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家长的这些夸张行为又在上演
每年的九月份都会上演一场年度悲情大戏——《新生入园》。当小朋友走进校园的时候,除了依依不舍的孩子,还有恋恋不舍的家长们。
都说新生入园会有分离焦虑,其实除了孩子,父母也有分离焦虑。
父母的分离焦虑从给孩子准备入园物品开始,从第一次家长会开始,从老师告知的新生入园必备技能开始,从孩子入园的前一刻开始......
一边感叹孩子长大了,为娘的终于要解放了,一边心里暗自嘀咕,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吗?能不能好好吃饭?会不会跟小朋友打架?能配合老师进行集体活动吗?被老师约谈怎么办?
前两天我送孩子入园的时候,特意早了一些,想着尽量避开大批孩子入园的时间段,不过还是没避开,因为家长的恋恋不舍,也让送孩子的路程超级堵,而今年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好像比去年更黏孩子了。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挥出的小手时,一挥再挥,娃娃都已经进校门了,又被搂回来抱了一下;有的家长抱着孩子站在学校门口对着哭,孩子哭的哇哇的,家长眼泪流的哗哗的;有的家长扒着学校的门,一望再望,恨不得把教室的墙壁望出一个洞......
每年九月各个学校门口都会出现人墙,人墙的出现反映的不只是家长对孩子的爱,还反映出家长在面对孩子入园这件事上,不管是心理还是行为上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到孩子分离焦虑的文章有一大堆,但是提到家长分离焦虑的文章却屈指可数,但是通过阅读关于孩子分离焦虑的文章就可以了解到,想要让孩子平稳的度过分离焦虑,家长就要做到不焦虑,不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入托、上幼儿园的过程,既然别的孩子可以适应,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一定没有问题。如果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也完全可以跟老师进行沟通,更好的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也会让孩子更有信心面对接下来入园生活。
在孩子入园之前,有很多家长是全职妈妈,大量的时间都是围绕着孩子的吃穿住行,所以一旦孩子入园之后,家长就会有大把的空闲时间,这些时间一旦空下来,就会想孩子的在园情况,越想就越担心。
孩子的独立就是进步,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妈妈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看书、逛街、做家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妈妈自信了,开心了,这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榜样示范。
孩子既然已经入园了,我们就要相信老师,老师都是富有经验的,无论是在照护方面,还是习惯培养等方面,老师都可以帮助小朋友快速的适应集体生活。
而且园所的一日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更适合孩子的成长与能力发展需求。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多与老师沟通孩子的能力发展与习惯建立,与老师做好家园互动的沟通,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每日准时接送孩子
孩子入园前两周,一定会出现因为分离焦虑而产生的哭闹,甚至有些孩子的反抗非常激烈,但是家长如果临时打退堂鼓,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哭发挥了作用,认为只要哭的厉害就可以不用上学了。
其实家长应该做好回应式照护的沟通,提前跟孩子沟通安抚,并且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想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儿,可是小朋友长大了,就应该学习更多的本领了,可以跟老师和小朋友一起上学学知识了,会变得越来越优秀的。
爸爸妈妈有我们的工作,你也有你的工作,只要下午4点半,就可以接回家了。我们放学了一定准时去接你,好吗?
哪怕孩子还是哭,但是他感受到了父母对他情绪的接纳和行为的理解,感受到了父母很爱他,只是现在需要去适应另一个集体生活。
这种接纳与理解,也会让孩子更安心快速的适应。
用正向的引导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
父母很想了解孩子的适应情况,所以当孩子回家后,会询问孩子这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不过问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
有的家长会问:你有没有调皮,你们老师打你了吗?刚开始可能孩子不理解不回应,但是家长每天都问,问到最后孩子说:打了,家长就紧张万分,开始担心孩子的安全,殊不知有时真的并不是老师打了孩子,而是家长的这种提问方式让孩子觉得您想要听到老师打他的答案。
我们可以问孩子的正确方法:你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有没有交到好朋友?今天玩儿什么游戏了?我是小朋友,你当老师,带我做游戏吧。
孩子不会讲解自己的在园情况,但是他可以跟我们玩儿扮演游戏,帮我们更好的了解他的生活和想法。
如果家长想要了解孩子吃了多少,喝了多少,睡眠的时间,可以直接跟老师进行沟通,跟孩子沟通,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看到孩子的变化与进步,并及时鼓励
孩子入园后,自理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独立吃饭、独立如厕、自己收拾玩具的能力都会越来越好。
当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时一定要及时夸赞,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宝贝越来越棒了。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进步与父母的认可,越来越自信。
请家长放松心态,用理性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成长。而孩子入园焦虑时间的长短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先缓解自己的分离焦虑,这样才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入园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的感觉。
孩子就像我们折的纸飞机,想要让纸飞机飞的更高更远,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