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从整顿宫闱着手
吕不韦自从他的儿子“秦始皇吕政”十三岁继位做了秦王,他表面上以皇上的干爸之尊,兼为朝廷政府的相国、文信侯,权重一时,就如秦国的宗室大臣,也不敢当面非议。尤其新王的生母皇太后,本来就是吕不韦的侍妾,现在做了寡妇,年龄也不过三十多岁。母子两个,从前在赵国邯郸的时候,本来就和吕不韦是一家人一样,现在出入宫廷,当然毫无避讳。正如史书所载,太后时时与文信侯私通,那也可说是人情难免的事。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乡下普通老百姓家庭,也会招来邻居地方上人的轻视,何况在皇宫之中,左右前后、内内外外,所谓耳目众多,岂能长久瞒住。而且儿子秦始皇渐渐长大了,哪有可能不知道的。吕不韦愈想愈不对。但是这个太后,对于男女关系的欲望又很大,在感情上她又当断不断。所以吕不韦在“舍人”(随身侍从)中,找了一个叫嫪毐(读音劳爱)的人,假装太监送给太后。结果太后又生了两个私生子,又要求儿子秦始皇封嫪毐为长信侯。嫪毐本是市井无赖,小人得志,飞扬跋扈,令人侧目。因此,宫廷中有人看不下去,就向秦始皇告密。这个时候,他也是快二十岁的人了,马上下令逮捕嫪毐。嫪毐知道了就发兵叛变。秦始皇就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两人带兵围攻嫪毐,抓住他,夷三族。迁太后于萯(音倍)阳宫(陕西鄠县),扑杀了两个私生子。 但秦始皇在处理这件事上,始终对吕不韦并无举动。到了第二年,才发布命令,免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而秦始皇又说吕不韦侍奉先王的功劳太大了,所以不忍心杀他,罢免了他的职位,叫他离开首都咸阳,到四川去住。 同时,因为这件事的刺激,经过秦廷宗室的提议,旧账新算,决定要驱逐各国诸侯的宾客,不准在秦国从政。这个事件的发生,在历史上,便引出一个年轻的书生李斯,当时他也是在被驱逐之列的外来宾客。为了此事,他写了一篇对秦始皇的劝告书,就是后世所流传的名文——李斯《谏逐客书》。其实,这件秦廷政变的事件,不应该说完全归罪于少年时代的秦始皇。这是秦人狭隘的本土主义作祟,是对秦廷长期任用外来人才担任政要的反弹。趁着吕不韦和嫪毐事件发生,由秦廷宗室大臣发起,抓机会来打击从各国外来的势力。 像这样的事,是千古以来政治圈中派系斗争的常事,都由于人性的极度自我自私的弱点所形成。例如清代三百年间政治历史上,始终存在北人与南人之争,学阀权要的门派意见之争,朝廷与外藩的权力之争。当然,不只是中国如此,欧美各国的历史也是一样,归根究底,都是人性阴暗面所造成的结果。 以秦国来讲,自秦孝公开始,起用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乃至李斯,凡与秦国逐步富强壮大有关的历史名臣,几乎都是外宾。秦国朝廷和秦国社会,只是坐享其成。但在浓厚的地域观念上,又始终彼此不服气,因此而形成中央在权力上的派系风暴,这是每个主政者最头痛的事。不但政治圈中如此,就连现在的商业集团、公司、行号、工厂、店铺,只要有三人以上的地方,就会出现人事摩擦。好在少年的秦始皇还算明白,看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建议,就停止驱逐宾客,才使外来的人才不散。因为秦始皇从小跟着父母在赵国长大,而且见惯宾客成群的场合,知道利弊。换言之,当时所谓驱逐宾客,便同现在所谓的“裁员”,多少也有裁减冗员、减少预算的作用。但在国家的大政上,有时因此而受影响,可能会非同小可。因此,宋代的名臣苏辙对于这件事,大有感想,便写了一篇文章《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