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买房子


作者:陈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教授(来源:综合自新浪财经、睿见Economy等)
陈淮: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买房子
8月8日上午,在2023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全体大会上,中国社科院大学城乡建设经济系教授陈淮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变在哪里了?”为主题开讲。
中国社科院大学城乡建设经济系教授陈淮批驳“尽快出台房地产税”的观点,“你是跟消费信心不足成心过不去是吧?”
陈淮强调,当前稳住信心,扩大消费非常重要。“这会儿咱要加税,教科书上有这么写的吗?”
谈及日本出现的房地产泡沫,陈淮指出四个原因:一是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二是日本产业升级都立足于引进、消化、吸收,没有多少自主创新,到了90年代,日本的技术发展全面失速;三是政治家急功近利,过度扩张吹大了需求;四是政策摇摆不定,为了应对老龄化加税,而加税是和扩大消费对抗的,以致扩大内需的势头一下被打到负增长,以后又反复调整。
“日本的教训,你们学到哪里了?一点没学过,就在那里胡说八道”,陈淮说。
中国社科院大学城乡建设经济系教授陈淮表示,中国房地产业的前景光辉灿烂。
陈淮指出,房地产业毫无疑问仍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只要我国人口按照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国际经验,不断地向城市集聚和集中,就一定需要在城镇更多、更好、更快地盖房子。
陈淮总结了四点原因:一是从大多数人住乡下到大多数人住城里的趋势不会改变。二是社会利益诉求从收入增长到私人财富累积的趋势不会改变,“今天老百姓买房的潜在动机就是希望成为有产者”。三是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衣食有余向居住条件改善的趋势不会改变。四是从单纯付出和寄希望于未来到追求现世幸福的趋势不会改变。
“让人们既要顾长远、顾下世,又要这辈子活得好一点,这个价值取向成为社会共同取向,我们的房地产业有希望还是没希望,你自己想”,陈淮说。
会上,中国社科院大学城乡建设经济系教授陈淮与浙江省房地产协会会长,德信中国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胡一平对于房地产政策发生争论。
在陈淮看来,房地产行业不应指望政策、指望吃药就能救命,就能保证有前途。他强调,“吃药”只是纠正短期内的失衡,“吃药吃太多了只能把人吃死,绝对吃不好,一定是靠你天生的基因,靠你后天的锻炼,靠你的奋发努力和励志,不要指望有什么政策一剑封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政策是没有的,政策永远是解决短期失衡”。
而胡一平则认为,由于目前消费不足,迫切需要出台一些政策,把房地产消费带起来,让人们有购房的首付。他建议,刚需首套首付可以降到10%,基准利率打85折,“我认为这对市场需求是有好处的”。
对于胡一平降低首付比例的建议,陈淮则反驳称,首付降到10%甚至不要首付,肯定会促进开发商的销售,但开发商的风险少了,将来累积的还不上贷的风险则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承担。
“不管什么政策,吃什么药,开发商站在自己的立场都会想要出政策,吃点药”,陈淮吐槽说,“如果进口药多少钱打下去你还是会死,那就死了算了,早点止损”。
他强调,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买房子,只有那些具备资产累积能力的人才是房地产市场的对象。“如果吃穿占到工资收入的80%左右,这样的人是不具备买房能力的,不买房是鼓励他们不承担房地产的风险”,陈淮解释称。
对于陈淮担心的还贷风险,胡一平在回应时强调,目光不能指聚焦于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同样关键。他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可能会变成532,或者433的模式。
“532”是指50%是商品房,完全不限价、不限购,由市场来决定,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人群,国家会提供保障性住房,政府要把价格限制住。另外一些买不起保障性住房的人,政府应提供保障性的租赁用房,占到20%。这样社会就会非常稳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房子。
对于胡一平的分析,陈淮仍然不以为然,他直言,没有532或者433这样一个固定的、稳定的、理想的“祖传秘方”的模式,“不存在这样的比例,这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陈淮强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绝对不是通过政策规划,“让50%的人买房,30%的人住保障房,20%的人住租赁住房”这样的模式,而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最终达到合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