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帝国的传承(98-180年) 【第六、七部分】
六、帝王的神格化与名衔继承
罗马皇帝的神格化是他们抛弃谨慎谦虚态度的唯一例证。这种下流无耻、亵渎神明的谄媚手法,始作俑者是东方的希腊人。第一批被神化的人物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继承人,从此这种虚荣的风气就从国王转移到亚细亚的总督身上。罗马的高级官员也会被人当作地方神明来供奉,不仅盖庙建坛,还能享用节庆祭品。代行执政官头衔的总督既然受之无愧,皇帝当然更不会拒绝。大家都从行省获得神性的荣誉,这倒不是罗马人的奴性使然,而全都靠着政府的专制力量。罗马征服者在不久以后也效法被奴役民族的奉承方式,第一位就是恺撒;他身上流露出征服四海的雄风,顺理成章地在罗马的守护神中占有一席。其性格温和的继承人拒绝接受神圣的封号,因为明示野心会带来危险;除了疯狂的卡利古拉和图密善,没有人再敢被封神。
奥古斯都确实允许某些省城给他建庙,条件是对君主的尊敬和对罗马的崇拜要结合在一起。他能容忍个人的宗教信仰,自己可能就是迷信的对象,认为仅让元老院和人民崇拜他的人格,把应否神格化的问题,以明智的态度留给他的继承人去考量。任何一位生前死后没有被视为暴君的皇帝,驾崩之后都会由元老院正式公告跻身神明的行列,长久以来已经成为惯例。尊神的仪式通常和葬礼同时进行,这虽具备合法性但仍属亵渎神明的不智行为,与较为严肃的生活原则难以兼容。天性驯良的多神论者虽然口出怨言,但还是勉强接受了。这可以看成是基于策略的需要,而并非正统的宗教活动。
我们不能拿安东尼的德行来与赫拉克勒斯或朱庇特的过错相互比较,这等于羞辱前者的哲学家身份。甚至就是恺撒或奥古斯都的品格,也要远远超过一般神明。只是这两位的运气较差,生长在舆论开放的时代,一举一动都要被忠实纪录下来,无法像热情的平民诚心诉求的那样,能够随意掺杂一些传说和神秘的成分。虽然权威的神格化经由法律强制认定,后来还是会慢慢被人遗忘,既无补显赫的声名,也不能增添帝王的光彩。
现在只要谈起罗马帝国政府,常常会用耳熟能详的头衔“奥古斯都”称呼这个政治手腕高明的创建者。其实这个名号是在奥古斯都基业完成以后才加在他身上的。屋大维出身寒微,其籍籍无名的祖先来自阿非利加小镇,他的身体中流淌着放逐者的血液。显赫的名讳“恺撒”,是他成为独裁官的养子以后继承获得的,他有自知之明,无法与那位英雄人物相提并论或一较高下。元老院提案要为他们的行政首长加上称号,经过一番严肃的讨论,从几个名字当中选定奥古斯都,认为这最能代表和平神圣的品格,当然这是他矫情做作造成的印象。
从此奥古斯都成为他个人的尊称,众所周知的“恺撒”被当作家族的荣名。前者必然及身而绝不再使用;后者倒是用领养或联姻的关系因袭下去;尼禄就是尤利乌斯世系最后一位皇帝。(克劳狄-朱里亚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就是尼禄,朱里亚与尤利乌斯其实一样)等到奥古斯都去世以后,经过一个世纪的运用,这个高贵的称号和帝国的尊严之间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自从共和国覆灭直到现在,罗马、希腊、法兰克和德意志的帝王(相当多的国家使用了"恺撒”作为皇帝的称号)一直沿用不绝。奥古斯都的神圣头衔由帝王使用,恺撒的称号可以自由转用到亲属身上,这是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从哈德良即位开始,“恺撒”被用来称呼次于皇帝的第二号人物,也被视为帝国的预定继承人。
七、奥古斯都的性格与执政策略
奥古斯都何以要摧毁他一直推崇的共和政体?这只能从其圆滑而又思维缜密的个性加以解释。他头脑冷静、不动感情,加上天性怯懦,他19岁开始戴上了假的面具,从此习以为常,终身如是。他运用现实主义的手腕,并出于同样的心情,一面将西塞罗列入公敌宣告名单之内,另一方面赦免秦纳(应该是马略派的秦纳)的罪行。他无论是为善还是作恶都是有目的的矫揉作态,完全基于利害关系的去世,开始是罗马世界的仇敌,后来反而成为君主政体的国父。等到他将帝国的权力结构制定完成,他所表现的温和态度也是出于恐惧,他既要用政治自由的幻影安抚人民,又想以文官政府的假象欺瞒军队。
首先,当年恺撒被弑的情景始终历历在目,奥古斯都对追随自己的部下不吝丰厚赏赐,给予高官显爵,因为他深深体会前车之鉴,舅公(指恺撒)正是被最亲密的友人所杀。他以忠诚的军团来对抗公然的叛乱,维护掌握手中的权利i,但即使有高度的警觉心,也无法让他幸免于顽强的共和主义者的利刃,稍有不慎就会流血五步。罗马人至今还在怀念布鲁图斯的大义灭亲,对于其效法古人的烈士精神一直歌颂不已。恺撒过于夸耀其所拥有的强大权力,才落得死不瞑目的可悲下场。现在运用执政官和护民官的名义进行统治可以平稳过渡,但如果用皇帝的头衔就会激怒罗马人,惹上杀身之祸。
奥古斯都深知掌握政治权力要靠实力和名望,在这方面绝对不能一厢情愿。要是保证元老院和人民能够享有古老的自由,他们就会甘愿让人奴役。只有软弱的元老院和萎靡不振的人民,才会满足于虚伪的假象,兴高采烈地接受表里不一的主子,这要靠奥古斯都及其继承人,出于善心和谨慎尽力维持。后来反对卡里古拉(罗马帝国第三位皇帝,第一位由近卫军拥立上台的皇帝,执政后期鼓吹个人独裁被杀)、尼禄和图密善(罗马帝国第二个王朝弗拉维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极大加强个人独裁,死于宫廷政变)几位皇帝的阴谋团体,都是身居高位的当权人士,他们完全基于自保的动机而不是为了争取自由;他们攻击暴君本人,但并非推翻君权统治。
元老院忍耐了70年以后,为了恢复长久以来被遗忘的权力,做了一次毫无成效的尝试,整件事的过程使人记忆犹新。卡里古拉被刺、王位空悬的时刻,执政官在朱庇特神庙召开会议,谴责已去世的恺撒是如今混乱局面的始作俑者,并对尚未完全归顺的几个步兵支队提出自由的口号,摆出独立首长的身份要求他们在两天以内采取行动,成立民主自由的共和国。他们正在着手进行策划的时候,禁卫军已经做出决定,笨拙的克劳狄是日尔曼尼库斯的亲兄弟,凭着昔日的情分在军营紫袍加身(罗马人认为紫色是最尊贵的颜色,在当时紫色很难获取,皇帝着紫袍),他们准备用武力支持新帝登基。自由的美梦终于落空,元老们只有在恐怖的气氛当中过着奴颜婢膝的日子。早已无能为力的议会并未得到人民的支持,面临武力的威胁只有批准禁卫军提名的人选。克劳狄上任伊始颇为审慎、慷慨地对他们发布大赦。
其次,军队的蛮横无状使得奥古斯都深怀戒心,提高警觉。公民一旦落到绝望的处境,也会希望和军人一样为所欲为运用其权利。奥古斯都过去引导民众破坏社会的秩序和责任,是他对自己的权利感到何其不稳所致。他曾经听过暴民造反发出的呼啸和呐喊,现在看到人们表面无事,暗中浪潮汹涌,心中更为惊惧,难以平息。第一次革命已付出庞大的酬庸,第二次还要加倍赐予,军队明确表示要忠诚地追随恺撒家族,但群众一直反复无常。奥古斯都利用罗马人凶狠的偏颇形态以达成自己的企图,加强法律的制裁整饬军纪;还运用元老院的威望调停皇帝和军队之间的矛盾,以身为共和国最高行政长官的职权,毫无顾忌地要求军队的忠诚和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