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Caltech, Berkeley全奖offer背后:感谢世毕盟

背景介绍
本科:麦吉尔大学化工专业
GPA: 3.98/4.0
GRE: 156(V)+170(Q)+4.0
TOEFL: 108 (S24)
科研实习:一段国内暑研,一段两年多的本校科研,一段其它学校暑研(本领域顶尖大牛组)
推荐信:来自上面说的三位科研老板
文章发表:一篇共一发表,一篇二作发表,若干共一及共作在投
录取结果:
MIT Chemical Engineering PhD(最终去向);
Caltech Chemical Engineering PhD;
UC Berkeley MSE PhD;
UMich MSE PhD;
UCLA MSE PhD;
Georgia Tech Chemical Engineering PhD;
Cornell MSE PhD;
UIUC Chemical Engineering PhD;
Wisconsin-Madison Chemical Engineering PhD
写在前面的一些话:
作为一个也是看着之前世毕盟学长学姐们申请经验总结过来的人,我知道我下面申请总结里面提到的一些小经验也许会对之后的学弟学妹们有些帮助,但我还是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来看看是否这些小经验会对大家有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申请成功的故事都不一样。
决定读博的心路历程:
我是在大一的那个寒假开始想要读研的,但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想先读个硕士还是直接读博。进入大二后,随着开始接触到更多的专业课,我发现自己似乎对于静下心来搞研究比较感兴趣,这也让我有了直博的想法。其实一直到申请开始,我有时也会思考是否直博是我最好的选择。但是随着我在三段科研中对于相关领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也对未来这类领域会如何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信息和动力去读博了。
申请选校:
我申请的学校都是美国的,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美国学校在我这个领域里很强的科研实力(我暑研跟的大牛后来也被一所美国名校挖过去了)。具体的学校名单的话,我要感谢我的第一位mentor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最后具体排序的话,我是按照整体学校水平和我感兴趣的教授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来定的。虽然说查各个教授的主页以及一些代表作会需要些时间,但是我还是觉得如果有时间的话,对于各个项目的教授有更多的了解会对于后面的申暑研、申博和套瓷有很大的帮助。这么说吧,很多项目在大家水平接近的情况下,谁越和某个项目(尤其是教授)match,谁就越可能被录取,而确保每个项目都有和自己match的教授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前了解每个项目的教授。具体的专业的话,我是化工和材料混申,因为毕竟这两个专业很接近,而且很多我感兴趣的教授在材料学院任职。
申请过程:
其实一开始想到要申好多项目且每个项目的要求还不一样,我还是感到有些焦虑的。世毕盟的申请培训课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尤其是那个申请进度监督表,让我能清晰地管控所有学校的申请。在这里,我也要感谢我的第二位培训师和mentor非常耐心地回答我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我的第二位培训师,在我每次提交一所学校之前都和我检查了一遍网申。
标化成绩:
我GRE和TOEFL都是一次过的,这也很大程度上让我在申请时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以及准备文书。对于GRE的话,由于我个人英语底子还行,我就花了一个多月突击准备了一下,然后就考出了一个可以用的分数。而对于TOEFL,除了口语我刷了好几套题外(因为我口语算是薄弱项吧),其它的我主要了解了下题型然后做了些题就考了,也还好一次达到了我的目标分数。在这里我想提醒下加本的学弟学妹们,作为加本的学生,很多美国学校是不要求TOEFL的,但是有些个别学校是要求的,尤其是对于在法语区的加本学生(比如我的本科学校McGill),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提前查阅各个学校项目的官网(同所学校不同项目也会不同的)。如果为了保险起见且英语水平还行的话,我个人建议可以直接考个TOEFL,这样会稳妥些。
PS:
PS应该说是申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PS能够让committee看到你的motivation,从而相信你有足够的动力去做PhD研究。我个人准备PS的方法是先从各个项目中找到对于PS的要求,通过对比,我选择了一个对于PS要求最为详细的项目为我的PS写作参考。一开始由于我主要是想着要回答PS要求里的每一条问题,导致了我最初的几版PS看起来比较割裂,没有一条完整的主线。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mentor及时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另外,我的mentor也提醒了我在写PS里面的科研经历时一定要强调自己做了什么贡献。当然,一个好的PS的基础还是丰富的科研经历和平常的思考,我的PS里面提出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点子,都是来源于我平常的多总结多思考。
加拿大其他学校暑研:
对于国内本科的同学,可能这个标题叫做“海外暑研”更合适些。我最开始套瓷其他学校暑研的时候,主要是考虑的美国学校的教授,因为毕竟我要申美国的直博,美国学校教授之间会更相互了解些。在我准备套瓷的CV还有个人科研经历总结时,我的mentor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帮助的建议。之后我在一月底联系到了Stanford的暑研,但是由于当时Stanford的暑研政策因为疫情还不明朗,所以小秘让我等了两个月,后来在三月底我被告知这次暑研可能无法成行了。我当时还是挺失落的,毕竟四月初重新开始联系暑研在时间上来说已经有些晚了,但是mentor还有培训师还是鼓励我再试试。与此同时,和家人朋友讨论之后,我决定开始联系一些加拿大其他学校的教授,因为当时四月初就算联系到美国的教授,什么时候能拿到签证也是一个问题,而我当时在加拿大,所以联系加拿大的暑研更方便些。于是,我联系了一位在我这个领域的顶尖课题组,其实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因为这个课题组一般只招PhD和postdoc,很少招本科生,这也是我最初没想着联系的原因之一。出乎意料的是,大牛当天就让组里的一位师兄回复了我并很快地给了我正式的暑研offer,这样的高效也让我后来在5月初就开始了我的暑研。在到了大牛组之后,我才发现大牛在全球的connection都很广,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有时候申非美国的顶尖大牛组暑研和美国学校的暑研差别不大。在大牛组的四个月,我基本上每周最多休息一天,其他时间一般都在实验室里测数据,我的努力和带我的师兄的认可也最终让大牛对我非常满意,并欣然同意为我写推荐信。
推荐信:
推荐信对于理工科申请博士的重要性我觉得已经无需赘述。我的三封推荐信来自本科期间的三位科研老板,从申请结果来看,应该都是强推。对于第一段国内暑研,虽然这段暑研的时间比较早,但是我在后来始终和带我的师兄保持联系,并积极参与了后面的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中,这也让我给教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至于本校的科研,我在课题组里做了两年多,从一开始跟着老板和师兄学,到后来可以独立地操作并带领新的成员一起做项目,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有幸成为代表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完成了一些好几个课题组一起合作的项目。在这两年多里,我的本校老板不止一次夸我是组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甚至有时形容我就像是组里的postdoc一样,这也让我很确信这封推荐信肯定会是一封很了解我的强推。我的第三封强推是来自我这个领域的顶尖大牛,能拿到他的推荐信,也基本上让我有了可以横扫的实力。
面试:
虽然说化工和材料的PhD项目一般来说没有面试,但是随着疫情网络教学在各个学校的普及,我感觉很多顶尖项目也新增了面试。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就收到了MIT和Caltech的面试通知(MIT的面试似乎是这两年新增的)。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培训师和mentor为我准备的两次模拟,通过这两次模拟,我也对自己能在正式的面试中有好的发挥有了更大的信心。当然,能在面试中给教授留下好印象的前提还是要有足够的motivation、丰富的科研经历和对相关领域充分的了解。相比于MIT面试中比较程序化的让我回答事先发给我的问题,Caltech的面试更加灵活,就像是教授与我聊天一样,这也对我来说是个更大的挑战。好在我对我所在的领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也提前了解了面试官的研究领域,最后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关于世毕盟对我的帮助:
我早在申请的两年多前就联系了世毕盟,这也让我提前对自己的本科有了详细的规划。刚开始进入本科,我一门心思都在想着要每门课都拿A,是世毕盟让我提前意识到了GPA只是进入顶尖名校的一个门槛罢了,对于最优秀的项目,3.9到4.0差别真的不大,真正能给PhD申请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在于科研(包括论文和推荐信)。很早地联系世毕盟并提前做出未来几年的规划为我整个申请季的有条不紊地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我想再次感谢我的两位mentor和培训师在整个申请季中带给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