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的自然:一周城市生活

2023-08-14 17:30 作者:澎湃研究所  | 我要投稿

《一周城市生活》是澎湃研究所·城市漫步板块专栏,每周准时“上新”,观照城市生活中的不同主题,主旨是“研习一个地方和一群人,记录城市的节奏与脉络”。


最近,不少人开始研究起京津冀地区的水系分布。在过去的经验中,北京往往和干旱、风沙、平原等词汇关联,但如果认真考察,在北京1.64万平方千米的辖区范围内,山地面积占比竟然超过了60%,各类绿地面积加起来超过1万平方公里,是深圳市面积的5倍,1500余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小微绿地星罗棋布散布其中,每天逛一处的话,全部逛完也需要4年多。


近期,由城市文化研究团队“帝都绘”策划,聚焦北京城市自然的图书《京城绘·山川风物》出版了。本期回顾,我们邀请到图书的营销编辑沈晓雯,从几次为图书策划的特别活动谈起,带大家了解北京的公园和水系。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在城市中寻找自然


(图/文 沈晓雯,在散步的《京城绘·山川风物》营销编辑。关注社会设计和原创文学选题)


我到北京的第一个晚上,被租房中介放了鸽子,那天一个人站在街头守着一堆行李,举目四望不知该在哪个酒店睡的心情,到现在还印象深刻——那是新城市的“陌生感”给人最糟糕的回忆。


当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在不同的城市间流动,离开了原来熟悉的人际环境,自然需要另一种方式来让人更快速地了解周边环境,让生活有一个明确的锚点。即使是本地居民,也会因为对城市的感情而关注它的变化和历史。


如果哪天突然想了解生活的这座城市,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出门漫步City Walk ,即是在漫步的自由状态下,每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周边的一切进行观察、提问和进一步的了解,用自己的方式定义生活需要什么。有人为历史建筑着迷,有人喜欢观鸟赏花,总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治愈通勤的匆忙和赶路的疲惫,一座丰富的城市能包容不同的爱好,也让人可以找到兴趣相投的新环境。


城市文化研究团队“帝都绘”有两位联合创始人,李明扬会不断改变上下班路线,在地图上打卡去过的地点,试图“刷白”北京地图;宋壮壮会在朋友圈分享路过杨梅竹斜街听到的声音,开设微博账号“@帝都大字典”收集北京街头的手写字,会因为想到北京地铁全部坐完要多久而真的去把每一个站都坐一遍。而我也曾经记录家附近的公园植物,记录北京的书店地图,并为了熟悉夜班巴士路线,连续几年在跨年夜晚上和朋友们一起散步走过北京街头。


当我碰到这样一群真正爱着这座城市的作者,自然是一拍即合,我们要把“城市文化”从纸上的概念落地生根到真实的生活中,刚好新书《京城绘·山川风物》出版,于是就有了“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的城市探索”系列活动计划。


在书里,我们试图通过每本书一个主题全景式地呈现北京的一个切面。翻完《长城绘》和《中轴线》,除了对这两个著名文化符号的全方位立体信息介绍,还有大量篇幅都在关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同样,新书《京城绘·山川风物》在讲解隐匿在城市背后的北京自然资源之外,还关注了自然作物(食材)是如何从产地运到餐桌这类有明确人文关怀的选题。这就是城市文化的特殊之处,它不仅仅是纸上的知识,而是和居住的每个人都有紧密切身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和市民们了解到北京这座城市,在图书出版的同时,帝都绘团队还在书店、公园等不同场景中和附近的居民和读者们分享成长和居住的体验。从观察出发,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同一个场域中认真观察容易被自己忽视的东西。


在最热的这个夏天做的线下活动,却出乎意料地成功。一场“反直觉”的城市自然探索第一课,从数据表象和成因分析切入对北京的山川风物的深度理解。


北京所有河道 《京城绘·山川风物》内页


在社区书店码字人书店,我们从和大家生活很密切的“水”来切入,大家总是喜欢生活的周边有河流经过,带来休闲美丽的景观。而北京总是给人干旱缺水的感觉,可是从数据来看,北京河道密度并不低,总长度甚至有6413公里,要比长江还长。


要理解这个数据和直觉相反的现象、找到身边的水在哪里,就得从北京的水系现状和历史出发,理解北京河道修建规划和水资源使用调度情况。从水的来源——降水来看,北方降水最大特点是分布极不均匀,而不是单纯的降水少,暴雨时候降水量绝对不少,但是非常不均匀。这点在之后的大雨中立刻得到了印证。同时,这样的特点导致了北京历史上的河道,一直都不是四季稳定的河道,这是北方河道的大问题。所以永定河原来是叫“无定河”,因为它来回乱动,才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非常不稳定的河道,它的首要任务就不是观景,而是防洪,这是北京河道根本性的任务。所以河道总是作为邻避设施,需要低于地面,还不能离居住区太近,两旁还要有两条绿带作为景观,这些原因就导致了我们平日很难在北京漫步的时候感知到身边的河流。


北京绿道线路图 《京城绘·山川风物》内页


最终成行的City Walk活动,是和大家去逛了面积不大、但历史、文化故事沉淀很多的地坛公园,我们讲了不同年代的地坛公园面积演变,由此延伸出北京整体的公园规划。 这张公园荟萃的图也可以看到,二环以里的公园绿地大多数是皇家园林改造成的园林,质量较高。再往外走,市民居住区一开始距离公园比较远。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沿四环一带设置了绿化隔离带,好多重要的公园因此是沿四环布局的,后来那里就成了一条绿带,很多公园可以在那个区域生长。这就是人类跟自然博弈的结果,或者说整个城市形态是这样产生的


这次的城市探索系列活动,还在建投书局讲述了如何在山川与河流中重建我们对北京的认知,又去了中轴线上的咖啡馆“我与地坛THECORNER.”一起喝着精酿,聊聊中轴线上历史和自己生活故事交织的居住体验。在策划之初,我们就定下一个原则——要讨论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问题,而不是特意营造的概念或是一场赶时髦的打卡。


帝都绘“走!逛公园去!”城市行走活动 


在活动中,我看到父亲带着孩子,指着历史河道图说“这就是你每天路过的那条河”。也听到在地坛散步的老夫妇说在这儿住了几十年,第一次有人来讲当年的历史。还有刚好来北京旅行的姑娘,感慨很幸运可以用这种方式认识一座新的城市。在本子上写下讲座内容的播客主播,也再次创作,整理发布了属于她的回忆。这样的活动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密实的交流是平日生活感知的提炼与再创造由此带来新的视角和认知,让知识真正进入到日常生活中,也有了互相交换信息,分享私藏好去处的快乐体验。


“当我做这系列活动的时候,才真正重新爱上北京。”我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写下了这句话。


本周主题推荐


书|《京城绘·山川风物》

这是一本关于北京的信息可视化科普书。本书聚焦北京的自然环境,讲述北京的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与北京、北京人之间的关系。图书通过游山、玩水、沐风、赏景和博物这五个主题,来探寻如下问题:北京有多少超过1000米的山峰?北京的地下水有多深?北京的风速和风向在最近60年间有着怎样的变化?北京的300多个公园都在哪里?是什么让北京的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


书|《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侯仁之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相关作品,详细地考证和阐释了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


书|《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

本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作者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


书|《北京烟树》

本书是一部地域色彩浓厚的散文集,也是一部有关北京日常的生活之书。侯磊是老北京的后代,他在一系列的回忆中,记叙了胡同人生、街面儿江湖、皇城掌故,就自家照相馆的兴衰、东安市场的变迁、中轴线的今昔娓娓道来;将胡同叫卖的余音、德容底片的旧影、北平澡堂的氤氲、簋街食府的百味……这些百年来的色声香味一一描摹,展现了一位80后青年作家眼中北京市井的人间烟火。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北京的自然:一周城市生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