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询问大家如何与朋友相处
近期就如何与朋友相处存在一些令我困惑的疑问,想发布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欢迎大家讨论。 (1)朋友是否需要划分层次。普遍认为的是朋友没有排他性,道德上恋人只能有一个,而朋友想交多少就交多少。但是如果朋友比较多了,是否需要划分层次?比如说核心会有少数可以纳入亲密关系的朋友,往外是相处较好的朋友,再往外是普通朋友,依次再往外主要性逐渐降低。如果可以这么划分,那么划分依据应该是什么,是经济利益,还是心理感受,或者是别的? (2)一个人心中主观的朋友圈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是否应该是以自己为中心(仅仅是主观上),按朋友的重要性依次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的同心圆式的结构,这样更利于划分朋友的层次,并基于此分配对不同朋友的付出精力及相处态度。而客观事实上,一个人极少可能在他的社交范围内处于核心地位,那么是否应该在主观上也不以自己为中心,仅把自己视为交错的人际网络关系中的一个节点,形成网状结构的朋友圈,以避免对身边的朋友产生较高的心理预期。这两种结构哪种更合理?是否还有其他的更合理的结构? (3)对于重要性的心理占比不同的朋友,如何分配精力去相处。假如说朋友对自己重要性可以量化衡量,比如说A有朋友B和C,B在A心中占有60%的重要性,C在A心中占有30%的重要性,其他朋友在A心中合计占有10%的重要性,那么A应该如何在B、C以及其他朋友之间分配精力。例如方案一,类比股份公司多数股权决策的原则——持股50%以上的股东为控股股东,具有对一切公司事项的决定权;方案二,单纯根据重要性比重分配精力。比如有这么一个场景,B、C和A的其他朋友同时独立地邀请A出去玩,A也有时间并且愿意出去玩,那么根据方案一,由于B对A的重要性超过半数,A应该永远100%跟随B去玩,而根据方案二,A可以有40%的概率拒绝B,有30%的概率选择C,即在10次同样的场景中,A可以有6次选择B,有3次选择C,有1次选择其他朋友。那么方案一和方案二哪个更合理?是否有其他更可行的方案? (4)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不对等性。首先朋友之间的心理比重是否应该是对等的。比如A和B是朋友,A的朋友较少,A把B划分为非常重要的朋友,而B的朋友较多,B仅把A划分为普通朋友,那么A和B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是否是合理的。如果合理,A应该如何说服自己接受这种不对等关系。如果不合理,那么A应该如何调整这种关系,是降低对B的层次划分,将其也降至普通朋友,并同步降低对B的态度与精力,然后承受相应的心理代价——失去一个本就不多的非常重要的朋友(哪怕是单方面的),还是应该要求B提高其对A的朋友层次。如果选择后者,如果面对B可能的反感与拒绝,以及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朋友的不排他性。 (5)如果需要新的朋友,应该如何交往。是应该广撒网多捕鱼式的交往新朋友,还是应该精耕细作式的交往新朋友。例如前者,其做法应该是先将精力较为平均地分配在较多的新认识的人身上,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去筛选,如发现其中某人与自己三观不合或有其他的自己不能忍受之处,即可选择减少分配给这个人的精力直至不再交往,如此筛选多次最终剩下的即可为自己的朋友。而后者,其做法应该是对意向交往的人进行初步筛选后(如三观严重不同、难以克服的相处不适感等),即将精力分配给较少数的潜在朋友身上,即使在今后的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也应选择忍让并逐渐磨合,最终成为朋友。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合理,以及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