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说,唐玄宗李隆基是盛唐诗画的引路人?

2023-06-06 12:14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诗坛 / 李隆基和他的梨园



对于封建专制的政权来说,上位者的个性喜好往往能够左右一个国家的风尚面貌。从太宗一朝就已定调的刚柔并济之文风,到了玄宗一朝,可谓是发扬到了极致。




01



相比于李隆基的政治才能,世人更为津津乐道的当是他与杨玉环的不伦之恋。作为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李隆基这一生的经历不可谓不精彩。


他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大唐的多事之秋垂拱元年(685),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则天废掉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作为顺位继承人被立为皇帝。


李旦年富力强,名为大唐国主却只能居于别殿,不许听政,军国政事仍然为年逾花甲的亲祖母武则天一手把控。他们一家人担着帝国最崇高的名号,却行使着帝国最微弱的自由权利,还得时刻警惕高悬头顶的那把废黜之刀。


当然,还是弱龄稚子的李隆基对于这一切不得而知。他三岁的时候被封为楚王,5岁的时候被祖母过继给亲大伯李弘(675年猝死)继承香火。6岁的时候,深觉临朝听政不过瘾的祖母最终还是废了他爹,当起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02



武则天晚年猜忌心重,简直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朝中告密成风,死于谗狱的大臣宗亲不计其数。李隆基和他的兄弟们作为嫡系李氏皇裔,毫无疑问地成为武则天的头号防范对象。公元691年前后,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俗语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失势的皇子皇孙们在宫廷里饱受折磨。李隆基的生母窦妃就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与另一刘姓妃子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连尸骨埋在何处也不得而知。同年八月,他爹李旦也被诬告为有“异谋”,武则天让酷吏来俊臣来审理,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以证明皇嗣不反”,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就这样战战兢兢地过了7、8年,到公元699年,武则天已经是76岁高龄,渐渐力不从心的她开始着手设立继承人。在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谏下,她歇下了传位武家的心思,决定还政于李氏子弟。因此,李隆基的三伯李显被重新召回到洛阳做了太子,其他李氏子弟也渐渐走出幽阁,开始在朝中分担职务。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03



有些人就是有天生的王霸之气,据传李隆基7岁的时候,有一次在举行祭祀仪式时,看不惯金吾大将军武懿宗训斥侍从护卫,大胆呵斥他说:“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 ”要知道当时的朝堂之上武氏族人把持朝政,简直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好在他这大胆行径不仅没有为他带来祸患,天生的反骨反而让他深得武则天喜爱。


随着年岁渐长,李隆基日益显露出上位者的天赋和谋断。武则天之后李显继位,他懦弱优寡,导致皇后韦氏居然与女儿安乐公主联手杀了皇帝李显,欲效仿婆母过一把女皇的瘾。李氏宗亲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乎,李隆基联手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了韦氏一党。他爹李旦再度继位,因为哥哥李成器的推让,在消灭韦氏一党上居功至伟的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这还不算完,深得武则天真传的太平公主也不是个善茬,她为了能彻底把控朝政,暗戳戳的鼓动朝臣废掉能干的太子。李隆基的爹李旦早已成为惊弓之鸟,居然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而然地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方矛盾,双方都在暗中寻找机会,准备干掉对方。


公元713年,29岁的李隆基先行动手,果断出击将太平党羽诛杀殆尽,公主躲入佛寺避祸,最终被赐死于家中。大唐王朝这一场长达60余年的宫廷夺权风波才算正式告终,这一年,李隆基将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04



历经了几多风雨的王朝太需要休息了。


李隆基在位42年,他接手时唐王朝外强中干,几十年的内耗早已让朝堂乌烟瘴气、民生不振。李隆基在从政前期识人的眼光很是精准,他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帝国政坛充满朝气。


这一段时期的政绩可谓有目共睹,对内他整顿吏治,改革宰相机构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又调整官员升迁制度,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此外,他还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对外,他一方面裁减了20万边防军,变府兵制为佣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效果是显著的,内外一新的唐王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此外,唐廷在收复碎叶城后也渐渐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权,丝绸之路得以重新恢复。


到天宝十三年(754),大唐全国有郡321,县1538,乡16829,户9069154,口52880488。史载:“户口之盛,极于此”。自汉末丧乱之后500年,中华民族的人口方才再破5000万大关。


经济上也是繁荣至极,杜甫就曾唱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二首》)。


巍巍大唐再拾昔日荣光。



05



李隆基带给盛唐的当然不止是泱泱大国的底气和豪气。


作为一个精于音律、诗文和书法的帝王,他可谓是诗画大唐的引路人,是许多艺术家和诗人的庇护者。对于封建专制的政权来说,上位者的个性喜好往往能够左右一个国家的风尚面貌。从太宗一朝就已定调的刚柔并济之文风,到了玄宗一朝,可谓是发扬到了极致。


李隆基其人不仅有来自马背民族的铁血意志,亦有祖辈少见的浪漫基因,两种性格在他身上,交融出一种奇异的兼容并包之恢弘气度。


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李氏皇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李隆基的书法尤其突出。甚爱他的《鹡鸰颂》,遒紧健劲,淳厚圆熟,可谓柔而有骨,峥嵘唐风之外自有一般风流韵致。



他尤爱音律,琵琶、二胡、笛子、羯鼓,无一不通。登基以后,便在皇宫里设教坊名为“梨园”,专门培养一批乐舞演员,后世称戏班为“梨园”就是由此而来。李隆基闲暇之时经常亲自坐镇,指导乐人们排练。他甚至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以供乐人们表演。


真是一个烟火气满满的人间帝王啊。


或者说皇帝陛下对于艺术的过分热爱,以致于模糊了他上位者的残酷面目,使得他拥有一种帝王少见的亲和力。而大唐的士人们也从这位喜好艺术的帝王身上找到一种莫名的知音感,所以盛唐的文人们始终有一种大无畏的胆气,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尽管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规定了“不杀文臣”的治国宗旨,尽管全宋一代也是文才辈出,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一个个名字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他们甚至也曾当政理世,但细究起来,宋朝的文人们始终不及大唐文人潇洒自信。


这是皇帝李隆基带给盛唐文人们的福祉,也是盛唐文学繁荣的沃土。




为什么说,唐玄宗李隆基是盛唐诗画的引路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