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味人间2》解说词文本04 杂碎逆袭史
【早年,杂碎作为边角料食材,不过贫民用来果腹的食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经历千回百转后依靠自身特有的气味,居然“逆袭”成了世界美味文化中最标新立异的一道特色。无论在古老森林、繁华都市,或是广袤草原、风情小镇,都有无数杂碎美味的追随者。如在菲律宾,猪杂不仅能窥见当地原著民“物尽其用”的潜意识,也充分展现人类着对食品的敬意。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杂碎甚至“进阶”成为顶级食材。例如被比作“海底鹅肝”的日本鮟鱇鱼肝,因其口感和味道让食客趋附者众。】
有人寻味而来,有人知难而退。杂碎,肉食边角料,抚慰过节俭岁月,又在富足时光成为不舍的追忆。凭借大开大合的风味、剑走偏锋的口感,从谦卑低调,一路翻滚逆袭,终于乾坤颠倒,从尘埃里开出一朵朵异香的花来。
第四集 杂碎逆袭史
/菲律宾-吕宋岛/
大地的山谷里,不断升起的是生活的渴望。八月雨季,吕宋岛阴晴不定。迪索是阿埃塔人,属于菲律宾古老的原住民。
大山阻隔,使传统生活方式完整保留,依山势开拓出小块耕地。甘薯对地力要求不高,是重要的主食。
/菲律宾·吕宋岛-圣罗莎村/
家禽和家畜零星散养,是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但对迪索一家来说,只有某些特殊时刻,才能尽享肉食之欢。
今天,是迪索的16岁生日,一场隆重仪式即将开始。阿埃塔人曾以游猎为生,肉类能提供大量蛋白质和能量,备受人们推崇。
猪肩肉,被认为是猪身上最强壮的肌肉。长者把它递给迪索,希望他获得力量和勇气。
在阿埃塔人的认知和语言里,动物全身的肉都能带来美味。不同部位剁碎,用盐调和,再加上来自丛林的卡里邦邦树叶,酸爽生津。
丰盈的油脂,肉末的鲜香,与卡里邦邦独特的酸味相融,造就菲律宾极具本地特色的菜式——希希格。这是令人难忘的一餐,特别是对迪索,美食之中藏着更多滋味。
人类祖先长期靠植物维生,肉食一向珍贵难得。对肉的无差别热爱,在阿埃塔人的饮食中还能看到。物尽其用,是他们对食物最大的敬意。
/菲律宾-天使城/
菲律宾的都市里,也能找到进阶版的希希格。不过,人们更多把它当成地域特色鲜明的杂碎菜品。
跟整齐排列的骨骼肌不同,头尾、蹄爪和内脏,这些肉食边角料被称为杂碎。名称不雅,外观另类乃至离奇,但它们营养丰富,有独一无二的口感与香气。
从乡村到城市,杂碎不仅是区分人群的暗号,更是本土食客的执着。
/四川江油-青莲镇/
每天早上五点,杨承志的小店准时开门。十字路口,三家饭馆向客人供应同一种早餐。
新鲜猪大肠送到,用盐、醋、白酒反复揉洗,去除不友好的气味。江油人对肥肠的严苛要求,使洗肥肠成为一门职业。
大肠脂肪囤积充裕,由此得名肥肠。它质地紧实,柔滑而富有弹性。有人因为它部位特殊,望而生畏,但更多勇于尝试的食客,为它的肥美倾倒。
曾经声名显赫的川北小城,历史已成茶盏中的涟漪。而肥肠,则每天在江油人口中掀起波澜。这里是中国肥肠店最密集的地方,也有对肥肠最挑剔的食客。
不仅江油,肥肠在四川全境自带主角光环,出镜率奇高。四川人善用香料,以味治味,把气息浓烈的肥肠,调教得活色生香。
专业川菜厨师,对肥肠也不敢怠慢。经他们施以妙手,原本颜值平平的肥肠,竟然出挑得曼妙生姿。
在江油人看来,肥肠,红烧才是王道,这也是杨昌志的看家手艺。
50米内三家同行,是相熟的邻里,也是买卖对手。几十年厨艺切磋,江油厨师对肥肠的奥妙了然于胸,老杨更是信心满满。
红酱,是烧肥肠味道的命门。新鲜辣椒,剁碎加盐。入坛,轻微发酵。有一坛好酱,烧肥肠的滋味就有了保证。
洒花椒面提味,良姜进一步去腥。老杨知道,没有谁能轻松碾压对手,细处着眼,才能见出高低。
一碗漂亮的烧肥肠,讲究汤汁红亮不浊,肥肠软滑顺弹。搭配主食,脂肪和碳水在口腔中携手,左冲右突,把果腹变成享受。
老杨靠一副边角料,在门店如林的江油安身立命。客人的挑剔,同道的激励,加上主人的用心,原本微不足道的食物竟赢得鼎鼎大名。
/内蒙古-乌兰花镇/
动物内脏不是四川人的专享,中国北方,羊杂是早餐的重头戏。冬日里,一碗滚烫的羊杂汤,最让人醒神开怀。
/内蒙古-额仁淖尔苏木/
二月的锡林郭勒草原,冰雪覆盖。乌日汗家里有三百头羊,她要确保羊群安全度过寒冬。
当地特产苏尼特羊,三万亩牧场,羊群自由觅食。种类多样的牧草,使羊能积累更多风味物质。
乌日汗忙于照料新生羊羔,这是牧民一年辛劳的开始,关乎全家的生计。
羊肉是牧民最佳的能量来源。羊杂,很少拿来招待客人,却是自家独享的美味。每个部位,质感独特,从嗅觉到味觉,一路刺激着人们的食欲。
羊肝,须趁新鲜食用。裹上网油炙烤,溶化的油脂不停灼烫,羊肝受热,转化出鲜甜滋味和迷人焦香。相比蒸煮,油包肝平添更多甘美和肥腴。
九千公里之外的北非,食用方法如出一辙。羊肝经过预烤,加辣椒和盐码味。一样裹上网油,做成经典的阿拉伯式烤串。
虽然远隔万里,人们却心有灵犀。吃上油包肝,宰牲节就到了。
/摩洛哥-菲斯/
菲斯,躲藏在时间中的魔法迷宫,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畜牧业发达,羊是摩洛哥人重要的肉类食物。
宰牲节是当地隆重的节日,地位相当于中国春节,家家户户买羊庆祝。三天之内,摩洛哥要消耗数百万只羊。
伊曼要提前采购孜然和辣椒。摩洛哥是香料之路从北非进入欧洲的最后一站,香料,是当地烹饪的精髓。
八月酷暑,气温接近40℃。肉类不经处理会快速变质,杂碎更难保存,必须当天食用。
菲斯人懂得如何对抗腐败,每个巷口,都有处理杂碎的服务。欢愉的烟火气,飘散在整座城市的上空。
宰牲节,家人围坐一堂,食物的味道才可能完整。
羊头肉是宰牲节的大菜,撒盐和孜然,少许香料佐味。文火慢蒸,至少5个小时。静候食物熟透,有时候,等待也是美味的一部分。
羊头,灵活运动的小块肌群丰富,质感多样。羊骨的中空结构减缓了热量传导,这也是羊头肉鲜嫩多汁的原因。
蒸羊头是节日必备菜品,看上去零碎,却让家人的齐聚更加圆满。
经过上千年的时光,古城的容颜不曾更改。旧有的食物和生活,仿佛耳边的手鼓,脚下的砖石,在六千多条窄巷里,栩栩如生。
/广东-广州/
中国人说食在广州,不仅意味眼花缭乱的珍馐美馔,也特指这些烟火升腾的街头小食。一个个不起眼的摊档,可能就是众多同好的秘密据点。
牛杂桀骜难驯,只有老到的手法,加上十足的心力,才能收获它的款款风韵。浓香入味,脆韧弹糯交响。
/法国-里昂/
无独有偶,欧洲传统美食之都里昂,内脏也被众多餐厅用来制作菜肴,当地人称妈妈菜。
对于资深食客而言,仅有小肠最难将息,单凭大肠也难释怀,唯有大小肠嵌套齐发,才是平息怨念的“毒物”。
食物繁盛之地,人们看待美食,往往眼光独到。
/广东汕头-澄海区/
张泽锋的自信,源于他十五年的从业经历。潮汕街头,这样的卤鹅档比比皆是。小店每天大约要制作二十只卤鹅。中秋节来临,这个数字要乘以三,小两口必须通宵加班。
除了鹅肉,本地人更加热爱一种内脏。鹅肝异常肥厚柔嫩,潮汕人称之为粉肝。这是肉品中的极致,粉肝的脂肪含量超过50%,口感丰腴细腻,香温玉软。
在法国,人们烹饪鹅肝的历史已有五百年。一副上好的鹅肝,可以成为这个星球上最昂贵的食材之一。
超过35℃,鹅肝开始溶化。在口腔温度的作用下,它将迅速化为半流质,鲜美醇香的滋味在口舌漫溢,惊喜猝不及防。
回到潮汕,无论日常还是重大节庆,卤鹅都不可或缺。这个美食传统极其厚重的地区,想安身立足,必须有过硬的手艺和一流的食材。
狮头鹅,是中国最大鹅种,体重甚至接近二十公斤。相比嫩鹅,超过三年的老鹅口感打了不少折扣,价格却要高出许多。这种大鹅,恰恰是张泽锋着意挑选的目标。
张泽锋少年入行,没受过系统训练,十几年埋头摸索,误打误撞,竟学到了一种顶级食材烹饪的精妙。
秘诀在于,缩小表皮与中心的温差。每隔半小时,将鹅挂起,鹅膛内余温向外扩散,外加热卤反复浇淋,内外平衡,七小时卤制完成。
在潮汕人看来,老鹅精华,几乎全部上了头。那种肉感,让人喜出望外。紧致的纤维,肥厚的胶质,在撕咬和咀嚼间快意往来,满足对胶原蛋白的终极幻想。
中秋当日,不到中午,卤鹅销售一空。夫妻俩终于能歇下来,与家人团聚。
英雄不问来处,美味不论尊卑。有些食物,其貌不扬,出身平凡,却也可能峰回路转,等来绚烂时刻。
/日本-风间浦/
离开陆地,海洋让人们的食物更加丰饶。
二月,太平洋西北部,一些深海栖息的鱼被饵料吸引,升至上层。只有这个季节,渔民才有机会捕到一种特殊渔获。雌性鮟鱇鱼,生性贪婪,是深海杀手。
鮟鱇鱼周身软滑,不易在案板上切割,风间浦的人们用吊切手法进行处理。
雌性鮟鱇鱼食量惊人,生就一副巨大肥厚的肝脏,约占体重的四分之一。清酒淋泡去腥,少量盐调味,蒸熟即可食用,细腻微甜,这是风间浦最常见的做法。
鮟鱇鱼肝常常被比作海底的鹅肝,事实上,鮟鱇鱼肝更加娇柔软嫩,口感和风味也不逊鹅肝。
同样是动物内脏,因为难得和味美,鮟鱇鱼肝不仅成为食客的期待,也给厨师带来灵感。这是来自海洋的珍馐,脂香持久浓郁。
新鲜的鮟鱇鱼肝,一年上市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浪花灿开,雪又还原成水,把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化成盘中餐饭,一年一度,让人感怀。
顶级食材终归稀有,另一种食物更加寻常可亲。每年,全世界超过11亿头生猪出栏。
在杂碎的榜单上,最平凡、但人气超高的,也许正是猪蹄。无论浓油赤酱,还是清汤焖炖,这坨胶质满满的东西,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意大利-摩德纳/
在意大利,人们对猪蹄有别样的理解。摩德纳是意大利传统农业重镇,猪肉加工产业极度发达。
/意大利·摩德纳-塞拉马佐尼镇/
玛西莫家的肉食店由父亲创办,如今已经营六十多年。
在西方餐饮礼仪中,蹄骨不便入口,猪蹄的肌腱、筋节也让人望而却步。但在玛西莫的店里,猪蹄却备受欢迎。
这种猪蹄,需要用特制容器烹煮。跟中国人见惯的猪蹄不同,它看似稀松平常,却早已被偷梁换柱。
刀锋划过,既不能割破表皮,又要完好保留猪蹄四个指节。大骨和蹄筋全部去除,只剩下一副有趣的皮囊。现在,中空的猪蹄,将在玛西莫手里重获新生。
盐、胡椒等调味料混合,比例和用量是家族的配方。猪皮和肉搅碎,猪蹄充当容器,馅料满满灌入。经过这番脱胎换骨,猪蹄摇身一变,成为摩德纳最负盛名的特产——猪蹄镶肉。
70℃低温烘烤,猪蹄保持红润色泽,免于失水变硬。虽然当地已有流水线式的大规模生产,但玛西莫更习惯父辈传下来的方法。
5个小时后,猪蹄镶肉告成。馅料的油脂与鲜味,自内向外沁透表层,紧绷的猪蹄,绑定一束香润缠绵。内在深得香肠真谛,外在更有猪皮加持,这是意大利人的美食智慧。
/浙江·嵊州-崇仁镇/
如何用神来之笔点化猪蹄,中国南方小镇有另一个答案。
手工酿造黄酒,在裘家已传承近百年。68岁的裘星育在酒坊劳作半个多世纪,遇到重要环节,依然要亲自出马。
糯米和麦曲发酵时,搅拌、控温、透气,俗称开耙,事关酿造品质。
好酒需要慢慢酝酿,对待食物,也有些人愿意耐心等待。造化与成就美味的,也许就是时间。裘星育和老伴在小镇生活大半生,食物的味道,亲切如初。
小火慢炖数小时,猪蹄富含的胶原蛋白,部分溶化成黏软的胶质。这只是起点,更令人着迷的风味,需要回酒坊找寻。
经历三个月冬季发酵,终于迎来榨酒时刻。条石重压下,生酒透过布袋渗出。
利用谷物酿酒,制酒后的残留,中国人称之为酒糟,在崇仁,又叫做糟泥。这些糟泥,并不会被浪费。
糟,既是调料的称呼,也特指一种食物加工方法。加入食盐,使糟泥增味。裘家的糟泥有10%左右的酒精存留,脂肪、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丰富。
团成球状入坛,继续发酵一年以上。酒糟、微生物,加上时间和裘星育的经验,在坛子里一同酝酿。
/上海/
长江中下游地区,用酒糟制作的食物,统称糟货。在上海,糟制的鸡脚和猪蹄最受欢迎。
黄酒、糟泥与香料,调和发酵,吊起过滤,获得清澈亮丽的糟卤,这种手段被称为“吊糟”。
浸泡猪蹄,蛋白质熟化,冷藏一夜,糟猪蹄玉洁冰清,鲜爽不腻,守信地提醒着上海人夏季到来。
吊糟的猪蹄只需两天即可享用,而崇仁糟猪蹄,则需要漫长的守候。糟泥有一整年的时间从容转化,开坛瞬间,酒香弥漫。香糟,是决定食物风味的关键。
猪蹄简单熟制,滋味完全托付给香糟。用香糟覆盖食物,层层包裹,这是崇仁青睐的干糟。耳鬓厮磨中,猪蹄悄然蜕变,它等来的不仅是厚重酒香,还有发酵产生的清新鲜味。
一周后,迎来开坛之时。颤抖的胶质,健硕的蹄筋,红润鲜香的尤物表里通透。糟货之味比酒醇厚,比酱清淡,是阅尽沧桑后的淡泊,又自然地带有一种老于世故的深沉回味。
糟制手法始于两千多年前,源于节俭与保存食物的初衷,却触发转化的奇思妙想,让平凡的食物余韵悠长。
煎酒灌坛,酒坊结束忙碌,等待下一个冬酿时节的来临。
意大利摩德纳,玛西莫用自家的猪蹄镶肉招待好友。四川江油,杨昌志盘算着开一家新店。广东潮汕,张泽锋依然固守着小小的斩料档。
杂和碎,都是相对整体而言,但在烹饪中,却从不多余。从厨房到餐桌,它们赢得姓名,完美逆袭。归根结底,在食客心里,世界上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