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根宁箫语·第74期·我为什么不说“全身放松”?·20220116

2022-01-16 16:41 作者:根宁说箫  | 我要投稿

根宁箫语是我的日常随笔,当然,内容主要是关于乐器和音乐的。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这真是一个误导学箫者的说法。

为什么呢?

从实施层面说,演奏箫过程中,人当然不可能是“全身放松”的——胸腹式呼吸需要呼吸机群(主要是腹壁肌群和膈肌)的主动参与;组织风门和灵活口法需要口部附近肌群的主动参与;盖孔的八个手指以及支撑箫的手指和手臂运动,同样需要相关肌群的主动参与。所有这些肌群的运动,都表现为肌肉适时的收缩和放松过程——而肌肉收缩过程显然不是个放松的状态。

从理解和同情的角度,我大概能理解“全身放松”的真实意思——在准确而熟练地掌握了某项运动技能之后,人在做相关动作时的运动效率通常会很高,以至于主观上会觉得没费什么劲儿——就好像我们平时坐在椅子上,感到自己就是在放松和休息,如果用语言描述,大多数人会说这种状态就是“全身放松”的。

不过,对于需要高度准确动觉支撑的箫演奏活动来说,上面这种大而化之、倒果为因的笼统描述,就很难让学箫者把握演奏状态的真实情况了——熟练之极的演奏者主观感受到的“全身放松”,是长期正确训练之后的结果,主观感到的“全身放松”,实质上是身体相关肌群极高效率的运动状态——由于很少或没有无效动作,主观上就会有轻松之感——但这种轻松之感绝不代表相应的肌肉群没有在用力,就好像我们坐在椅子上,身体的某些肌肉群一定在收缩用力,而对身体起到支撑作用一样,这种收缩用力是如此地准确、高效,以至于没有病患的人是不会感到什么“不放松”的。用写意的方式描述这种状态,说“全身放松”,大概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对演奏乐器也做这种写意的描述,就不免让学习者感到困惑了。

再次强调,演奏过程中主观上感受到的“全身放松”,是长期正确训练的结果,而非可以直接模仿的动作要领!

直接把这种结果说出来,作为对学习者的要求,会让学习者陷入对正确肌肉动作的错误想像中——正确的训练,是通过各类身体实验(如气法的思想者、肚皮顶书实验等等)和原理阐述(如本公众号众多教学资源中的信息),让学习者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实实在在地认知并训练演奏动觉,并通过长期的针对性训练,掌握、内化这些动觉的过程——让学习者陷入类似“全身放松”这样似是而非状态的想像,则在很大可能上会产生误导,而耽误了脚踏实地的训练和进步。



根宁箫语·第74期·我为什么不说“全身放松”?·2022011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