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翻译翻译,什么叫《人间词》——荒落的读书笔记(一百二十九)
我对王国维的印象停留在初中读《人间词话》里,作为知名诗词评论家,王国维对诗词有着较为新颖的切入点。比如我对他的“隔”与“不隔”就有着比较深的印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国维也算我美学启蒙的导师之一了。 除此之外,我还读过他的几首词,印象最深的就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其他基本就没啥印象了。 由此可见,他应该属于那种有一定水平,但没啥很爆款内容的创作者,起码应该是达不到纳兰容若那水平的。 但他的水平到底咋样呢?我决定带着批判的眼光好好批判一下。 不过诗词的本质都是在传递情绪,而每个人的情绪观感是不同的,所以我也不知道我的看法符不符合大众。 就像第一首如梦令: 点滴空阶疏雨。 迢递严城更鼓。 睡浅梦初成, 又被东风吹去。 无据。无据。 斜汉垂垂欲曙。 写的是很工整,但在我看来其中的情绪基本都是前人写过得,比如点滴空阶疏雨,就显然不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有画面感,后面基本也都是前人写过的类似的东西。 但最关键的是,这些意象汇聚一起并没有产生更令人动容的情感。像辛弃疾的词,也喜欢化用前人的句子,但往往都能写出强烈的、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新颖的情绪。 但王国维在这首词里,起码是没有做到的。 不过我对第二首浣溪沙的观感是好了一点,因为很自然: 路转峰回出画塘。 一山枫叶背残阳。 看来浑不似秋光。 隔座听歌人似玉, 六街归骑月如霜。 客中行乐只寻常。 可惜虽然足够真挚,但还不够朴实,如果第一句跟第三句再白描一点,大概能有苏轼1/3的感觉了。 第三首临江仙我是比较喜欢的,到不见得是写得好,实际上肯定不如姜夔B格那么高,但我就喜欢这份装B的感觉: 过眼韶华何处也? 萧萧又是秋声。 极天衰草暮云平。 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 独立荒寒谁语, 蓦回头、宫阙峥嵘。 红墙隔雾未分明。 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不过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有股李白“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的意境在里面。 倒是第四首从意思上面有可取之处,就是可惜不够通俗易懂,影响了传播: 草偃云低渐合围。 雕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 一生须惜少年时。 那能白首下书帷。 至于后面的诗词,我决定大致浏览一下,找一些有意思的句子抄录下来: “唯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鸯瓦。” 这句就很有意思,到不仅仅是有意境,还因为这句应该是仿周邦彦的“桂华流瓦”。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狠狠批判了周邦彦这种“隔”的行为,估计也是因此写了这首词。 但很可惜,上阙确实有意境,下阕也确实不咋滴,所以这首词没火起来。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这句是真不错,可惜生错了时代。 但也确实不错。 还有一首写得不错的,是给苏轼的回信: 开时不与人看, 如何一霎蒙蒙坠。 日长无绪,回廊小立, 迷离情思。 细雨池塘,斜阳院落, 重门深闭。 正参差欲住,轻衫掠处, 又特地、因风起。 花事阑珊到汝。 更休寻、满枝琼缀。 算来只合,人间哀乐, 者般零碎。 一样飘零,宁为尘土, 勿随流水。 怕盈盈、一片春江, 都贮得、离人泪。 不过还是沾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光,但让我来写,应该是写不出来这个水平的。 今天就看到这了,只能说确实是比我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