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笔记十六:海登怀特的元历史与历史诗学(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第十六章.海登怀特的元历史与历史诗学
一.前言
新历史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所以在新历史主义范围内,不少理论家的理论其实是并不一致的。因此先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新历史主义的基本倾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历史的文本性
②单线历史的复杂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③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性
④历史和文学的意识形态化
如果将新历史主义放到文学批评当中,其主要采取的策略或者说批评方法,则有以下几点。
①特别强调批判者要发挥主体意识。因为历史和文本直接没有绝对的主客观以及因果关系,所以阐释者的主体意识非常重要。
②发挥“逸闻主义”,挖掘一些被主流历史所掩盖的一些细节历史。
③捕捉历史真实。
④特别强调历史解释的语境化与生活化
当然不同理论家有不同方法,但大致这个方向。
二.简要介绍
海登怀特,1971年《批评文化》《非理性与历史知识问题》《克罗齐和贝克:影响力证据笔记》。1972年《野性的形式:思想考古学》《历史中的阐释》《什么是历史体系》。1979年核心著作《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海登怀特提出了元历史的理念,影响重大。1978年代表作《话语转喻》。1999年《比喻的现实主义》2004年访问复旦大学。
三.元历史
1.思想背景:历史认识论的危机
当我们在研究历史时,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历史(即历史观念)。于是就产生了历史哲学的争论。一派秉持思辨的历史哲学,强调对历史过程的反思,寻找所谓历史的深层规律或结构(历史的超稳定结构),重要代表包括维克,黑格尔等,因此这一派不是特别在意历史的考证,只求宏观把握。另一派则是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更多强调历史的知识性质,历史是一种可以被认知的对象,这一派内部又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纷争。后来亨普尔的《论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又将这个纷争进一步扩大化了。所以不难想到,海登怀特多少带有回应这个问题的想法。
2.元历史的定义
方法原则:强调历史的阐释框架。这个阐释框架是为了说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规律的。所以元历史特别强调历史不是偶然事件的展开,而是某种连续性。
(1)历史事件与历史事实的区分
历史事件是在存在和发生意义上的现象,而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的描述。历史事件都是可经验的,而历史事实是主观的,是一种观念中的存在。历史事件是唯一的,而历史事实是多样的,不稳定的。历史事件是可证明的,通过文献记载或者遗迹,而历史事实大多存在于思想话语中。
历史事件依靠语言描述转换为历史事实。(例如工业革命,经历这个革命的人显然不知道自己正处于一种名为此的革命中,这是后人对这段历史事件的描述,带有历史的后察性于某种意识形态。工业革命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时间)
(2)重新界定真实与虚构
很重要的概念:想象。无论中西,古代文学研究与史学研究并不区分,而后代将这两种学科区分开来。这个区分的一大重要依据是想象,是文学的想象性与历史的实证性。但海登怀特认为,想象实际上以另一种方式揭示了事实。在此之上,海登怀特建立起了自己的元历史的理论体系。
3.元历史的理论体系:转喻理论
基本思想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待历史,历史具有诗性结构(显然受到维克影响)。
(1)作为语言结构的历史
只有把历史看作是一种语言结构,才有可能把握历史知识。(有些从结构主义外推出来的感觉)这个历史结构特别强调的,是历史的诗性真实或者说历史的诗性特征。当你把历史视作一种语言结构的时候,历史就与文本同地位了。那历史作为结构的核心是什么呢——海登怀特认为是转喻理论,也就是所谓的历史诗学的语言学意蕴。
转喻本身指的是一种修辞,比较接近于比喻。转喻相较比喻,更多体现出一种背离字面意思,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指称。(红色+转喻=玫瑰的颜色)海登怀特发现,一切话语都离不开转喻,包括历史话语,历史本身也有着转喻。
(2)历史表述的转喻问题
①历史的深层结构是转喻的(维克已经指出来过了)。
②因果逻辑(因果阐释)在历史叙述当中是失败的(因为它追求逻辑的同一性,而也就具有了高度的意识形态性,而且历史并不具有所谓的因果性,所谓因果性也仅仅是一种修辞)。
(3)历史话语的三种阐释策略与四种表达方式
①三种阐释策略:情节叙事;形式论证;意识形态论。(所谓的历史不只有一种,更多的是一种阐释。有多少种阐释就有多少种历史)
②四种表达方式:隐喻;转喻;提喻;反讽。
四.文化批评理论
1.启蒙运动文化理念的缺陷
海登怀特认为,启蒙运动带来了文化专制的倾向。启蒙运动最大的核心就是“理性”。新历史主义学者所要研究的是,这种“理性”真的是合理的吗。论述略,最终海登怀特指出,“理性”本身的根源就是非理性的,其不具有一种天然的正义性。对理性的追求的冲动本身是非理性的,理性的历史形成离不开非理性的孕育。同时理性主义者存在一个问题,当你预设一些文化是理性的时候,其余文化就是非理性的,也就是低级的,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文化等级的预设,这种预设是有相当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的。
2.历史的文本化
①文本是历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②历史书写的语言特性决定了历史的文本性。(参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③历史的文本意义不具有透明性,即文本意义与作者意图存在着鸿沟。(参考“作者之死”)
五.对新历史主义的辩护
1.双重冒犯
许多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外在对新历史主义的批判存在一种误读,即其观念是用文化和文学叙事来取代历史叙事。新历史主义者认为,产生这种误读的原因,就在于所谓的“双重冒犯”。因为它具有跨学科性,同时被文学领域和历史领域的人批判。
2.多重方法
新历史主义更多的是对主导地位的学科的分割范式的一种颠覆。
六.对新历史主义的批判
1.有明显的时间的空间化危险。历史被规划为文本时,它就失去了他所拥有的时间的线性,好像历史是可以随意重组的。
2.再度虚构问题。新历史主义者宣称自己要突破叙述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似乎要保持一个中立态度,但是新历史主义最多是对虚构的再虚构,依旧无法摆脱意识形态。
3.成果碎片化。新历史主义缺少文学方面的典范性的代表实践,理论大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