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格物记系列

2023-08-11 15:54 作者:一探索  | 我要投稿

格物记

(第三章) 第一节 ①诚者,天之道也。天道不止而万物并作,天道不欺而人道不已。至诚无息,太极之气以养。故诚之所发物之所生,义理之所萌也。 ②知诚者,智矣。知物诚以御其性,知昼夜之性而定作息,知四季之性而立节气,知水之性而备灌养,知木之性而制器具。故物诚方有物存也。 ③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之所发,理可通达,仁义生,良知显。修己之道以诚贯之,诚至而人和,人和而物兴。不诚者,理有所不达。施于物,不尽其用不尽其性,物有所废。施于人,仁义不达良知不发,积弊而人心失。 第二节 养气论 ①太极生,二气存。一阴一阳,阴附于阳,阳附于阴,消长始动生生不息。平衡则归静,非不动也。 ②地有南北,殊不知北是北、南亦是北,东亦是北,西亦是北。气有阴阳,不可分也。阳升为乾,主刚,刚盛则生发,生发则物生。阴降为坤,主柔,柔盛则息灭,息灭则物亡。故,生灭之道存,五行生克之理方存,万物方生也。 ③物道存,人道生。阳生正气,阴滋邪气。人之灵魂,气也。故,养气是养魂。阳升正发而良知显,阴升邪长而良知灭。先天之气阴阳多有不和,可调于后天。故人知养正而为学,知理义。理义所发而仁道兴,道兴人和。 ④阴阳不可割,此消彼长。养阴气者必趋于亡,阴盛之世邪盛,道失而人不和。阳极而神,阴极而鬼,人于两端之间,养正近神,养邪近鬼。 第三节  物相利 ①道施于物则天理存,理施于人则智存,智存则私欲出善恶分。物不知善恶,然存生灭显枯荣。人之善恶是私欲使之,利己者其欲升,抑人者其私存。故,人之道存智于理,非存智于私欲。理者,天道授之,非人欲之所施也。 ②物无私欲,其生为物之理,其死亦为物之理也。地无私欲,百花与荆草共生,鸟兽与蚁虫同养,沙砾与金玉皆掩。故成其博而厚者,无私亦无别也。 ③林盛之地有花香,百兽之爪留虫穴。是以,存己之身亦存物之身,养物之身以养己之身。其生取于物,其死益于物,生于道死有道。 第四节   ①天道之人道,人道以仁贯之,发于亲推己及人,而弘于物。爱亲之端萌于良知,动而生义,义力推仁于人,扩充于物。 ②世人知爱亲者多,推己及人者少,是义力有所断,故仁有所不达。仁道宽广,施于人者多,施于物者少,是义力不足,仁有所止。 ③义断于人者,仁止于亲而不达于人,其良知微,不足以爱人,不爱人者,人远之。义断于物者,仁止于人而不达于物。仁之所止,爱之所息,不爱物者,物则废之。 ④故,爱物者当知爱人,爱人者当知爱亲。然爱亲而不知爱人者,爱人而不知爱物者,是义之所断,仁之所止,良知所息。 第五节    ①天理,道之所发,良知,人心所发。良知顺于天理合于道也。故,人心无蔽则顺天理合道义。 ②道为太极,亘古而不灭,独立而不改。散于呼吸之微,扬于乾坤之大,天理之母也。道施天理于人,亦施天理于物。施于物则物理生,施于人则良知存。 ③良知发于人心,今人欲盛而蔽其心。良知有所滞,道义有所阻,故,人不达于天理。圣人启智,贤者往而学之。所学者何?心性之学也。 ④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心,是知良知有失,欲寻回而求也。为学是求良知之道,达良知便是达道,达道即天理存。天理存,私欲自息。故为学者,非为求一技而伪诈,非为求一事而攀缘。是在明良知也。 第六节  ①仁者气象,以义之力扩充于天下。仁者如山,岿然不动。是以义理所重,不移不易不增不减,止者可以仰,行者以为期。 ②仁者主静,静为躁君。欲使人乱先使其躁,五色以乱其目,五音以乱其耳,五味以乱其口舌,纷杂之物以乱其身。故,心定于静,如根定于土,土静根方生。根浅微风可倒,根深以载冠盛,虽折于狂风其桩不可摧,其芽犹可为。 ③义者主动,然义力所发不可离仁,离仁其义无根。舍生取义者先发于仁心,其行可以为义,舍生离仁不可以为义。故,静中养心则仁萌,义发于人则仁达。 第七节   ①格物之理,道之所生。其理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物生物变、物灭皆以为物之理。道生理,理先存而物后生。道生理生,道不灭理不灭。故,物之理人可以求。求者,向心外寻也。 ②人之道,天理所发。天理本不灭,天理所显为道心。然,人私欲起,人欲隔天理,本心有所失。天理不明,非天理不在,是人心使之暗。故,人道之格是心性所修也。修者,向心内寻也。 ③人道,物理皆出于道,然不尽相通。格物向外,格心向内。是以,为学者,外求为法以格物为器;内观自明以格心为本。不明道者可先求于器,求于器者当知其道本。 第八节   ①不学而能为良能,不虑而知为良知。其能以存人身,其知以显人性。良知,心之所发,扩而充之为仁义礼智。仁之端,恻隐之心;义之端,羞恶之心;礼之端,辞让之心;智之端,是非之心。 ②天理发于道,扩于物充于人。人有存身之能,鸟兽亦有存身之能。故,人与鸟兽之能是生之本能。天理予之而生生不息。 ③鸟兽之类,以本能而生,良知未发。故,人与鸟兽有别。为人者,必有良知所发,必有四端之心。是以,本能之外尚存人性良知。有良知束于身者为人,无者不足以为人,鸟兽之类也。 第九节   ①静者如山,博而耸立。风雨摧之而不移,雷电加之而不动。是以,其静立于道而笃于志也。 ②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以邦无道也。无道之地不可居,居则险矣。无道之处不可守,守则危矣。故有,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无道者志不足以立,其志微而私,趋利不辨吉凶,亲私欲而远义理。 ③有道者不改其志。守道而不移于风雨,立志而不改于贵贱。如如不动,矢志不渝。无道者不能致于静,其道危,风雨可摧。无志者不能守于静,其志微,贵贱可失。 第十节  止戈 ①志于道者其智在道,不求一技之高明,不谋一术之捭阖。技在道,其智使成,术在道,其智使安;技远道,其智使毁,术远道,其智使危。 ②正觉之禅,无为之老,忠恕之仁此之谓大道也。大道运于掌上,小技之精微可载义理而运于南北,术谋之权变可止戈而摄于四海。 ③尚武者,以义达于内外;尚兵者,以暴取于天下;尚道者,善于阴阳而治。阴阳之为,刚柔并济,道术同施。 ④信于民为国之根本,强其兵为国之重器,施义理于邦,不伐其国止戈于疆,不伐止戈君临天下而百姓安。 第十一 节 乾道 ①乾道刚健不息,中正坚贞终始通达。乾道生,其精神不息,万物资始各归其位。正道运行,万物和谐而生生不息。 ②乾道出,力无穷万物动。星辰运行不止,四季更替之变,草木鸟兽之相依。其道中正,草木生鸟兽长,日月同照云雨同施。万物各守其位而不相杀,各行其道而无厚薄之别。 ③乾道变而坤道生,不失其正顺而通达。知刚当知柔,知阳当知阴。乾坤变,万物动而不息。是以,中正不失,中正不失以利物明德。 第十二节  乾坤之德 ①易以道阴阳 。天为阳,地为阴。天有乾德,地有坤德。天行健,地势坤二德利物,万物流形而不息。 ②易有三义,一为变易,万物流变之理;二为不易,不移也,亘古不变之理,道与德不易;三为简易,万物纷杂其理相通,当以简驭繁,当知履霜坚冰至。 ③乾卦坤卦,周易之门也。二卦生,八卦出,周易成。全卦之象以中正为最吉。中正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人中正则最吉,物中正则最利。故,中庸之道出。 ④乾德刚健不息,坚守正道,万物和谐变化不止。坤德顺承天道,柔顺通达,中正德厚有容无别。圣人观此天德,以此德教化于人。故仁德出道义生。 第十三节      ①知礼以端其行,知乐以养其心。礼乐之教,民风之始。礼之规范克己之道,守则成,弃则纵。好乐不伤于人,好乐养其心者,其乐有道也。 ②乐以养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之所发,心性之涵养,调至中和,则好乐不过无不及也。故,有乐养心者,不移于贫富不改于贵贱,不灭于生死。 ③礼道克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以礼克己之欲,以礼正己之行,以礼止己之妄。是以,非礼必有伤人。伤人者心存不仁,故心存仁者,礼乐之所发合乎理也。 第十四节  ①物之根本,气也。气聚而物生,气散而物灭。气之无形存物而发,离物而散。故气之所发不离有相之物。 ②草木之春,生气散发。是以人见新叶而感其生气,见物之状而知有气存。鸟兽之灵气不离其相,人之气存于人之相。故,无形之气存于有形之物,人之所感依于物之表象。 ③观物而感气,感官所感乃可感之气,不可感之气不可论。可感之气存天地,不可感之气亦存天地。感官有限于物,故感气亦有限。感官有限于形,无形之物不可感。故,天地有不可感之物,亦有不可感之气。 第十五节   ①人有乐在目者,色彩之艳以悦目,色彩之净亦悦目。动静之物,美丑之颜,远近之色,人之所欲目之所至。故,其乐在色而使目以观。 ②人有乐在耳者,音律之动听,或缓或震或歌或吟,或发于人或发于天地。人之所欲使耳以听,故其乐在音。人有乐在美食者,使口舌爽于五味之中 ,是以,其乐在五味也。 ③乐在于目者,在于音者在于五味者,是感官之乐也,感官之乐先生其心而后发于五官。故五官之欲是心之所生。 ④五官之乐不离人欲,念之所起情之所发,其乐不可长留。人之乐,有人欲之乐有义理之乐。人欲之乐如飘风所起,骤雨所至。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唯义理之乐如流水之绵绵,如道之不绝矣。 第十六节   ①喜形于宠者,必惊愕于辱也。欲不惊于辱者先不喜于宠。是以,感宠辱之变是情之所发,情之所发是其心动于外物也。人所宠是外力所加,人所辱是外力所施。外物有乱于人心,故,人心先动,喜怒之情后发。 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人所修身之道致于中和也。中者,不偏不倚也,和者,无过无不及也。人之情不可绝,故存喜怒哀乐之情。 ③中和者,喜乐之情出,其无过,过则悲起。怒之情出,其无过,怒过则殃无辜。哀之情出,其无不及,不及则不诚,过则伤身。故得中者,筑根基,得和者,达于道也。 第十七节   ①天地有阴阳二气,人有正邪之气。阴阳之气生于太极,正邪之气生于先天禀气。故,气禀之所受不同,人之正邪各异。 ②先天气禀有正有邪,人感其多寡而成后天之气。是以,感气禀之中邪多者,后天多趋于邪。感气禀之中正多者,后天多趋于正。趋于邪者是邪易于诱之,趋于正者是正易于导之。诱于邪者善养其邪,导于正者善养其正。养邪者乐于邪,养正者乐于正。故正邪分矣。 ③气禀之多寡可调和于后天。故道德,人伦,礼乐,诗书出。人受气禀之分,需调和于后天。道德立善恶,人伦立尺度,礼乐调暴戾,诗书传义理。人学而知养正,养正以抑邪。人之所修无非如此。 第十八节   物物不同 ①夫物芸芸,形态有别变化无穷,物物不同,其性有通而存其别。物性之所同处则通,物性之所不同处则别。同则共性,别则个性。共性所属为物之本,个性所属为物之别。 ②草与木有通处,花与花有各异处。草木之本,从属其共性,花花之分从属其个性。故,人见草木之属类便知有别于花,见花与花不同,便知此花别于彼花。 ③既知草木,花有通有异,便知万物之通异处。鱼鸟有通于牛马,牛马有通于人。然,鱼鸟不为牛马,人亦有别于禽畜。不以共性而名,需以个性而分。 ④人有饥寒,禽畜有啄饮,其通处为本能,有通则有别也。人有人欲,人性。故立道德人伦,知教化明良知。此之谓人物之别,为人之个性。是以,为人者,当立其本而琢其别。人欲良知,息扬之间,人人便有不同矣! 第十九节 理气一体 ①太极以气而动,化天下之物。静而理萌以气推之,成万物之理。动静之中气理一体,其静为理,其发为气。故,万物之理表之于气象。 ②人有清浊二气。观人有清气者必有清之理在,观人有浊气者必有浊之理存。清浊之别便知其作息,饮食、心性、喜好之不同。是以,有理之因果而发乎于气,气象各异也。 ③见春之生气,便知春生萌发,播种起始之理。见物之肃杀,便知更迭轮换,枯荣生灭之理。见人之喜气、怒气、悲气,便知有使人喜怒哀乐之理存。 ④小人之气狭而邪,君子之气宽而正。小人之气不可以量君子之气。是故,见其气度便知其人也。 第二十 节    气象 ①动者,永恒之态;静者,相对之状。世间之物不曾有一刻不动。静,动在其中而非不动也。 ②静有静态,静态有静之力。动有动态,动态有动之力。动静之间,静之力发,主静态,主静态之状则为静;动之力发,主动态,主动态之状则为动。故,事物无一刻不动,动中则有静无穷也。 ③理动则气达,理静则气聚,气聚而成气象。气象即道,一草一木之气象则是一草一木之道,一人之气象则是一人之道。有道则气象盛,无道则气象靡。 第二十一节    ①理静则气聚,理动则气至。物生于阴阳之气,气合则物成,气散则物灭。 ②心之所欲,必先发欲得之气,故人欲之气生。欲盛则人欲之气盛,欲之气盛则理之气微。 ③欲气主浊,理气主清。故,欲盛之人气质之变多浊,欲寡之人气质之变多清。理气显则人之精神清,人之气血通。 ④养理气,则着物之本,立人之性。故养理气 去欲气,物则不息循环往复,人则存良知良能,可明明德。 第二十二节    ①太极生万物,每一物有一太极,每一人有一太极。脏器五官四肢合则气通,气通生之气象成,离则气绝,死之气象成。故,一脏一官一肢皆为一物,不能成其人,合则活离则灭。 ②物与人有别于心性。理气存于人亦存于物,物有本性,人亦有本性。然人有心制其本性,物不存此心也。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性之所放有心之所守,故成其人也。 第二十三 节      ①理动则气至,至则动,动则显,气显则气象成。理未动则静,静则气隐,气隐则气象不成。 ②气动而聚,可观气象,阴气尽阳气萌动。冬至一阳来复,是有阳气始萌。历昼夜之变,受风雨之润,大地阳气生发,以成春之气象。然,虽不见气,可观冰河解冻霜雪消融,花红柳绿春色满园。 ③气静,散而隐,气象不可见。浊以蚀清,清以化浊。浊气动者则清气隐,人欲盛者气象浊,心之清者气象清。故,可观清浊气象于人。浊动必以压清,清动必能化浊。气虽不可见,然可观其气象。 第二十四节    ①天下善恶皆天理,善在天理之上,过或不及皆入恶。故,善在天理之中。天理本自然,善亦自然,至理则至善。 ②善不及者,是不及天理。不及天理者不知理,或不足以至理。是以,先天气禀所拘,后天之学有所不达。先天不足,后天诗书礼乐之教以正之,修己以达,学而知之,理通善至。故以为贤也。 ③善过者,是不明天理之所然。不知天理发乎自然,故,人为之。人为善有所求,故,善之过也。善不及者是私欲阻,善之过者是私欲蔽而着于善。善之自然是天理自然,人为则伪,远天理也。 第二十五节   ①道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万物之母天地之始。故有,物在道中,人在道中,理在道中。 ②物存多自然,其生灭功用至诚,不欺人不欺理。人立多主观,主观必有携私,欲私者先欺理再欺人,然理本不可欺故非能欺己也。欲私则欺,欺者不诚,故善恶起。 ③道法自然,理在道中,是以理本自然。人欲起善恶出,善有善之理,恶有恶之理,故善恶皆在理上,善恶皆在道上。 ④人欲欺天,念起私欲盛,欲私则不诚而伪。善恶都是道,道不远人。近善者则善,近恶者则恶,是理之所在,是道之所在。故,入善道者道善之,入恶道者道恶之。 第二十六节  ①气象万千,只此一理,诚也。诚者,理之本也。诚于言,使之信立,诚于行,使之理达。 天地有诚,四时行万物兴,星辰不坠,草木不息。人有诚,施于亲孝悌成;施于友义可至;施于人礼乐兴;施于万物,万物不伤。 ②人者,五行之秀,天地之心。五谷养其形,七情六欲成其质,天欲其质精故授之以仁,是故,物不识仁唯人可得矣。仁心可制己之情欲,可助人之苦厄,可兴物之四季。 ③诚在理上,仁在心上。参天地而悟诚,观万物而得仁。天地之所启,人心之所感。理通于人,通于天地也。 第二十七节  ①渊积于流水,山崩于流土,智失于躁动,德失于欲起。积者知先止,止而得。水静而鱼虫安,土静而草木生,人静而智萌。 ②静者之守是心有所安,所安处是学之博,是德之厚,是道之正。流水尚浅,浅处鱼不可肥;流土尚薄,薄处木不可壮;躁者辞多而寡虑,不思者则智不积。 ③欲多理失,理失道偏。安于欲者,必薄其德,安于理者,必养其德。身之所修,止于欲,至于德。 第二十八节   ①人之初非存善恶之心,不知善不知恶。动静之好,饮食之求,哭笑之受是天性使之然也。天性即理,理义悦我心。人皆有向善之心,是人之天性矣。 ②善恶初分是情欲之所动。人性不同,是以其性与天性合离所致也。人性合于天性则合于理,人性离于天性则离于理。合离之间,是情欲所受多寡之所致也。 ③人性之初,受先天气禀清浊而有所不同。情欲蔽天性,清者欲少一分,浊者欲多一分。然可调和于后天,理义之教,礼乐之化,调其清浊。情欲增则天性暗,天性暗则天理失。情欲减则天性明,天性明则天理存。 第二十九节    ①君子不惧灾祸,畏失天理。易道有吉凶,利害。天道,福祸皆施,利害相随。贤者知此理,故动静之间辨吉凶,行止之间知利害。 灾祸不以人惧而不施,忧患不以人畏而不至。 ②君子立于理行于义,不惧义死而畏道失。故立于道者,灾祸虽至而不拒,知吉凶而不失理,明利害而不失义。不失理者可趋吉避凶,不失义者可趋利避害。 第三十  节 ①万物之名皆由人为,天地之道无为不息。物物不同,于人有别,于天地无差。人有分别故授物以名,名立而欲多。知贵而欲得,知贱而欲弃,知利而欲取,知害而欲避。 ②天地有序,无欲无私。人道之乱,始于私欲。天地不私,风雨同施,巨微共载,高低皆覆。人携私而存分别,以己好恶定物之贵贱,以己所欲定人之成败。故,有序无私,有私无序。 第三十一节   ①万物负阴而抱阳,阳物乾也,阴物坤也。地载万物向阳而生。 ②乾道刚健不息,催万物之生长。草木向阳而生,百鸟沐晨而鸣。水升而成云,降而为雨,云行雨施,阴阳调和。坤道承天厚载,至柔至静。养草木之根,纳鸟兽之躯,受骄阳之光,承寒月之辉,月落日升阴阳交替。 ③人禀受天地之气,尊阴阳之道。养坤德柔静而厚载,行乾刚抱阳而不息。 第三十二节   ①以德驭智,仁道出。立于仁,义可施于天下。德行而万物和,采取有度,林木不衰江湖不竭,取之有道百物不伤。 ②以利驭智,仁道衰,德薄而义失。人欲获利于天下,以智谋之,无所不用其极。无德之取必伤物,伤物必伤人,伤人必伤己。 ③故智之用,有德,利己而万物和;失德,己利而百物衰。物和而利于己,物衰而害于己。 第三十三节   ①言不伤,行不害,欲不纵。言不伤人者,心存仁而不忍。知口舌之害,口舌之毒伤人亦伤己。行不害人者,心中存义。取利而不失,利己亦利人。不纵私欲者,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有度。 ②以言伤人者,必因言而患。以行伤人者必祸于行。私欲之纵,得乐一时而后害于身,知止而尚可为。纵于耳目者必伤于耳目,纵于衣食者必伤于衣食,声色之纵 身必弱。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第三十四节 养志 ①志在青云,不乱于泥沼。志在千里,不迷于川流。毫末之微,志于参天;细泉之柔,志于江海。人之志,生于后天而养于朝夕,不养不足以刚,不端不足以远。 ②养志需诚,端志需正。后天之习,沾情染欲忽明忽微。故不正则志偏,不诚则志失。朝夕之养,以御其之偏,以防其之灭。养志可制欲,制欲以养志。至刚至强之志,欲不可夺也。 第三十五节  ①推己及人,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心中存人,仁所使也。仁道推于人,恕也生。恕道立于仁,克己而博施,施于万物,义之所达也。仁者至诚,至诚而至善。恕者,义也!是仁所达于人。仁不达于人,是恕之止,恕止而仁失。 ③失仁之病,一为私欲所蔽,一为义理不明。克己以制私欲,致知以明义理。故,求仁皆在于己也。 第三十六节      ①学以知理,明理则事可成。循理而为方无虞,失理之行祸患近矣。 ②明理之道,可随事观理,可好学知理。资质上者,生知安行;次者,学知利行;再次者,困知勉行。天纵之才,人不可求,故困者学而明理,明理则通。不困者学,好学非智,然足以破愚。 ③学者,无非求事物之明白,知理而用于物,明理而行于事。破愚近智,知物之本末,知事之终始,则近道矣。

格物记系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