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活动在冀东的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

2020-08-11 20:33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浩瀚星之海


忠义救国军是由KMT统率的敌后抗日武装,相信细心学习研究抗日战史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笔者今天讲述的,是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中的“七路军”和“九路军”。

冀东,位于河北东部地区,北临承德,南抵天津,西达北京,东至山海关,地域面积较为广大。同时,冀东盛产煤炭、金属等物资,工业发达,又因为河道纵横,土地肥沃,故农业也相对较好。日军自918事变以来,就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冀东地区的各大产业。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冀东地区被日军占领,并于1935年设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二十九军战士在长城线上作战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我国全面抗战就此开始,此时为了抵挡日军,KMT便想起了在敌后残留的中国军队及地方组织,当然,也包括冀东。

其实冀东地区,早就没有KMT系的中国军队了,但是,许多伪军头领并非真心想为日本人卖命,依然有些许的抗日情绪,加上在天津及北平有大量如蓝衣社这样的特务组织,于是,KMT希望能让冀东的伪军反正并组建起游击队牵制日军。这种背景下,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的前身之一——滦榆游击队便于1937年,在戴笠的指示,陈恭澍、王天木的统帅下成立了。

戴笠

首先看看滦榆游击队的战斗序列:

滦榆游击队(5000,相联系的伪军与地方武装2.6万人)

第一支队(迁安太平寨)

第二支队(抚宁界岭口)

第三支队(遵化马兰峪)

第四支队(临榆义院口)

第五支队(延庆永安堡?)

第六支队(永清马庄)

第七支队(容城北贾家庄)

第八支队(昌平)

第九支队(凌南X堂)

第十支队(涞水西山)

第十一支队(唐山破山区)

第十二支队(玉田柱树坞)

第十三支队(武X八百戾村?)

第十四支队(河间)

第十五支队(沧县)

可以看到,滦榆游击队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似乎是日军的一大威胁,但实际上,这些部队当中几乎都是将伪军(伪警察)和普通民众临时组建起来的,训练不足,战斗素养极低,能造成的战果非常有限

我们可以看看滦榆游击队的部分战果

第二支队与保定地方伪军发生遭遇战,伤敌20余人,我伤亡30余人

第三支队联合地方土匪袭击古冶车站,毙敌20余人,炸毁火车一辆、弹药车三辆及铁道三段

第四支队与地方游击队攻大兴镇,毙敌30余人

第六支队迫使部分伪军反正,连续攻打黄村等地区

第七支队袭击容城

第十支队袭击敌运输部队,我方一部受挫退回西山休整

第十二支队与反正伪军一部共同炸毁大王庄飞机场汽车站

通过对战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个结论:

【1】 大部分部队不活跃,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对游击战并不熟悉

【2】 部队人员素质较低,思想教育极度缺乏,甚至想依靠宗教来收拢人心

【3】 武器质量较差,人员训练不足,官长指挥经验少,即使对抗地方伪军也不能保证取胜,面对遭遇战不能很好地应对

【4】 对较大规模城镇的袭击较多,善于使用炸弹等进行爆破(这几乎是忠义救国军的特点,哪怕是之后的“中美合作所”指导的忠义救国军,也依然如此)

【5】 不善于根据地及游击区的建设,组织不健全

总而言之,这时的“滦榆游击队”尚处于萌芽阶段,力量比较弱小。由于关于这支部队的信息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史馆”馆藏的电报、来往信件,资料不全,所以其细情就不得而知了。


在“滦榆游击队”成立不到一年后,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便成立了。滦榆游击队并入北方支队,开始了更具规模、更成熟的抗战。这一时期,部分北方支队的成员(如七路军独立团参谋曾乃及“北九路”的统领李光汉)于战后提供了宝贵的回忆史料,使得北方支队的面目更为清晰。

冀东大暴/动时期天津的抗日斗争(蓝色为忠义救国军)


先讲讲北方支队的“七路军”,这支部队是有许多部分组成的,包括陈维藩直接统领、平自贵部及王庆华等部。

1938年初,KMT蓝衣社天津站长陈恭澍在戴笠等人的指示下,决定成立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于是让陈维藩在宝坻组建七路军,委任陈维藩为总指挥,李光汉为政/治部主任。

因为陈维藩自己就是天主教徒,于是他与教友到香河的庆功台村, 组织起抗日暴/动,一开始有80多人,后来发展到百余人。想必也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名气比较大,所以陈维藩也把自己的部队称为“红军”,至于军纪什么的,也大多按着八路军的规矩,照猫画虎地设立起来。

不过,这件事被宝坻县的日本顾问大石知道了,遂赶紧调集大批日伪军前去清剿。七路军许多人还是“瘾君子”,打不过日伪军,于是转移到武清的杨家场。这时朱家铺的伪自卫团董玉昆部因与日本人发生矛盾被缴械,只能带着32人和一辆小汽车,12匹马,10余辆自行车加入七路军。

正当陈维藩以为能休整一会的时候,又很不巧,杨家场的伪乡长向日本人告密,次日大批日伪军在陆航队飞机的配合下向杨家场进攻,七路军打不过,只能跑到宝坻大白庄一带躲避。可是陈维藩这人运气不好,那时大白庄正好有伪自卫团驻防,陈维藩又只能带队到大黄堡的苇塘地区躲避。由于部队本来就没多少人,加上行军途中溃散比较严重,陈维藩只能将部队遣散。

陈维藩在武清躲避了一阵后,又重新召集起300多人,编成2个团,李柱、张作元分别任团长。1938年6月26日,七路军和平自贵的便衣队攻克宝坻大屯口,俘伪军30多人。3天后,日伪军反扑,七路军不敌撤到青龙湾河以南,7天后再次攻克大屯口,毙日军3人,俘1人,其余日军全部逃跑。

大屯口战斗使得七路军和当地群众士气大振,郭南枝联系三支武装和平自贵的便衣队加入了七路军,部队瞬间扩大到2000多人,并将这些人编为6个团,李柱、张作元、郑树宾、白希侯、董玉昆、平自贵分别任团长。

七路军攻克大屯口不久,CPC领导冀东20万群众,发起了震惊中外的“冀东大暴/动”,占领了冀东大部县城,将日伪军挤压在铁路沿线和少数孤立的据点。借着这股春风,七路军于7月14日进攻宝坻县城,击毙新民会的河野新,打死了日本翻译和日本老师小野夫妇,还在莲花庄击溃了日伪军的增援,宝坻县顾问大石和新民会宝坻办事处主任野村带着城内的剩余日伪军往通州方向没日没夜地窜逃。至此,宝坻暂时被七路军收复。

冀东地方武装进行誓师大会

宝坻战斗后,七路军壮大声势,收编了部分坚持的滦榆游击队成员、当地武装(包括平自贵部)及百姓,部队一度达到一万人之众,编为十二个师,分别为:

第一师(张连文,驻宝坻)

第二师(平自贵,驻武清)

第三师(董玉昆,驻宝坻)

第四师(柳世平,驻武清,名义上属于七路军,实际上依然是伪军)

第五师(张作元,为教导师)

第六师(不详)

第七师(鲍子菁、张乐天,驻丰润南)

第八师(不详)

第九师(不详)

第十师(高士英)

第十一师、十二师(驻山东省)

后来,在第二次大屯口战斗时,忠义救国军九路军建立起来,李光汉对七路军的军纪、战斗素养等有所不满,便加入了九路军。不久,宝坻附近县城的大批日伪军向宝坻进攻,七路军与其进行激烈的巷战,不敌撤出宝坻。日伪军穷追不舍,向七路军的驻地发起进攻。由于七路军各部相对分散,难以相互支援,故大部很快被剿散。

到了8、9月,七路军已经减员严重,但依然有所活动。其部在9月左右同CPC领导的冀东抗日联军十三总队第五团(侯庆岚)攻克宁河县城,日伪军300余人逃窜。不久,日军反攻,七路军和抗联十三总队五团不支撤退,途中渡河时又淹死了不少。这之后七路军就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活动了。

七路军在日军打击下一蹶不振,分布在各地的部队纷纷自行解散(原地爆炸),其中撤到北里自沽的七路军于10月解散,黄庄洼的七路军于1939年2月解散,郭南枝去冀中参加八路军,第一师余部300余人在师长张连文的带领下投敌当了伪军,鲍子菁部在KMT下活动了一阵后又加入了八路军,柳世平部摆脱了第四师的番号,不久后将另一支KMT的游击队郭士明部缴械。到了11月末,七路军几乎全部解散,尽管余部被改编成冀察游击第三支队/第六纵队(后为独立游击第三支队),但落魄的凤凰不如鸡,这支小部队已经没有什么作战实力了,于1943年左右消失。而陈维藩在七路军失败后回到天津,被日伪特高科科长逮捕后牺牲。冀东地区的七路军历史也就此终结。


说完陈维藩部,再来谈谈平自贵部

平自贵部的话,算是战斗力比较强的了,他本来是武清万窝陈庄的地主,于1938年2月组织武装,一开始有100余人,也是自称“红军”,不过军纪不咋滴,所以民众称之为“红眼军”。

平自贵部在加入七路军之前的战绩上文已经讲述,这里就不提的。他的军队在加入七路军之前,已经有1000余人,分为三个团。后来编为第二师时,活动在宝坻等地,多次与日伪军交战,取得不小战果。

冀东地方武装准备迎击日伪军

1937年10月7日,平自贵率队前往武清,被日伪军侦知后将其必经之路的青龙湾河大石桥炸毁,迫使平自贵率部与日伪军隔河交战七天七夜,因为日伪军炮火猛烈,平自贵只能率部队撤到宝坻林亭口。后来,平自贵本想去冀中向八路军寻找援助,于津郊朱塘庄被日伪军截击退回宝坻尔王庄。又想去蓟县盘山投奔八路军,可是许多部下已经不想再离开故乡宝坻(尽管两地相距并不遥远),平自贵无可奈何,只能将部队解散,前往北平躲避。

1939年9月,平自贵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在日伪的威逼利诱下,平自贵于1940年叛变投敌,当上了三河警察局特务系长,从事各种罪恶的反人民的活动。平自贵本来很有机会加入八路军,投入更好的抗日斗争中。可是有时候命运欺人,他终究是难逃厄运。


下面讲一下王庆华/张士嘉部

1938年7月,林亭口的王庆华受七路军司令陈维藩之托,到宝坻宝芝麻窝等地宣传抗日,他找到与他有过交往的张宏斌,在王庆华的劝说下,两人一起发动武装暴动,附近的一些村民参与其中,一共有一百多人。

尽管七路军名义上是KMT的武装,但实际上根本不能从KMT手里得到什么资金及武器。于是只能自谋出路,王庆华部首先在丰台一带活动,接触了在国军当财政军长的侄子张养芝,希望能要点物资,结果张养芝压根就瞧不起这帮“土包子”,说:“你们叫什么七路军?简直是乌合之众,根本无法抗日,有枪也不给你们!”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王庆华没办法,只能回到宝芝麻窝一带,继续喝西北风。

路过东贾庄时,七路军王庆华部又收了平安局的几支枪和人员。但窝洛沽的商会看这支部队是软柿子,好欺负,不但不让他们过路,还把七路军的行踪告诉了玉田县的日伪军。那时候八路军在冀东还没发展起来,“治安”还算良好,所以日伪军也没把部队驻在地方,只有县城有些伪军和不到一个小队的日军。王庆华知道,自己的部队就是帮不会打仗的农民,根本就是群乌合之众,于是派张士嘉说服窝洛沽商会的会长周小船,声明我们是抗日的队伍,不动老百姓一针一线。凭借张与周的亲缘关系,可算说服了周小船,保全了这支武装。

地方伪军(伪保甲)组织训练

后来王庆华的七路军到了林亭口,部队又多了三十多人,就在当地的李八爷家住下。不过因为当地没有什么像样的日伪军,许多人只是为了混饭吃才加入七路军的,又因为闲着没事干,所以军纪比较差,许多人的思想也成了问题。

后来,KMT的王文组织起了北方支队的九路军,尽管七路军和九路军属于友军关系,但两军都看不惯对方,总想从对方捞点人来壮大自己。九路军的张志尚等人与张士嘉有些交情,便说服他带队加入九路军。张志尚说,九路军有能力抗日我们有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才,有直达中央领取弹药、枪炮的能力,比起七路军,九路军才真正能够抗日……”

在张志尚的说服下,张士嘉等人找到王庆华,想让他加入九路军。王庆华当然不想答应,但张士嘉威胁说:“一个人志向不同,我们出来拉杆子是为了抗战,不是为了吃饭睡觉,抽白/面,如果你不让我们走,我们就不客气了。”王庆华知道人心思变,自己已经改变不了了,也就只能让他们带部队加入了九路军。

此时部队加入九路军后,架构比原来的确完善了许多,政治处、司法处什么的都建立起来了,还弄了一期干部训练班,随着机制的完善与人员的补充,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经九路军营级以上干部开会研究,决定移驻遵化及玉田,那里物资丰富,地势优越,更利于部队发展。部队北上途中占领了新镇、株仓、彩亭桥等地,部队更加壮大了。后来,九路军遭到和七路军同样的命运,大部在日伪军的围剿下溃散,少部分在曾乃、李光汉的带领下加入八路军。


七路军讲完了,我再讲一下九路军

九路军同样是KMT的部队,应该和七路军一样,隶属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于1938年6月成立。总指挥是王文,他是蓝衣社暗杀队队长,也是在陈恭澍的命令下拉起的部队。这里要提一下九路军的政/治部主任张克新,他是黄埔军校毕业,这也是九路军组织相对较为健全的原因。

九路军在宝坻东北部成立,这里是大钟庄洼水区,日伪军很少,故九路军发展比较顺利,很快发展到5000多人,战斗序列如下:

第一旅(兰向龙)

第二旅(张进之/李光汉)

第三旅(郑国光)

独立团(张瑞歧、曾乃)

空架子师(王中发)

部队建立后,在北潭打退了日伪军的围剿,之后北上玉田林南仓一带活动,由于日伪军的清剿,大部又撤到蓟运河一带斗争。九路军当中的张瑞歧与曾乃的独立团战绩比较突出。

曾乃起初与高士英合作,建立起一支独立的武装,发展到2000多人。不久高士英加入七路军,曾乃独立活动了一阵后加入了九路军,编为独立团,团长张瑞歧,曾乃任参谋长,下设三个营,其中一营营长张宏斌,二营营长张瑞歧(兼),三营营长阎恒。建军后占领了大钟庄洼水区,又攻克了林南仓,缴获了大批粮食。

后来,九路军有些受挫,加上缴获了一些财产,王文便带钱跑到了天津,临走前嘱托道:“部队不能轻举妄动,敌人在未冷之前不会活动,我去天津买些部队的供养就回来。”

但王文走后就没有回来过,部队群龙无首,加上天气变冷,湿地及河流的水面大大下降,日伪军就开始活动了。许多人没办法,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只剩下曾乃的独立团等余部在林南仓一带面对日军进攻,部队几乎全部溃散,曾乃带队打死日军40多个后撤退。不久,曾乃,将部队缩编为一个特务连,准备到盘山参加八路军,不料路上遇到日伪军的阻击,部队大部溃散,曾乃撤到天津,后来重新回到蓟县、宝坻一带,组织起80余人的武装,截击日伪运输船,之后由于日伪军围剿,曾乃再次将部队遣散,独自前往盘山加入八路军包森支队。曾乃有勇有谋,被八路军抗日名将包森委以重任,并给予充足的枪支弹药和人员。在CPC的正确领导下,曾乃带领部队越战越勇,打了许多胜仗,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

李光汉加入九路军后,编入第二旅,有人800多,枪200余。因为没有战斗经验,很快在遵化崔庄子、大小太平庄一带被打散。之后李光汉集合起200多人,称为“北九路”,因为部队根据李在黄埔军校的学到的知识进行严格的整训,所以战斗力比较强,打了几次胜仗,不久全体加入八路军。

王文前往天津后,又辗转前往北平,重操旧业,搞起了暗杀日军指挥官的行动。可惜因为叛徒李祖耀(亦称李祖跃)告密而在北平遇害。

七路军和九路军虽然抗战方面,因为许多原因而不能取得很好的战果,但是这两支部队自建立以来,不但几乎没有与八路军发生摩擦,反而多次协助八路军及其他武装。除了联合攻打宁河县之外,在李运昌部西撤受挫,东返经过天津时,他们友善地招待李运昌部,还组织船只,帮助他们渡河。可以说,七路军和九路军在国难当头,以大局为重,就这一点来说,比其他“国军”可要好太多了。


参考文献:

[1]我知道的七路军和九路军 张士嘉

[2]七、九路军抗日始末 许友君、阎崇来

[3]平自贵与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 严如良

[4]宝坻革命史 中共宝坻县委党史征委会

[5]宁河革命史 中共宁河县委党史征集资料办公室

[6]冀热辽烽火 罗光达等

[7]“国史馆”典藏号002-090200-00039-035

[8]抗战期间冀察两省国共日伪兵力的消长 刘凤翰

[9]天津人民抗日斗争图鉴 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

活动在冀东的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