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高呼欧洲“战略自主”表明,他对美国霸权忍无可忍

法国总统埃马克龙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后,向媒体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这些讲话只能被解读为对美国的严厉指责。主张欧洲“战略自主”的马克龙表示,法国需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避免只做“美国的追随者”、“陷入不是我们的危机”。他反对美元霸权、主张建设欧洲军团、构筑世界第三极…在经历了俄乌冲突给法国和欧洲带来的系统性重大危机之后,马克龙终于拾起戴高乐主义。
美国除了要求“盟友”绝对服从其遏制中国的议程外,别无其他要求,尤其是欧洲国家。华盛顿的绝对优先任务,是将全球战略环境重组为“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斗争,类似于之前的冷战,并有效地创建“小集团”,以孤立和对抗北京。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在外交和宣传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长期寻求在这一过程中破坏中国与欧洲的接触。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成功的。美国使用“分而治之”的战略,来阻止欧洲政策朝着一致或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它使捷克和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为敌。它利用新疆问题,通过在制裁问题上制造争议来阻碍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条约的批准。美国有冯德莱恩等坚定的亲美支持者,她希望推动跨大西洋议程。
然而,美国就错误地高估了自己,认为有能力系统地孤立和遏制一个像中国这样规模的大国,假设可以像对付苏联那样对付中国。在最初的冷战中,苏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孤立的经济体,没有按照市场动态运作,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很少。苏联也沉迷于输出其意识形态,这也大大削弱了其外交影响力。由于这些因素,苏联在军事上是强大的,但在外交和经济层面上,并不是美国的一个严重的经济竞争对手,因此很容易被孤立和击败。
但中国不是苏联。在过去40年里,中国在融入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外交实用主义和不干涉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凭借庞大的人口规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全面的工业大国和贸易大国,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从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纽带。与孤立的苏联不同,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外交角色,奉行“双赢”政策,在全球南部地区建立了持久的伙伴关系,并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深度融合。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美国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在外交上孤立中国的能力,高估了自己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能力,沉迷于夺回它所认为的单边霸权的神圣权利。因此,中国利用经济实力一再证明,有能力在外交舞台上与美国抗衡,而且中国认为,美国和他的盟友之间并非铁板一块。虽然美国将欧洲视为“领地”和“后院”,但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法国和德国不愿看不到美国霸权使它们处于明显劣势。
毕竟,美国摧毁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并随时寻求破坏欧洲公司的市场份额,以推进自己的利益,包括在能源、国防和许多其他领域,比如在法国背后捅刀子,创建“奥库斯”军事联盟。美国不分敌友全方位窃听过去多次曝光。刚刚曝光的五角大楼泄密文件显示,美国对盟友进行间谍活动变本加厉,并以意识形态为前提,期望盟友对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标绝对忠诚和服从。
美国在经济、科技、政治和军事影响方面对欧洲的影响力无疑是强大的。但它要求欧洲国家为了美国的目标牺牲其最大市场中国,是自私的和不合理的。
欧洲终于明白了:跟随美国只有动乱和战争!因此,马克龙进行了反击,但他真的有实现这些目标的政治意愿吗?其他国家会效仿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美国当然不会放弃。
一些西方观察人士担心,欧洲领导人现在可能开始代表欧洲的利益,而不是继续作为拜登软弱的附庸。有评论称,马克龙不应该在没有征求欧盟意见的情况下,发表这些言论,因为它损害了西方的团结和乌克兰的稳定。法国的独立政策必须接受欧盟的审查。
但这是一个严厉的警告,表明一些欧洲人在谈到美国霸权时已经忍无可忍,匈牙利将是欧洲第一个支持马克龙的国家。不可否定的是,马克龙高举反美大旗,海湾国家和广大亚美拉国家的底气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