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本论》第二卷的摘录和笔记(三十七:对李嘉图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的批判)

2022-11-20 11:47 作者:哲学的物质武器  | 我要投稿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1、在这里,一方面把流动资本同可变资本即投在劳动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混为一谈。 另一方面,由于对立不是从价值增殖过程——通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得出的,而是从流通过程得出的(斯密的旧有的混乱),就出现了双重错误的规定。

第一,把固定资本耐久程度的差别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形成的资本构成的差别等量齐观。但是,后一种差别决定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差别;相反,前一种差别,在考察价值增殖过程时,只涉及生产资料的一定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方式,而在考察流通过程时,只涉及所投资本的更新期间,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只涉及资本预付的期间。如果我们不去洞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部机构,而是从既有的现象出发来考察,那么,这两种差别事实上就合而为一了。就社会剩余价值在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中间的分配来说,资本的不同预付期间的差别(例如固定资本的不同寿命)和资本的不同的有机构成(从而也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不同的流通),对于一般利润率的平均化和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都同等地发生作用。

第二,从流通过程来看,一方面是劳动资料,即固定资本,另一方面是劳动材料和工资,即流动资本。但从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来看,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即不变资本,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即可变资本。对资本的有机构成(第一册第二十三章第2节第647页)来说,在同一价值量的不变资本中,是劳动资料多,劳动材料少,还是劳动材料多,劳动资料少,这是毫无关系的,一切都取决于投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和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的比例。反之,从流通过程来看,也就是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来看,一定价值量的流动资本按什么比例分为劳动材料和工资,同样是没有关系的。从一个观点看,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归在同一范畴,而和投在劳动力 上的资本价值相对立。从另一个观点看,投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和投在劳动材料上的那部分资本归在一起,而和投在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相对立。因此,在李嘉图那里,投在劳动材料(原料和辅助材料)上的那部分资本价值,不出现在任何一方。它完全消失了。这就是说,它不适于放在固定资本方面,因为在流通方式上,它和投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它也不应放在流动资本方面,因为这样一来,从亚·斯密那里继承下来的、并不声不响地沿用着的那种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对立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对立等同起来的做法,就会站不住脚。李嘉图凭丰富的逻辑本能,不会不感觉到这一点,所以,这部分资本就在他那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注:李嘉图的错误在本质上和斯密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只摘录部分批判,而省略一些细节。

2、这里必须指出,资本家投在工资上的资本,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来说,是一种预付,其期限是不同的,这要看他例如是每周、每月还是每三个月支付一次工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是工人把他的劳动预付给资本家,并且是按周、按月或按三个月的期限进行的,这要看他是每周、每月、还是每三个月得到一次工资。如果资本家是购买劳动 力,不是事后支付劳动力的报酬,也就是说,如果他是每日,每周,每月,或每三个月向工人预支一次工资,那才谈得上按这个期限进行了预付。既然他是在劳动已经持续数日、数周、数月之后才支付,不是购买劳动,不是按劳动要持续的期间支付,所以这一切不过是一种资本主义的颠倒。工人以劳动形式对资本家的预付,竟然变为资本家以货币形式对工人的预付。至于资本家只有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根据制造产品所需的时间的长短,也根据产品流通所需的时间的长短,——才能够从流通中收回或者说实现产品本身或其价值(加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那丝毫也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商品的买者想怎样处置商品,这和卖者毫无关系。资本家不会因为他必须一 次预付机器的全部价值,而这个价值只能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从流通中流回,就能用较便宜的价钱得到这台机器。资本家也不会因为棉花的价值会全部加入用它制成的产品的价值,从而全部一次由产品的出售得到补偿,就对棉花支付较高的价钱。

3、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那里,投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和投在原料上的那部分资本根本没有区别,而仅仅在形式上——看它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还是完整地通过产品而流通——和不变资本相区别。因此,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从而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现实运动来说,基础一下子就被破坏了。问题就只是预付价值的再现了。不加批判地接受斯密的这种混同,对李嘉图来说,所带来的困扰不仅大于给以后的辩护论者带来的困扰(对他们来说,混淆概念并不是什么令人困扰的事),而且大于给亚·斯密本人带来的困扰,因为李嘉图和斯密相比,更彻底地、更明确地阐述了价值和剩余价值,实际上是肯定了内在的亚·斯密,而否定了外在的亚·斯密。

4、投在工资上的资本的现实物质,是劳动本身,是发挥作用的、创造价值的劳动力,是活的劳动。资本家用死的、对象化的劳动来和它交换,把它并入他的资本,只有这样,他手中的价值才转化为一个自行增殖的价值。但是,资本家并不出卖这种自行增殖的力。这种力,和他的劳动资料一样,始终只是他的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但决不像他所出售的成品那样,是他的商品资本的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当做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不是作为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相对立,同样,劳动材料和辅助材料也不是作为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相一致,从劳动过程的观点看,这二者都是作为物的因素和作为人的因素的劳动力相对立。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观点看,二者都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劳动力即可变资本相对立。或者,如果这里指的是那种影响流通过程的物质差别,那么,这种差别只在于,从价值(它不外是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性质和从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它不外是正在对象化的劳动)的性质中得出的情况是:劳动力在它执行职能期间不断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劳动力方面表现为运动,表现为创造价值的东西,在劳动力的产品方面,在静止的形式上,表现为已经创造的价值。在劳动力发生作用之后,资本就不再是一方面由劳动力和另一方面由生产资料构成。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价值,现在是加到产品中的价值(+剩余价值)。为了使过程反复进行,产品必须出售,由此得到的货币要不断地重新购买劳动力,并把它并入生产资本。于是,这就使投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和投在劳动材料等等上的那部分资本一样,取得了同仍然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的性质。

5、资产阶级经济学特有的拜物教也就由此完成了。这种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像被打上烙印一样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例如,劳动资料是固定资本这个定义,是一个引起矛盾和混乱的经院式的定义。我们在论述劳动过程时(第一册第五章)已经指出,各种物质组成部分究竟是充当劳动资料,充当劳动材料,还是充当产品,这完全取决于它们当时在一定劳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取决于它们的职能。同样,劳动资料也只有在生产过程一般地说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因而生产资料一般地说是资本,具有资本的经济规定性,具有资本的社会性的情况下才是固定资本;第二,劳动资料只有在它们以一种特殊方式把它们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时才是固定资本。否则,它们仍然是劳动资料,而不是固定资本。同样,肥料之类的辅助材料虽然不是劳动资料,但是如果它们按照和大部分劳动资料一样的特殊方式来转移价值,那它们也成为固定资本。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把各种物品加以归类的定义。问题在于表现为一定范畴的一定职能。

注:“资产阶级经济学特有的拜物教”还表现在把各种经济范畴永恒化、神圣化。

6、亚·斯密造成的混乱,引起了如下的结果: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被混同于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区别。例如,同一台机器,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时,是流动资本,并入生产过程时,则是固定资本。在这里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一种资本会比另一种资本更为固定或更为流动。2.一切流动资本,都和投在工资上的或要投在工资上的资本等同起来。约翰·斯·穆勒等人就是这样。3.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区别,在巴顿、李嘉图等人那里,已经同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区别混同起来,最后完全归结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区别,例如在拉姆赛那里就是这样。在拉姆赛看来,一切生产资料、原料等等,和劳动资料一样,是固定资本,只有投在工资上的资本才是流动资本。但是,正因为作了这样的归结,所以就不可能理解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真正区别。4.最近的一些英国经济学家,特别是苏格兰经济学家,例如麦克劳德、帕特森等人,他们用银行职员的难以形容的偏见来看待一切事物,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变成“随时可以提取的存款”和“预先通知才可以提取的存款”的区别。

注:“最近”指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左右。


《资本论》第二卷的摘录和笔记(三十七:对李嘉图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的批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