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设计评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与各位老师们一起去观察齐老师《探寻新航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探寻新航路》是统编教材《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要求为: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老师立足于课标又高于课标。下面,我们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来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做一个简单的教学评析。
追问核心:素养立意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路
唯物史观导向性
时空观念结构性
史料实证操作性
历史解释深刻性
家国情怀感悟性
一、唯物史观导向性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是多角度理解历史的指导思想,要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是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经济原因起决定性因素的。
在讲授新航路开辟背景原因时,从唯物史观出发,古代欧亚交往依赖的陆路“旧航路”被摒弃,从困境中寻找机遇,从实际中探寻发展,引导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时空观念结构性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不仅与地理学科有关联,还与其他更多的学科有联系。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的丰富内涵。
展示“14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地图以及新航路开辟期间的地图等,在不断变化的地图所营造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看到了欧洲人观念的变化,逐渐清晰的海岸线展示了欧洲人探险的足迹,学生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有渐无顿”。李惠军老师说,视野决定高度:从历史高处眺望,从历史深处沉思,从历史细处雕琢。历史视野的培养任重道远,历史教师要有理想、视野、情怀和担当。
航海家们的探索使“世界”逐渐接近真实,带着学生回到历史中去,去体验历史中的人和事,这也是时空观念的有效培养方式。
通过辩论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利弊之争,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自主地对“新航路开辟”做出评价,这也是时空观念的潜移默化培养。
三、史料实证操作性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获取可信史料基础上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能力和品质。
史料实证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历史教学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提出“学校的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学生要能够精选和组织不同来源的资料,在多方考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资料回答历史问题并能够独立地、批判性地运用资料开展研究,得出有说服力、公正的结论。在授课过程中,郭老师给学生呈现出了不同类型的史料事例,学生在研读的过程就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
四、历史解释深刻性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初中阶段,关于历史解释,学生要能够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在探寻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方面,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给出的有效材料,加以理解并评析得出结论。
此外,学生要通过学习,能够客观论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家国情怀感悟性
家国情怀的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以国际局面为基础,将热爱祖国与热爱世界、铭记历史与展望未来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不仅要把握好“家国情怀”中的民族意识,还要探索出常被人们忽视的“家国情怀”,分析被社会发展淘汰的内因,不得回避有些经典的“家国情怀”内容。
新航路的开辟让更多的中国人反思,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转化成为实际有效的地理大发现?为什么近代后的中国落后了?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无数个为什么拷问的是自己,也是我们的家与国。
各位老师,今天,大家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老师本课的教学设计。相信老师们已经注意到,一节成功的教学设计,它必然包涵了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观念(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以及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和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这正如徐蓝教授所说,“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