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了解《最高學以致用法》:关于知识输出

1. 为什么看这本书(关于自我的一些反思)
我觉得自己多少也算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但回顾人生,说真的,是挺失败的,像样的技能一个也拿不出手。我也不是不努力啊,那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不断反思,觉得自己未重视输出是个大问题。
其实吧,我是早就知道输出的重要性的,但一直没能坚持做好。因为相对于输出,纯输入真的太简单了。下班回家,累了,看本书嘛,不花啥力气,还觉得自己在学习,多努力啊,一番自我感动。但输出就有点困难了,你得想,得写,得花更大的注意力和精神力,有时候写不出来,还要经历一番自我否定,就很难坚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看着那么多年所谓的努力没有任何结果,就越发明白,没有输出的输入,不过是一种自我感动式的学习,浪费时间罢了。
就拿阅读为例,我算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了,但看了不少书,记住的没几本,跟人聊聊天时,就只能说“哦,这本书我看过”,然后顶多知道大概讲了啥,想深入沟通时,完全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阅读确实没啥意义。但如果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能写上一篇笔记,或能跟人叙述一遍内容,那阅读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阅读才真正能做到把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吧。
所以,最近开始想要开始重视输出,然后突然想起来之前在日亚Kindle书店看到的这本书《学びを結果に変えるアウトプット大全》,就去找来看了。
2.对本书的整体感觉
这本书是日本一个精神科医生写的,对作者不是很了解。内容上作者分了80多个小篇章,每个篇章也就一两页,很容易读,很快就通读完了。我看的是日文原版,后来发现好像也有中文翻译版,但日文原版也很简单,可能还适合给人练日语用。
先说这本书的缺点吧,作为一个特别爱看“鸡汤”类书籍的人,本书中提到的大部分观点我都看到过,所以有些许无趣。而且感觉作者有种大锅炖菜的感觉,什么都揉进来,能沾边的什么都写,连用什么牌子的圆珠笔写字都要写进去…… 哈哈,真的是,日本式细致。然后有几篇我感觉与“output”也没什么关系啊,有点硬凑感。
说到这本书的优点,之前提到的无趣,对于不太看“鸡汤”文的初读者,可能反而是个优点,因为非常浅显易懂,而且什么都放进了所以观点多,干货多。还有就是可操作性比较强,作者写的比较接地气,比如从写写日记开始养成输出习惯之类的,80多个点,总有几个能马上操作起来。
当然,这本书我看下来也是有不少触动和收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讲该怎么做的同时,还从脑科学方面阐述了为什么该这么做,增加了说服力。
比如,我一直知道在背英语单词时,比起看着单词背,肯定是边读出声来边背、或边写写边背更有利于记忆,但并没有深究其原因,要是以后跟小孩说的时候,小朋友若问为什么,我就啥也答不上来。然后作者在这些方面,把相关的脑科学研究都有理有据的放进来了。比如“运动性记忆”,指记忆和“运动”联动时更利于长期不忘,如”骑自行车“、”游泳“之类的运动,一旦会了就较难遗忘,理由是当肌肉和肌腱活动,动作要经过小脑传到海马迴,最后储存在大脑联合区。而其中小脑路线复杂,需要经过或使用到诸多神经细胞,因此更利于长期记忆。
这类的说明本书里非常多,就像作者也提到的,“教人”是一种非常好的输出方式,但是要能更好的向人说明,需要学会引用权威或使用案例,而关于权威的研究或案例,需要平常多积累。比如在看这本书时,不仅记下要这么输出,同时记下为什么,对未来向他人说明时也是很有帮助的。
3. 本书的一些观点整理
本书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观点,在这里总结提炼了一些我认为比较有益的。有些属于温故而知新,有些首次听到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灵感:
输入只可能增加脑内的知识或信息,对外部现实世界没有任何改变。要想对现实世界有所改变和产生影响,必须依靠输出。
输出和输入的黄金比例应该是3:7。大多数人之所以感觉学习了那么多也没有成长,就是因为输入过剩、输出不足。应该把与输入相比2倍以上的时间用在输出上。
主要的输出方法包括“说”和“写”。其中“说”,具体操作中可以是与人交流、沟通(包括非语言性沟通,如视觉、听觉等)、提问、讨论、说明、教授他人等等。而“写”,可以是手写、涂鸦、TODO list的计划安排、笔记、文章等等。
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或更好的人际关系,多使用“积极性语言”。
若想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及提高好感度,比起与对方交谈的内容,交流的次数更重要。也就是说,比起具体说什么,多次数的聊天更能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提问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输出方式,除了向别人提问,也包括对自己提问。例如:在学习之前,先向自己提问,这样学习过程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在自己提问的问题上。具体的:比如在参加讲座之前,先向自己提问,最想从这个讲座中学到什么?
书写可以刺激网状激活系统(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简称RAS,又称“大脑司令部“),手写能促进记忆,不要小看平时的“涂鸦”,其可以有效的提高记忆力。
大脑最多只能同时处理3件事,要及时给大脑“卸货”,在刚看完一部电影、一本书或学习完一个课程时,即记忆最深刻的时候,及时把内容写下来,减少大脑负担。
关于突然崩发的灵感,作者提到了“创造性的4B”,也就是在Bathroom(洗澡、厕所时)、Bus(乘车、移动过程中)、Bed(睡觉时和睡觉前后)、Bar(喝酒或比较放松的时刻)的时候,最容易崩发灵感。其共通性是,放松和放空。因此,偶尔让大脑放空的“发呆”,也是很有必要的,让脑袋处于待机状态,有助于防止大脑疲劳和退化。
关于现代电子生活中,是该用纸笔还是完全电子化,作者建议是可以在开始或思考的时候先用纸笔书写记录,然后在形成了一定的想法后用电子版进行整理。(这一点对我挺有启发,我个人一直很纠结是不是应该完全无纸化)
“总结”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好的大脑思考能力的锻炼,可在平常多利用如Twitter这种限制字数的社交媒体进行练习。
关于目标设定,作者的提议(1)制定的目标要稍难(不能特别难也不能特别简单);(2)给目标加期限;(3)设定可以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的目标,利于反馈改进;(4)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比起只看讲义学习,做题更重要,因为看讲义是input,做题才是output。
“教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集合输入、输出、反馈三位一体的最强的output方法。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简写NAcc)是大脑的奖赏中心,可以激起大脑的“工作意愿”。但它的运作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开始,而这个刺激至少需要5分钟。所以,想要激起做某件事的动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动起来直接开始做,总之先做5分钟。
根据新研究,脑细胞并不是只减不增的,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增加。有氧运动还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提高记忆力和学习积极性等,要多运动。
最后,关于从这本书上获得的启示是,人们往往花更多时间在输入上,而忽略了输出,但想要真正有所成长和改进,就需要不断输出,比如写日记也好、书籍的读后感、写文章、社交媒体的投稿、与人沟通讨论学习内容、教授他人等等,都可以,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意识的积累输出时间。在时间管理上,比起60分钟整的时间,不如以15分钟为单位,集中精神进行输出。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那就减少输入的时间,而增加输出时间!最后就是,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