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二十八期

2022-09-06 15:26 作者:深美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图片
图片


上期回顾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二十七期


{《公民凯恩》}


图片
图片

奥逊·威尔斯


代表作有《公民凯恩》

《第三人》、《历劫佳人》


奥逊·威尔斯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1915年5月6日—1985年10月10日),生于威斯康辛,逝世于洛杉矶,美国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


代表作有《公民凯恩》、《第三人》、《历劫佳人》等。


人物评价

奥逊·威尔斯后来完全靠自己演戏挣的钱来拍片,但是他随心所欲,情绪好就拍,情绪坏就歇。一部影片往往一拖再拖,害得其他演员只好撤走,所以他影片中的女主角经常在影片中途神秘消失,令观众感到既费解又恐怖。


而他在惹恼那些青睐他的电影公司投资人时也是天赋异禀,有人说,威尔斯一旦对这个电影失去兴趣,他就会索性一走了之,留下投资人在那干瞪眼。


图片
图片



《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是由奥森·威尔斯于1940年拍摄的一部纪传体影片。该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孤独地在豪宅中死去为序幕,围绕他临死前说出的“玫瑰花蕾”一词,讲述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经历。、


剧情简介

194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柴那杜的一座荒芜的庄园淹没在黑沉沉的夜色中,只有一间屋子的窗户还亮着灯光,这是报业大王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奥逊·威尔斯饰)的卧室。


凯恩安详地躺在床上,手中握着的玻璃球晶体闪现出奇妙的景色:一片片雪花飘落在一所农舍上。寂静中响起了凯恩衰老而低微的声音:“玫瑰花蕾!”随即他的手慢慢松开,玻璃球落下去,那玻璃球内神奇的雪景随即幻灭。


凯恩死了,死得那么凄凉,身边除了护士和佣人,没有一个亲人。


凯恩的死,忙坏了新闻界人士,报刊的头版头条报道了他的死讯,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冠以“爱国者”、“民主主义者”称号的,也有骂其“战争贩子”、“叛徒”的。人们搞不清凯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凯恩临死时最后说的“玫瑰花蕾”却引起了记者们的兴趣。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呢,大家猜测纷纷。


记者们决定去访问与凯恩接近的人、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一位有经验的编辑汤普逊以记者身份承担了这一艰巨的调查访问任务。


影片分析

叙事结构:平行叙事结构是该片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首先是影片开头,出现了关于凯恩的大量新闻短片,这些新闻短片与整部影片内容在形式上结构相似。接着是一个关于庄园的镜头,这些镜头与影片开场相吻合,镜头缓缓向上,移摇进入庄园,展现其壮观。影片开头凯恩的死亡,而新闻短片紧接着也出现凯恩的葬礼镜头,这是平行对应。


景深镜头:记者查阅资料的镜头通过叠化变成凯恩的童年时代:凯恩在雪地上无忧无虑地玩小雪橇。镜头拉开,小凯恩成为后景,前景依次为窗前站立的母亲、窗户、母亲走向前景与银行家在桌旁谈论小凯恩的命运。镜头缓缓拉开开,从凯恩到他的母亲、银行家,画面逐渐从单一层次到前中后景,影调从单一的黑白过渡到黑白灰,这一纵深镜头把小凯恩的快乐童年定格起来。


把前景中三个大人的活动同时陈列出来,小凯恩的命运已被他的父母与银行家商定下来,他自己却浑然不知。他即将从单纯的童年时代向复杂的成人世界转变。雪橇被大雪掩埋,象征着他童年的消失,这个镜头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影片评价

《公民凯恩》的挑战性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的电影审美观念的大胆突破,它不属于类类型电影中的任一类型。


威尔斯以开拓“新大陆”式的气魄,创造出—种独具新意的多视角的现代叙亊结构。从凯恩之死揭开序幕,由年轻记者汤姆逊为索解“玫瑰花蕾”之谜而进行的采访,引出五个人物不同的回述。这些回述,错综地呈现出凯恩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以及凯恩性格的不同侧面:而这五个回述,又分别带有叙述者独特的感情烙印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主观评价。


这样,以情节的因果链作为主轴的传统叙事模式便被打碎,时间序列也被打散,故事被分割成若干若断若续的片断,同一事件有时又从不同人的视角给予重述和剖析。


而这就给观众的思考留下了比较自由而宽广的空间,这恰恰也正是《公民凯恩》在艺术的总体把握上最富现代意味的特征。


《公民凯恩》的挑战性,还体现在它对电影语言及其视觉技巧的锐意革新上。影片中系统地运用了“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音响蒙太奇、带天花板的背景处理等,这些视觉技巧的大胆尝试,正是为了把环绕于凯恩的这个捉摸不定的、陷人于异化的世界艺术呈现出来。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二十八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