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综合知识常识备考:三组历史文化常识

“王道”与“仁政”
“王道”与“仁政”,是儒家所主张的政治理念,“王道”,就是圣王之道,是符合仁义准则的治国之道,而“仁政”,是将仁义作为基本的政治观念治理国家,“仁政”是“王道”在政治措施上的具体实现,而“王道”则是“仁政”的思想内涵。“王道”的概念发端于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进行了明确阐述。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句话言简意赅,指出了仁与道的基本关系。孟子在谒见梁惠王的时候,具体地阐述了自己的“王道”理想:“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合纵”与“连横”
“合纵”与“连横”,指的是战国时期列国之间为了配合自己的军事行动和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而根据随时变化的政治形势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外交策略。《韩非子·五蠹》言:“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到了战国后期,由于秦国独强,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合纵”就主要指的是东方六国相联合以共同抵御西方强大的秦国,而“连横”则基本上是秦国所采取的外交方略,是对东方各国“合纵”策略的瓦解,令六国之间分崩离析,从而将六国各个击破。这两种策略驰骋匹敌,相互颉颃,造就了一批叱咤风云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东方各国之间因为有着明显的利益分歧,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只图取眼前的一时利益,而缺乏长远的筹算,并不能够真正地联合一心,这使得“合纵”政策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结果是秦国的“连横”策略占据上风,最终六国相继覆灭,秦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纷争,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尊尊”与“亲亲”
“尊尊”与“亲亲”,是周朝的基本政治思想,其意是尊重应当尊重的人,亲近应当亲近的人。“尊尊”与“亲亲”所体现的是一种严密的尊卑与亲疏的等级关系。周朝统治者认真地总结了商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商朝在纣王时覆灭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众叛亲离,在国都遭受危险的时候,没有地方上的势力进行有效的支援。因此,周朝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周王将自己的家族成员分封到各地,成为诸侯,诸侯之下再有大夫,权力层层下递,都选择关系亲近者来担任,同时,这种受封的爵位又是世袭的。这就是“尊尊”与“亲亲”的思想在政治制度上的具体呈现。“尊尊”与“亲亲”的观念落实到最后,其目的就是要任何人都遵守由这种原则所确定的制度,各安其位,不存妄想,百姓做顺民,百官做顺臣,这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到了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尊尊”与“亲亲”的原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打破了,官吏的任用不再唯亲是举,秦朝建立之后,世袭制也被废除,而以任命制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