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学方法拍摄电视剧的尝试——评挪威剧集《芳踪杳然》(2022)

电视剧《芳踪杳然》(2022)源自一起轰动挪威的真实事件——亿万富翁Tom报警声称,自己的妻子被人从家中劫持绑架,歹徒留下信件,索要巨额赎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开始变得荒诞,绑匪在没有获得要求的“支付”后,居然销声匿迹了,于是警方开始怀疑,这也许并不是一起绑架事件,而是一起杀妻案。但“没有尸体就没有凶案”,失踪者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结果就是,这一事件在漫长、拖沓的“发展”之后变成了“罗生门”,最终几乎可以说“不了了之”。


*挪威媒体对此事件报道中的图片,来源:vg.no
那么,如何把这个有巨大社会影响力但又有些缺乏戏剧性亮点的事件拍摄成一部剧集呢?
《芳踪杳然》的主创者们做了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他们选择了从不同人物、在各自立场上的不同视角,来尽可能还原重述这一事件,从而企图带领观众接近真相。
比如受害人家庭委托的律师,比如后来出场的嫌疑人和可能的知情者,再比如从事官方调查的警方和非官方调查的媒体工作者,以及以类似纪录片采访形式出场的其他社会公众。这些不同视角的讲述错综交织,虽然不能最终拼凑出事件真相,但足以让人由此产生思考。

这个表达思路让我想起一本书——《历史三调》。

在这本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书籍中,作者变换不同的视角对同一场运动、同一个历史大事件进行勾画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古以及历史研究就是一场罪案调查。历史研究者和罪案调查者一样,都要竭尽所能搜集事实碎片和证据,并用逻辑链条将它们串联起来,从而重新建构出已经消散在时间河流中的过去事件。
所以在方法论上,二者是一致的。
其实,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一致,这里还有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大家的共同追求,那就是——真相(truth)。
这个问题很大,这里只结合《芳踪杳然》这部剧集谈一点,那就是——多视角的重要性。
TRUTH无论是作为“真理”还是“真相”,都是盲人摸象中的那头大象。
作为没有全知视角的盲人(凡人)而言,想获得一个关于大象的、尽可能准确的认知,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增加观测者。即参与摸象的人越多,信息交流越充分,越好。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包括同理的“罪案”)的调查,亦是如此。
传统的某种历史观,几乎都是一种单一视角的文本叙述,缺乏“反方证人”,这样的历史,最终只能沦为一种propaganda或者brainwash的工具。
在前面我画的这幅图中,当事人主要标出了甲乙双方,目的是对应法律语境。但假如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历史事件,参与方的数量则会远远超出甲乙丙丁的数量(*图中的灰色小圆点所示)。在这些参与方当中,每一方的声音都不可忽视,因为他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书写者。所以,以前“口述历史”的兴起,在我看来就是从这个角度对单一视角历史的弥补。
反向来讲,既然事件真相目前不得而知,那么,在表述这一事件时,多方位、多视角的表达就是最合理的选择了。
其实,以多方位视角来重新建构事实的电影叙事手法早已有之,黑泽明的经典作品《罗生门》就是杰出代表。

《罗生门》的视野相对狭窄、集中,整体剧情结构也很紧凑。对比起来,这部《芳踪杳然》作为剧集,有更大的篇幅空间可以容纳进更多的次生主题,比如,导演借媒体记者编辑之口,谈到挪威社会中女性作为受害人的罪案有相当比例最终“不了了之”,这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再比如后来出场的自称知情的服刑人员所提示出的种种问题等等。
这部剧集的女主一出场就让我在心里发出一声“哇”,因为我总觉得她的形象气质特别符合武侠剧,在她的后背,应该挂着一把长长的宝剑才对。

女主的搭档是一位黑人警官。查了资料才发觉自己的孤陋寡闻,原来挪威已经有这么多黑人,而且连王室的公主都,,,所以再看剧集里的这个设定,应该也属于是真实反映现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