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
我在哪里,父亲看天气预报,从此多了个城市。
以前从未意识到,每去一座新城,已把这句’天气’家常当作理所当然,习惯也就成自然了。直到有次在欧洲,突降大雪,困在罗马,跟朋友躺在床上看电视,父亲突然发来信息:“罗马下雪了,还能出去玩吗”,我愣了几秒,没出过国门的父亲,怎么关心国际了,立马带教训口气回复:“爸,好好看你的电视,关心别国天气做什么呀,早点休息”。朋友在一旁打岔道:“这是关心你啊”。前几天,给父亲发微信,父亲说:“玩的开心的很,把我们都忘记了”。我没有回复,几天没发信息而已,这般扫兴,情绪瞬时转变,心里暗自嘀咕:“这么美丽的景色,发你们分享,免去你们担忧,还这样扫兴”。我知道我做法不妥,但在看见美丽风景或有趣事情时,初衷是希望与他们分享,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快乐,我知道他们也为我开心,只是担心我开心的忘记了他们,怕我离他们越来越远。
这不是特例,这是当今社会一类现状的缩影。尤其千禧一代,父母生于60年代,接受旧式教育和传统观念,我们接受新思维和开放教育,父母很少有兴趣爱好,孩子是终身事业,为了孩子教育、结婚,倾其所有,把孩子无限放大,自我无限缩小,以至于完全遗落在角落直至遗忘。生活稍被打乱,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孩子长大了,离家工作,有的举家搬迁,有的跟孩子一起生活,因为这是他们的全部,为孩子服务了半辈子,已经习惯了,让他们后半辈子重新选择,谈何容易。就像我们在某一行业工作八九年,选择一个全新行业的难度系数一样,不过,父母手里有王牌,生孙子辈,继续帮忙照看。而我们,前面是新理念的拉拽,背后是传统力量的后扯,又想做自己,又想顾大局,迫于精力有限,更多时候导致身陷囹圄(dilemma)。无论前进或后退,都是艰难而痛苦的抉择,甚至渴望父母能放手,再放手,不想让他们太累,背负子女的生活一起前进,子女也不想肩负沉重的负罪感,没有按照他们规划的生活轨迹前进,让他们失望。这不分谁对谁错,社会在前进,我们只是顺着历史的潮流,身不由己。
有希望就有失望,有失望就有怨恨。但我们知道,情感这虚无的东西,像个巨大的空洞,当你越是渴望从他人身上获得时,结果往往越让人失望,还会陷入循环的深渊,因为世间没有完全对等的灵魂,也没有清晰可循的轮迹,他人无法完全捕捉到你所想。精神食粮需要自己来填补。尤其当今,物质轻易获得,剩下的大量时间全部是精神世界,没有个人偏好时,往往容易沦陷,只好从孩子身上弥补。但孩子有他的生活,大多时候做不到有求必应,不能及时填补父母的精神缝隙和回应父母的呼唤,即使做到,也无法保证达到父母期望的程度,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当孩子无法达到要求时,他们会生气、失落,然后会失望、悲伤。
这是一个谁也绕不开的沟渠,只是深浅不一。
今天,漫步于摄政公园,看着一对对老夫妻,散坐在玫瑰园各个角落,有的野餐,有的看书,有的健身,有的聊天,有的尽情享受日光浴,悠闲而又自得。我多么希望父母辈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不要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一起,人生苦短,辛劳一辈子了,试着放下牵挂,卸下重担,享受人生。
我说的不是完全摆脱,只是相对保持一定的空间和自由。
社会在进步,人们思想一直在变化,甚至说,超乎我的预料。与一阿姨聊天,她谈了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感悟,还有对年轻人的嘱托,印象极其深刻。她说她儿子结婚时,很严肃的跟他谈了她的想法,她微笑而平和的说道:“你有你的生活,妈妈有妈妈的生活,妈妈把你养大不容易,为了让你安心读书,给你营造学习氛围,我们不看电视,也天天看书,为了让你营养充足,每日三餐,换着菜单,从未让你吃过生冷食物,你能为妈妈做什么呢,除了让妈妈省心,关心妈妈几句,给点钱让自己安心外,你几乎做不了什么;如果你们喜欢孩子,你们自己养,不要说这是我们的孙辈,扔给我们,如果岳父母让你们养孩子,他们喜欢给他们,别给我,妈妈太累了,年纪也大了,只想养好身体,做自己以前想做的事情,有自己的生活。”我听怔住了,我知道有些父母想摆脱孩子,但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毕竟极少,能这么严肃说的,我第一次碰见。
这是时代暂时性的特征和难题,也见证了过去与现在的冲击,不远的将来,这些都会逐步淡去。但,无论何时何地,亲情不变,这是抹不掉的隐性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