速:16发/分
配套弹药:MK-53声导超空泡鱼雷、MK-55声导超空泡核鱼雷、训练&演习弹
部分性能参数:(单枚MK-53声导超空泡鱼雷)
类型:超空泡鱼雷
航速:300节(约合555 km/h)
射程:20公里
制导系统:主/被动声呐制导
引信:触发引信
动力装置:1×二三式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4×二七式矢量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装备数据】
适用舰种:任意(除潜艇)
特性:雷击
伤害:100×4(初始)/250×4(强满)
标准射速:34.2s/轮(初始);24.9s/轮(强满)
雷击:100
射角: 60
射程:56
散布范围:50°
弹药:声导

装备描述:
同那些在塞壬降临之前就已有基础理论模型储备的装备不一样,超空泡武器的相关技术资料是在人类开始解析心智魔方后才首次得到的。
在第一次对塞壬战争中,人类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远超他们自身科技水平的黑色战舰的实力。
除去发射即中的能量武器和坚不可摧的充能装甲这两点,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反倒是水下神出鬼没的量子鱼雷。
这种跟人类所制造的鱼雷差不多大小的武器,爆炸威力却堪比数百吨的TNT炸药。一发就足以让所有中小型舰船被彻底摧毁,大型舰船严重损伤。
尽管在后来对心智魔方的解析中,我们得到了不少关于这种鱼雷的资料,比如它搭载了一种架构未知但性能极佳的超空泡推进装置,使用一种配方未知的固态燃料推进的火箭发动机(其比冲远远高于人类的任何一种火箭发动机),并安装了基于真空中无处不在的零点能开发的零点能量弹头。但具体的技术部分却仍然是一片谜团。
不过,虽然我们无法复制一份塞壬的固态燃料或者尝试造出零点能量弹头,但是依照人类的水平,超空泡推进系统还是可以复制一份的,哪怕其性能远远不如塞壬。
一般来说,平均含盐量3.5%的海水密度是空气中的900倍,阻力也是空气中的900倍,这就导致了航行体在水中想要达到高速所要付出的代价要比在空气中行进大得多。
根据流体力学,随着水下物体在水中运动速度的加快,其上所承受的水压反而会减小,一旦水压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与水下物体接触的水就会汽化,形成空泡。这些空泡不但会改变水的流动形态,而且会降低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的推进效率,并发生爆裂产生强烈冲击,从而大大缩短水下物体的使用寿命。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随着速度进一步提高,当水中航行物的运动速度超过50米/秒时,航行物体表面就会出现"超空泡"现象,即在其后部形成水蒸气泡。
如果我们使用一些技术手段,将整个航行体包裹在一个这样的大水蒸气泡中,并且使航行体始终航行在自己制造的这个大气泡内部,就可使航行体所受的阻力减小到几乎原来的1/900,近乎等同于在空气中进行航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水的黏性阻力,实现高速航行。另外,超空泡现象不仅会使水的阻力大大降低,而且不会因气泡爆裂而对水下物体表面产生冲击。
最初的几次试验在位于北联乌克兰境内的北方机械制造局液体力学研究所七所的超大型试验水池里进行,尽管所使用的装置十分简陋,但达到的效果仍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作为航行体的鱼雷在水池里短暂地达到了80节的超高航速,这一成绩震惊了参与试验的所有科学家。
其时赤色中轴已然成立,对塞壬科技一向嗅觉灵敏的铁血和重樱盯上了将超空泡航行实用化的技术,并决定要应用在自己的水下武器上。
在北联境内的特工人员传来了超空泡武器的全套技术资料后,重樱率先开始了自己的超空泡武器研究。
白田船业公司接受了这一任命,开始对来自北联的资料进行解析。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将北联人已经研发出来的超空泡装置制造出来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为自家的超空泡武器找到一个能提供澎湃动力的动力源可是难如登天。
由于鱼雷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因此尽可以选择那些推力大,比冲高的,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强大动力的推进器,比如采用化学燃料的固态工质推进发动机。
但悲催的一点就在于,白田船业的工程师们翻遍了自家航天工业的所有仓库,都没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燃料配方。
迫于无奈,白田船业只好授意重樱航天工业(即重樱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Sakura Empire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简称SEAXA)向国际发出新型固态燃料配方的招标。
他们并没有等待太久,很快,远在大洋彼端的铁血伸来了橄榄枝,铁血航空太空中心(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e.V.,DLR)向SEAXA提交了一份同样解析自心智魔方的新型固态燃料配方,其性能大大超出重樱原有的固态燃料。
狂喜的白田船业甚至连讲价都没怎么讲,就同铁血签订了价值六千万欧元(相当于七十亿日元)的巨额军火合同。
最终,第一代的实用性超空泡鱼雷“八九式超空泡鱼雷”于1989年问世,并在实战中跑出了将近200节的极高航速,轰动了整个世界。
随后于1995年,在天西机器人公司与白田船业公司合并为“天使财阀(Tenzai+ Shirada =Tenshi)”后,新生的财阀接过了白田船业于1994年遗留的新一代超空泡鱼雷计划。同时,他们加紧了与铁血工造的合作,天使财阀负责超空泡发生装置、电子装置和装药部分,铁血工造负责材料和推进系统部分,研究成果由两国共享。就这样,MK-53声导超空泡鱼雷(又称18式超空泡鱼雷或G8S T2鱼雷)于2007年开始生产。
利用铁血工造研发,重樱制造的新型矢量固态燃料工质推进发动机,可让鱼雷本体跑到300节的超高航速,同时,由东京大学爆炸物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三式高爆火药加上鱼雷雷头的聚能结构设计,构成了独特的两级弹头:位于雷头最前端的第一级的聚能结构设计可以让爆炸后形成的爆炸产物流集中在凹槽轴线上,进而具备了一定的破甲能力,在破开敌舰装甲后,鱼雷本体进入舰体时,再引爆第二级弹头内的三式高爆火药。这样的设计虽然仍然不及塞壬的量子鱼雷,但已经是人类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了。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鱼雷本身的燃料携带量,联邦空天防务有限公司将制造战机的喷气式发动机的部分经验应用在了鱼雷发射管上。同传统鱼雷发射管的压缩空气推进不一样的是,MK-50鱼雷发射管在后方增加了电子点火启动的燃烧器,将气瓶中喷出的压缩空气和极少量的燃料混合的混合物点燃后再喷出,相当于一台小型的喷气式发动机。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初速,也让鱼雷自身携带的燃料得以部分减少,将节省出来的更多空间用于电子设备或战斗部装药。
可以预见的是,超空泡鱼雷将凭借其速度快,威力大,可靠性强等特点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类舰船水下武器的不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