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讲得极好)(全60集)


本节课主要讲 公元前5世纪到19世纪

“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至今没有定论的问题。

方法:当我们不能去从正面去明确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反面描述,如“什么不是哲学?”

哲学用于明确我们的理想,以及我们为之奋斗的“方向”。

黑格尔是转折点
张老师观点:哲学可能不是让人聪明的学问,而是让人糊涂的学问。
哲学家之间的观点不一致。
科学知识的对象具有“现实性”
哲学的对象具有“理想性”
哲学是面对当前社会的不满,而建立的一个理想的世界。
举例“画素描”和“画鬼”,用作类比。

哲学不能用以上论证,但是哲学是一套有道理的逻辑,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具体的哲学内容已经过时了,但我们可以学习哲学家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哲学一定会以理论的形式展开。
注重终极关怀,想要给出终极答案。



哲学的尽头,“此路不通”。
当我们没有智慧之前,我们也会死,但我们不知“会死”,也就不会对死产生恐惧。
当我们有了智慧和理性后,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的局限。“不可逾越的鸿沟”

人生的悖论:面对生死
人生有限,但我们在关注无限的问题。



哲学只能存在于哲学史,但是张老师和黑格尔的用法不一样。张老师更倾向于认为有不同的哲学。


用有限的实事去描述无限的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




满足好奇心,求知欲。

抽象概念说明广泛的问题。
本节课将希腊哲学的土壤——希腊文明及其历史。






神话最终落脚于命运,即不可说的东西。
哲学希望给出合理的解释。

互相补偿原理




哲学产生于朴素的现象。




本原也被翻译为始基。
盛年:一个人在四十岁的时候大概是功成名就的时候。

水是一种比喻。


习惯用比喻的方法讲道理。
赫拉克利特强调“变”



logos有很多翻译:计算、理性、推理等
后来演变为logic。

意大利西部



数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更大。


非存在并不是“无”,而是“现象”,变化不断的东西。
感动经验变动不均,当你诉说一件事(即给一个流变中的事物定义时),因为时间的存在,你诉说完成的时候,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不是原来的我们诉说之前的事物了。

有翻译上的问题。
哲学的载体是语言,因此研究语言对研究哲学很重要。
印欧语系离不开系动词。
认识自然 就是在思考自然 就是在用语言去描述自然。所以寻找自然中永恒不变的东西就被等价为了寻找语言中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东西。
在印欧语系中,唯有系动词不变。
因此一个东西要先is(是,存在),才能成为之后的 东西(what,什么)
“is”有了名词的特质

观点:中文的存在有太强的空间性。因此is或者being被翻译为存在不大合适。

本体论(Ontologia)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
本体论研究的是“存在”而不是“本体”。

1.两千年的研究围绕存在开展
2.不存在不能被思想和诉说,唯有存在能被思想和诉说。
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不问物质,谁最古老。(像是自然物理)
我们去问桌子的概念。要到苏格拉底才能回答。
问题的含义:
1.苏格拉底之死
2.苏格拉底总是在追问问题

智者的作用(黑格尔的观点)

智者本是指对社会有作用的圣贤,后来指收徒学习修辞学的专业老师。


智者后与诡辩画了等号,因为不看客观的对错,只看谁更雄辩。

苏格拉底收拾了智者产生的残局,重建了哲学基础。

人,认识你自己
为开民智,先让他人知道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为自己的辩护。
其弟子买通看看守,但是苏格拉底不愿意逃跑。

苏格拉底的观点和城邦之间的矛盾


苏格拉底认为的善,即为德性。






苏格拉底总是在问本质是什么

巴门尼德开创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但是哲学不仅要探寻所有物质的本质共性。
还要去合理解释万事万物的现象。
通过思想把握存在,通过苏格拉底“是什么”的问题落在了实处。

苏格拉底认为他天生拥有一个技术,从他的母亲那里继承,他母亲给女人接生,他给男人接生,前者接生小孩,后者接生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他是无知的,但是他能帮助其他人显现挖掘知识。
助产术—>辩证法


苏格拉底的论辩与“智者”相似。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先天的,是不可教的。
知识是先天的,只不过人忘记了。
“学习就是回忆”
科学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相对的。超出适用范围就是失效。
比如:黑天鹅
在没有看到黑天鹅之前,我们只看见过白天鹅。
经验的归纳不是对所有情况的归纳,在范围之外不一定有效。
目的:让哲学在生活中起作用。

哲学看似在发展,但是其门槛太高,读者群太小,这样就限制了哲学的发展。
哲学应该发挥影响。
柏拉图《理想国》

国家是人的放大


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国家篇即是《理想国》




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认识论何时真正摆在大家面前

知识追求普遍性



众多的哲学概念带有感性色彩,从“看”开始。
柏拉图强调用“灵魂”去“看”。


理念不仅是抽象的“类概念”,而且是客观存在
理念是最核心的根据,应该不存在比较,因为比较是有根据的,如果一个理念需要根据,那么就不是真的本质上的理念。
理念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
理念是唯一的,而事物是多的。

分有了美的理念,才是美的。


哲学总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这是不可避免的。




具体的桌子是可以被毁坏的,但是理念的桌子永恒存在。
所以柏拉图被叫做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理念世界是独立存在的。

超越感觉经验才能认识理念。
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
苏格拉底:知识是先天的,不可教的


归纳推理的问题,不能下全程判断。



柏拉图:我们具有先天感知的能力,而没有先天的知识

柏拉图自己批评自己的理念论。
哲学的关键——解决问题
哲学是自上而下的。

理念具有伦理色彩,带有价值判断的,柏拉图很难容忍恶的、丑的东西。

延伸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上帝创造出的世界为什么还有恶?


分有理念的整体还是部分。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


最大的理念被称为 种
物体具有多重属性。
理念和理念之间应该是有联系的。



本质应该要能说明世界。

黑格尔:现象就是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