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书学思想探源(2)

田英章书学思想探源(2)
书法美学的最高原理——却好
田说:“你别看这人比那人写的好一点,那不知多少年的功夫搁里头了”;
就像人的长相,鼻子眼谁也不比谁多,谁也不比谁少,但有的长的好看,有的长的不好看,你拿尺子去量吧,差不了多少,可是就差一点,那就差多了。
我认为艺术成败的关键就在这“一点”上,多“一点”和少“一点”那就是天壤之别,最成功的艺术应该是一点也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他恰到好处。
后人总结欧阳询楷书36法中有一法是“却好”,却好就是刚刚好,也就是恰到好处,宗白华认为这一法总结了书法美学,值得细玩。
众人皆知画龙点睛的典故,活龙与死龙的差别不大,就在于那小小的一点,点了眼睛也就把龙画活了,可知这“一点”的魔力。
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把这一美学思想说的很明白了,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中说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说的正好是美女之美,讲到美是恰到好处,不可更改一毫一分的,改变一点就会破坏这美感。
我在看电视访谈节目中,侯耀华谈到他父亲侯宝林的相声时说,《三棒鼓》我曾经想就是在某一个地方,去加进一句话,结果呢,从头到尾没有找到一个缝隙,那么后来我又想能不能减掉一句话,从头听到尾,没有机会,所以我觉的,那个时代,老一辈的作品到这种程度是下了很大的心血。
常宝华说侯宝林的艺术高,高在哪?相声有两句俗话叫,相声的语言枝搭叶,叶搭枝,相声所说的事情要挨墙靠板,使你毫无挑剔。
成熟的艺术的特点就是不能改,一点都不能改,改一点就是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