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鱼鹰社】太平天国

2021-02-08 17:04 作者:格林机铳  | 我要投稿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275号:太平天国叛乱(1851-66)-The Taiping Rebellion 1851-66。原作者Ian Heath, 绘图Michael Perry。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1:太平天国的王


太平天国的王穿着红黄两色为主的服装。虽然图中描绘的王是步行状态,但战场上他们是骑马的,而他们的旗手则一直步行,所以必须奔跑着才能跟得上他们。


A2:太平天国的长枪兵


在太平天国军队使用的矛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安装在竹竿上的铁矛。另外,类似于弯刀的一种短而重的刀作为通常的次要武器来使用,装在刀鞘里的这种刀,要么塞在腰带中,要么通过背带斜背在身后。


A3:太平天国的火枪手


这名士兵装备了一支英国的“Tower”式滑膛枪。太平天国往往通过那些在上海的无耻商人(大部分是美国人)来得到他们所需的西方武器,因为他们无法抵抗这些商人开出的“难以置信的价格”——一支简单的滑膛枪只要100美元——即便其中很多是很劣质的武器。1862年从一家贸易公司查获的文件显示,在10个月的时间内该公司向太平天国提供了3000多支滑膛枪、步枪和散弹枪,18000发子弹以及四百五十万只火帽和几百门大炮。然而,通常这些武器要么质量差劲,要么老旧破损。


这名士兵左手提着一顶带有彩绘的柳条或竹子编的“胜利头盔”。太平天国的条例规定只有在作战时才能戴着它们。它在西方的资料中从未被提及,所以可能很少使用。

B1:满洲骑兵


大多数八旗骑兵装备的是长矛、弓或者火绳枪,或者三者都有。箭袋和弓袋要么斜背在身后,要么挂在腰间。箭袋里放着3种式样的27到60支箭。马鞍带上往往挂着一只不带剑鞘的剑。骑兵骑的小型马来自蒙古和满洲,平均肩高12.5到14手(一“手”长度为10.16厘米,译者注)。有时同一支部队的马匹颜色统一:1858年的报告显示有两支营队分别骑的是白马和花斑马。


B2:清帝国的火绳枪手


中国的火绳枪的枪托是像手枪那样的转角短握把,射击时需要抵着胸部、脸颊或是大腿外侧。除非距离很近,它的射击精度并不高(主要是练习不足造成的),而且这些枪使用的小型子弹——大多是圆柱形而非球形的子弹,一次使用6到10颗——几乎没有穿透力。火药要么装在涂漆的木制小瓶里,要么装在纸制火药筒或小的竹罐里,然后在使用时将火药倒入枪管中。这些枪不使用弹塞也不使用推弹筒,子弹是通过枪托敲击地面磕进膛底的。


B3: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在紧急事态下会频繁出动,尤其是察哈尔部,投入野战的骑兵可以超过8000人。理论上蒙古人可以召集25万骑兵,但实际上的数字不到这一数字的十分之一。蒙古骑兵的组织架构为名义上的150人(往往人数不足)组成一个“牛录”,每大约10个牛录为一个“固山”(这是八旗的编制)。和汉人一样,蒙古人也是剃掉前额的头发脑后留辫子。他们的外套主要是鞣制皮革和羊皮制成的,它们会穿在宽松的裤子和通常是蓝色的棉长袍的外面。武器的种类包括了长矛、弓、火绳枪和剑。

C1:清帝国军队的冬装


为了应付寒冷的天气,这名中国人从里到外穿了十几层衣服。最外层当然是质量最好的,材质为羊皮或毛皮。裤子外面套着一对絮棉的护腿,护腿通过绳圈箍紧裤腿。如此多层的着装甚至偶尔能挡住步枪子弹。


C2:小刀会的叛军


小刀会在1853年9月占领了上海直到1855年2月法国军队协助清军重新夺回上海。他们悬挂太平天国以及三合会的旗帜,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得到太平天国的军事援助——当时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还没有扩展到南京以东。小刀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戴红色头巾,它们将辫子剪掉,留下的长发在头顶盘成发髻。约翰·斯卡思(John Scarth)记录了西方影响在他们服装上留下的影子,其中包括了服装口袋、手套以及皮腰带;一些人甚至还穿着英国的鞋袜。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西方的武器,其中包括了米尼式(Minie)步枪和柯尔特左轮手枪。


C3:穿盔甲的八旗骑兵


一些八旗军和大多数的军官们仍然在穿戴盔甲,这与其说是一种防御手段,不如说是一种军事标志。这身铠甲由带装饰性刺绣的加衬棉布(军官用料为丝绸)制成并通过用铁或黄铜制成的铆钉进行固定。这些所谓的“钉甲”还会内嵌一系列的小金属甲片。同一支部队中,八旗骑兵的绗缝织物服装的颜色是统一的。头盔为钢制或皮制,往往涂色或施以装饰物,它们带有很长的盔缨束管用来安装红色的马尾盔缨或是一面小红旗。

D:常胜军


D1:卫队的军士长


尽管有几张当时的照片存在,但唯一对常胜军制服颜色的完整描述却来自1863年1月31日的《华北先驱报》,该报报告说该部队的卫队穿着“带红色饰面的蓝色制服,绿色肩带上展示着汉字来标明他们的身份”。整支军队都戴着绿色的头巾,这使他们赚得了中国绰号“绿头勇士”(意译),当然他们还有另一个绰号“假洋鬼子”,这暗指他们穿的西式制服。另外,常胜军中少数几名中国籍连长是从军士长中晋升来的。


D2:炮兵


炮兵的冬季服装是浅蓝色的并搭配猩红色的肩章带和饰面,裤子上则配有猩红色的宽条裤线镶边。虽然一些常胜军的士兵穿西式的靴子,但炮兵们无一例外地都穿的是中式的便鞋和长袜。


D3:步兵,夏季制服


步兵的冬季制服是深绿色并采用猩红色饰面,肩章带的颜色则各不相同以代表各个团,肩章带上还“戳印”各团的中英文数字番号。在夏天,步兵、炮兵和卫队都会换装“一套完整的带红色饰面的白色制服,这与在印度的英国军队所穿的所谓kahkee制服很相似”。1862年的描述中指出,全年都会随身背的卷起的毛毯采用了“各种各样的鲜艳颜色”。图中步兵的武器是撞针击发滑膛枪。只有第四团或步枪团配备了恩菲尔德式步枪或是德雷泽式撞针枪。

E1:列兵,金斯利的军队


依据Lamprey的一幅素描绘制了这名人物,画家描述他们穿蓝色哔叽布制服,戴黑色、红色或浅蓝色的头巾。林德利告诉我们在他们的肩章带上有“67”这个数字——这是他们的英国军官所属团的番号。大部分的部队装备的都是撞针击发的滑膛枪,只有少部分人装备的是恩菲尔德步枪。


E2:“中国人”戈登(Gordon,既查理·乔治·戈登,常胜军的英籍指挥官,译者注)


常胜军军官的着装多种多样。不过至少到1861年4月,已经有一套统一的制服存在了。一直完全由外国人组成的部队使用的是蓝上衣、蓝裤子加蓝帽子的组合,而这支部队的制服应该与之类似。不过,汉学家H.B.莫尔斯20世纪初曾经写到军官们穿的是绿色制服,袖口上有黑色袖带。照片显示他们的上衣类似于英国陆军的“巡逻夹克”或长外套。但现实中,美国籍军官好像一直不穿制服,他们穿的“看起来像海盗或是土匪的服装……,他们赤裸上身,拿着武器穿着靴子的样子如同戏剧化的匪徒形象”。沃德(即美国人华尔,常胜军的第一任指挥官,译者注)并不穿制服;相反得,通常情况下他要么穿一件深蓝色的英式长外套和短斗篷,要么穿一件宽松的蓝色哔叽布上衣。戈登穿的则是属于他自己的英国皇家工兵的军便服。


E3:清朝官吏


身前的刺绣老虎图案的补子以及帽子上的蓝色纽扣都表明这是一名四品武官。这种级别的军官很少出现在战场附近。

F1:清帝国的勇字营士兵


本图人物的复原依据了Lamprey的另一幅素描,该素描描绘了这种非正规军的典型外貌,其主要特征是巨大的头巾、护腿或绑腿以及赤脚。


F2:“洋枪队”的步兵


淮军洋枪队的这名步兵接受外国军官的训练并偶尔受他们的领导。和大多数太平天国的军队不同,清帝国的这些部队都在他们的西式火器上安装了刺刀,它们总是被固定在滑膛枪上,因为没有专用的刺刀鞘装刺刀。


F3:捻军骑兵


被称为“捻匪”的叛军们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这几个省份,他们从1853年开始与太平军有了断断续续的合作;捻军的一些领导人甚至被任命为太平天国的“王”。捻军实力强大到可以在19世纪50年代末投入大量骑兵进行野战(1860年以后达到大约2万人),骑兵们主要装备刀和竹制长矛,并且一些人装备了火枪。步兵的主要装备是长矛,同时捻军还拥有野战炮和重型火炮。最初一些捻军穿着制服(据报道,1854年时这些制服的颜色和式样都是模仿太平军的),但人数并不多。捻军们都留长发,包红色或黄色的头巾。捻军的头领们则穿着棕色或红色的上衣。

G:上海,1860年-1862年


G1:法国海员


1862年春天,大部分由海员和海军陆战队员组成法国军队参加了“30英里半径”战役。他们还在1857年至1860年参加了对清帝国的作战,特别是参加了夺取广州的战斗。


G2:步兵,江苏的法国-中国人部队


我们只知道这支部队戴蓝、白、红三色的条纹头巾(常胜军也是如此),另外我们通过已知仅有的衣服图片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上衣是白色的。他们其他服装的颜色则纯属臆测,尽管可能性很大。


G3:列兵,上海志愿军团


志愿兵们负责自备制服,夏天的制服是红衬衫配白裤子,冬天的制服是红色长摆外套配带有红色条纹的黑裤子以及插公鸡羽毛的黑色软毡帽。不过在19世纪70年代拍摄的照片显示冬季和夏季的制服元素通常是混搭一起的。

H:华北,1860年


H1:传令骑兵,费恩骑兵团


费恩骑兵团是服务这次战役(应指第二次鸦片战争,译者注)的两支锡克人骑兵团中的一支。另一支是普罗宾骑兵团,该团的制服包括了一件深蓝灰色上衣、红色宽腰带、石板灰色的头巾和白色的马裤。两个团都装备了手枪、卡宾枪、长矛和弯刀。


H2:中士,广东苦力团


“中国苦力团”或“广东苦力团”在1857年成立,他们中有大约2500人参与了华北战事。这些人每两个人之间扛着挂货物的杆子,会说一点英语的人会被任命为士官。1857年至1859年间,他们的军服略有不同,帽子上印有“Military Train”(军事训练)的字样,而所在部队的详细情况展示在矩形的白色布片上而不是身前和身后的白色补子上。


H3:列兵,第2(女王皇家)团


基于H.H.克里洛克的绘画描绘了这名人物。据说中国人给英国步兵起了个绰号叫“帽子”,这源于它们独特的带气管的白色头盔。在这次战役中(应指第二次鸦片战争,译者注),一些法国军队也戴了类似的头盔,有一张攻击大沽口要塞的图片显示,法国的火炮手们也戴了头盔。

【鱼鹰社】太平天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