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析《消失的她》:光影、故事与结构多重奏下的神秘犯罪与黑色气质

2023-06-30 18:05 作者:咔哇嘣尕  | 我要投稿

我的一个朋友,他妻子在国外旅行的时候,突然失踪了,结果现在跑来一个陌生女人,非说自己才是他的妻子......

这个案子的关键就是她,消失的她。


开端...

前几天恰好赶上了晚饭档本片在IMAX厅最后一次放映,为什么,因为便宜而且唯一的IMAX厅马上就要让给《夺宝奇兵5》了哈哈哈,画幅非常大音响也很好就是表面皮质的椅子不是很透气,不过空调也算开得足,还有希望这种按摩椅不要毫无预兆地动起来有点惊悚。好了说正经的,本来只是说看完了慢慢回味就好,但几天下来还是觉得不写个影评有点可惜,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如此均衡的悬疑类型了,所以还是决定简单地说一说吧。

首先尽量少带剧透地讲一下故事,严肃来说这是一个偏心理向的黑色犯罪片,简单点的话就是赌徒渣男谋财害命最后被反噬的这么个事儿。从内容上说还是比较接近经典模型,我自己会很主观地将这种作品与上世纪中叶的黑色电影来作类比,其中很多桥段都是类似的,比如《煤气灯下》与《爱德华大夫》中那种近于精神控制的花招,亦或是《双重赔偿》中利用漏洞与信息差而行损人利己之事,还有《劳拉秘史》中某人消失又突然出现的情节,只不过本片大部分时间中把男女双方都做了对调,这些我都放到后面细讲,总之就是经典又不俗套并且非常美轮美奂,相似的故事有人讲得好有人讲得差,本片显然属于前者。结构上的话很像一种玩家式的解谜,整部片就像一场戏,然后存在的只有玩家与被控角色,又让我想到了一些冷门惊悚片,譬如《恐怖歌剧》、《恐怖博士菲比斯》和《血染莎剧场》,将现实的因果以戏剧的形式再现,只不过这些是一个人演一群人,而本片是一群人演一个人,或者干脆说男主何非就是一个反向的楚门,自以为天衣无缝但却被处处掣肘,这种被陷入泥潭的无力感和最终人物精神世界的崩溃就是黑色犯罪片的关键了。

《双重赔偿》

接下来我还是想从颜色运用、经典复刻、悬念视角与优缺点这几个方面入手,然后分析一下整部电影如何通过限制视点与利用信息差把悬念和重重反转设计得如此之好吧,很难想象这居然是导演的第二部长片,观影过程中确实有钓到我的好奇心,我自认观影量不算小但很多情节走向还是惊讶到我了,我愿意称本片为一部无限接近于全面的作品,只是稍稍有些小瑕疵,不太影响观感,北影节的口碑果然还是可以信任的。





颜料与色光

这个小标题其实有点唬人,大家理解为常见的颜色就好,这里我想讨论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影感是什么,为什么随手拍出来的视频就显得很粗糙,但在银幕上的活动影像又如此具有艺术性呢。其实最基础的逻辑差别就是,随手拍的视频大多数是自然化的,纯属记录一下生活,比较优秀的也不过是一些在短视频平台上由于恰好击中了一部分人的共情点而浏览量较高的作品,而电影是需要表意系统的,因此每句对白、每次调度、每一丝光影和声音都是指向一种观念,或是一个较明确目的,这就形成了大标题上提到的,如果说随手拍的视频是小调,而影视作品则具有特殊的复调性,整个电影文本就会形成宏大的多重交响乐,更有层次感而且更加饱满,这就是我们所说电影感的来源,颜色只不过是其冰山一角。

那在本片中,主要的颜色就包括四种,分别是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并且它们分别发散为不同纯度的更多颜色,又暗示了某种情绪,按照我下面整理的逻辑,就可以很轻易地看穿那些一刷时会让人困惑或者容易错过的细节。

红绿对位

红色:显而易见且迫在眉睫的危险,但通常情况下只是一种误导,其下隐藏着难以发现并更加巨大的危机。比较明显的部分就是酒吧与酒店中的光源,假李木子的衣着还有外景中一些红色的幕布和最亮眼的灯塔顶端,这一点也指向的电影谜题的终点。

绿色:安全但实际上是略带诡谲的安心感,自我蒙蔽与说服,预示着超自然现象或者是人物精神方面的错乱。这里基本上对应了何非的衣着乃至于他最终被揭开的本性,其他部分主要出现在树林,蒙蔽真相并将人物困于其中,暗示了最终一切都是戏剧般的安排,例如郑成等人身份的反转,何非也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虚假的安然与真正的危险。

黄色:谎言、狡诈与欺骗。我认为这是全篇中最为经典的颜色运用,包括天空中的星星、梵高的星空、黄色的稻田以及和煦的阳光,乍一看都是比较温暖且正向的元素,但在影片结尾我们就会得知全部都是谎言。何非爱好梵高只不过是为了接近李木子,泳池里的初见也未必出于真心,稻田与阳光之下掩藏了他肮脏的计划,甚至最后沈曼在套何非话的时候,也是推开病房的门然后一缕金色的光照进房间,同时警戒牌的红黄灯光有略过她的脸庞,她也在用律师的身份一直诱导何非走入罗网,就像开片的蜘蛛与网一样,是一场千层博弈,而且其中五毒捕猎的镜头也没少给,暗示都给到脸上了,所以但凡出现黄色色光那么就不要相信这段情节。

蓝色:全片的主题色,忧郁且冷酷,就像海底的星空一般,看似美不胜收实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带来的感觉更多是给观众的,一种窒息与失落感,我们看电影就好像被沉在笼中的李木子一样,看不到真相也不知道原因只能在黑暗中缓缓摸索真相。

“魔鬼双瞳”(红)

最后给大家来一个生动的例子,何非在见到假李木子之前在酒店房间里一个人喝闷酒,这个时候他左脸的光源是红色而右边是绿色,但背景光源左侧是绿色右侧是红色(我可能会记混具体方向但是这个对位一定存在),这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预示着他两面三刀的人物真相。再有大部分时间何非的面孔都是微黄色的暖光,已经是在暗示谎言了,而暴露他目的的几场酒吧戏份,正好借着异域狂欢节的氛围将相当刺眼的红光打在脸上,他的左眼与左边嘴角也在一直抽搐,背景中的墙灯甚至像一双双殷红的眼睛注视着一切,让人多少有些毛骨悚然了。

那其实注意到这几处即便不看后面的情节也能大差不差地猜到何非才是幕后黑手了,再者假李木子在身份暴露之前一直身着红色连衣裙并以蛇蝎女郎的形象示人,后面需要反转的地方着装也随之改变,也可以理解为乍看之下的危险,但实则是逼迫何非露出破绽的手法,再多的例子就不说了,如果大家有多刷的意向,一定会在其中发现更多的线索吧,这些部分算是给电影本身视听语言的艺术造诣兜住底了,就像汉堡一样层层堆叠造就最终一口味蕾的奇妙。


黑色再现

我上面有提到本片其实很像经典好莱坞时期的黑色电影,那么既然这么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也是找到了很多可以直接参考的地方,黑色电影和制片是否黑白无关,而是在于影像和风格是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像《新蝙蝠侠》身披超级英雄类型外衣但也不影响它是一种新黑色电影,下面就稍微展开地说一下这种风格的特征。

首先就是出现至少三次的类希区柯克变焦,这种镜头语言其实很常见了,就是摄像机向后移动然后缩小画幅,或者摄像机向前移动并放大画幅,在其中保持人物的方位不变且一般都是特写的景别,造成一种背景向角色涌来或者往更远景别退去的效果,给观众的感受就是直接的眩晕吧,我们可以很快与人物感同身受,在后面也会知道何非不仅嗜赌酗酒而且对药物还有一些依赖性,加上原生家庭的创伤使其精神长期处在不稳定的状况下,这里的镜头选择就很合理了,使用的逻辑与《迷魂记》中的恐高是类似的,旨在加强第一人称的沉浸感。

然后提到了希区柯克就要说他最擅长的代理犯罪与罪恶转移了,简单地说就是其中行使不正当行动的角色总是会找到一个理由为自己开脱继而转移自己内在良知的谴责,之后若无其事地安然面对一切,比如《惊魂记》中诺曼会认为是自己早已逝去的母亲在控制自己因此可以大方接受自己的无辜,《后窗》中杰弗里以调查真相为由用望远镜偷偷看去往对面楼房间的丽莎,何非也是在说服自己,因为妻子不帮助自己还款因此得出她不爱我的伪命题,接着就心安理得地去罗织计划,最后冷血地实施了犯罪,类似于记忆覆写的自我欺瞒。

还有一点和上面比较对位的就是被误解甚至栽赃嫁祸然后必须自证清白的叙事驱动,例如比较知名的《西北偏北》,主角全程处于被陷害的窘境中,在本片里一开始相信大家也会认为何非可能真的是被陷害了,只不过在自证清白和寻找妻子的过程中他的计划被沈曼揭开了,随之显现的就是人性的黑暗面,推翻了之前的一切认知,这也是诸多转折中最精彩的一重吧。其实希区柯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拍黑色电影,但很少有人会把他的作品与主流黑色电影并置讨论,主要原因还是更多顾及到他作者导演的身份加上后期彩色制片的精良水准,而黑色电影恰好是比较粗砺且低成本作品的代表,乍一看显得格格不入,但从风格上说这两者完全是重叠了的,因此将其视作一种黑色电影完全没有问题的。

希区柯克变焦(黄与绿)

第二个方面就是从人物到整个电影的结构与早期的黑色侦探类型十分相似,只不过如之前所说的,大部分内容做了一个调转。常规的黑色电影一般是蛇蝎女郎与冷硬侦探的交锋,但是本片中蛇蝎女变成了腹黑男何非,然后硬汉侦探变成了挂着律师名头的沈曼,而真正的李木子更像是《日落大道》中的作家,一个永远沉默的受害者。这里我就想说本片早期的宣发海报其实有一些误导性,当时郑成与何非分担了几乎相等的海报画幅,但看完就知道郑成只是一个功能性角色甚至算不上类型人物,而假李木子在预告中的戏份占比与正片中的实际出场时间也是给了偏差暗示的,或者可以说从预告和海报开始,就预示着本片是一场阴谋与欺骗的故事。

其次就是黑色电影常常会借助异域风情的空间去适配节奏,比如早期的作品总是会出现男女主角从美国去往墨西哥度蜜月继而发生意外的桥段,像《漩涡之外》就是这么做的,前不久的作品包括两部《误杀》也都是这个逻辑,将犯罪计划融入旅途之中,现实旅行的结束对应生命的终焉。本片中也加入了很多关于东南亚风土人情的元素,狂欢对狂欢,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计划,东南亚也有一些神秘的民俗文化,比如较为惊悚的畸形秀这样,同时还可以舒缓一下由大量室内镜头造成的神经紧绷感,就好像恐怖与科幻题材中总会混入一个小孩或者小猫小狗之类的,也照顾一下大银幕的观感与商业元素,总之就是其整体结构非常经典吧。

还有就是道德堕落,黑色电影中的人物都是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之人,其实就是由于人类社会不断高速发展,从工业时代到当代,而忽视了人本身精神状态的异化,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的最终产物。比较经典的就是骗婚、骗保或者虚假的遗产继承,亲近的人们为了较大规模的利益单位甚至是一些蝇头小利可以突然翻脸这样,前面提到的《双重赔偿》就是一个典型,本片里说何非无疑就是这样的角色,但其实沈曼也在做这样的事,采用了不那么正当的手段诱导何非路出马脚,只不过她的道德价值相对于何非是更能被理解的一方,不恰当的只是行为,所以最后的字幕中她也被拘留了,但并不会影响剧情中她对于价值负荷的既定选择。

沈曼(诡谲之绿)

第三点就是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物的行为总是会受到幼年经历与原生家庭的影响,例如《艳贼》中的母女以及《枪疯》中女主角对枪械的痴迷,这些信息都会作为驱动因素去支撑人物的行为,达到一种混乱中的可信,在老派黑色电影中也十分常见,和之后要提到的伏笔与揭示也十分相似,下面就拆解一下看看本片中的几个人物。

何非从小家境一般,双亲一个打牌一个酗酒,这就造成了他日后的行为模式,喜好赌博而且心事不顺就会借酒浇愁,同时在上海艰辛的生活与频繁更换工作的模式让他对稳定的资金来源非常向往,在受到外界诱惑之后很容易行差踏错,偶遇李木子只是一个契机,知晓她身份之后何非的计划就已经开始了,通过婚姻绑定财产再通过意外将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李木子的父母都是企业家,从小生活自然比较优渥,相对于何非来说没有那么多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经验,在爱情与婚姻中相对来说就比较单纯,加上双亲离世的事件会让人物更渴望爱而缺少理性,最后在海底甚至还想挽回一下何非。沈曼小时候在学校遭到霸凌,在李木子的帮助下才有了勇气面对生活,所以才不远万里设下大局乔装律师想找到事件的真相,至于她和李木子直接有没有别的情愫,如果你心中有这种疑问那就是有,作者不会无缘无故抛转而不引玉,很多线索都是从人物生平驱动的,这样看也可以理解很多难以捉摸的动机和情绪转折。

精神分析(冷硬打光)

最后要说的就是一些比较主观的成分,观众在观影期间并不会想这么多理性的方面,就像片中援引的曼德拉效应一样,通过片段的记忆错位和即时感受何非短暂地形成了一次瞒天过海,那对于黑色电影其实也会有一些主观的判断方法,一看便知。

黑色电影和普通悬疑类型较为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风格悬疑而后者是真正的事件悬疑,黑色电影很多桥段其实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作者给到的其实是人物如何反应这一层悬疑而不是接下来事件会如何发生,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已经猜到了,还有就是漫布的那种诡谲气氛,我会很主观地将这种感觉称作微醺感,或者说是一种被构陷(Trapped)的感觉,将风格渗透叙事,无论是场内的角色还是场外的观众都陷入泥潭之中,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但最后总是意外频出,何非相信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但没想到沈曼居然设下如此大局只是为还给李木子一个公道,李木子最后都相信何非爱着自己可惜没有敌过他无休无止的欲望,沈曼一直说服自己李木子还活着但她早已沉没于海底星空,电影世界中的人们似乎永远不能如愿以偿。总体来说,从最浅的视觉来看影片还是蛮鲜艳的谈不上黑色,但真正黑色的是人性的黑暗面与和善外表之下那股蠢蠢欲动的恶意,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就是黑色电影最核心的标签,另外像酗酒、赌博这种也是常见的话题,比如《失去的周末》这类社会问题黑色片。

《血红街道》

突然想起以前在其他平台看到的一些简介和评论,是关于《血红街道》这部表现主义黑色电影的,真正可怖的不是精心策划的犯罪,而是一个生活本分的常人偶然被卷入一些不可控的混乱之中,接着毫无预兆地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那个人或许从来没有心存歹念但也就是一念之差的事,也许是心血来潮也可能是长期掩埋在心底的症结,就好像麦克白一样,任何一件很小的事都有机会去摧毁人的信念,你所认识的也仅仅是不甚完整的自己。恰如雷蒙德·钱德勒所说,街道上尽是些比夜晚还黑的东西,所以在夜幕之下不要左顾右盼,关好心中的恶意,慎独自律,坚定脚步抓紧行囊回家就好了,很适合用来诠释《消失的她》其中的人物挣扎。


神秘悬念与反转

接着就来到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我在大标题里将这部分归纳为结构上的匠心独具,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故事其实在上一个模块已经拆解得十分明白了,它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黑色心理犯罪片,其中很多欺瞒、背叛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情节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叙事的层面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但关键就在于本片讲故事的方式不是和盘托出,作者将完整的现实打碎然后一口一口喂给观众,让受众用盲人摸象的方式体验观影。碎片带来限制、限制带来悬念,而悬念就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其实所有类型的故事都会有其古典原型,譬如奥德修斯远行最后归乡的奥德赛史诗可以在当下诸多冒险类型中找到其原始模型,《霍比特人》就是经典之一,一部电影的故事是否精彩不在于模型本身,因为其实都大同小异,而在于填充怎样的现实素材又以怎样的顺序展示这些素材,最后勾连为一个有机又密实的整体。

不可信的叙述者

首先最值得说道的就是本片启用了不可信叙述者与神秘悬念的视角。在观影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感知到,我们了解到的一切信息都是第一人称的,也就是说何非是传统观念中的男主角,观众视点的中心就是何非,他的言行与心理活动让我们慢慢摸索整个故事,让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他的目的是找到妻子并回国。但大概行进到第二幕后端的时候,何非就开始慢慢成为了一个不可信的叙述者,观众对于真李木子的所有过往都来自于他的回忆描述,接着沈曼代理的律师开始在外部给到压力,观众马上意识到何非的故事并非完全真实,本能就会产生对于真相的渴望。那到了最后一幕的高潮部分,我们了解到一切都是沈曼设下的局,而何非所说的一切全部是他计划的一部分,其真实目的在于制造意外事故然后顺理成章继承妻子的财产,而报警则是为了让官方找到李木子的遗体将其定性为意外或者干脆不知所踪判定为失踪人口最终达到上一个目的,此时我们才知道其实从头到尾自己对于何非都一无所知,一切都是误导罢了。

如此处理的作用就在于采取最大限制信息的手法将电影往最小主义的极端推进,制造信息差,并且将主客观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勾住观众们的好奇,最后揭开真相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也就是我将其称为神秘的原因,在大多数影片中观众要么是旁观者要么是全知全能的客观视角,但在本片中我们知道的实在太少了,沈曼、郑成、各种路人店主和游客甚至连第一人称的男主角都在骗观众,唯一可信的李木子却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殁于海底。这种感觉就是,当你一无所知且十分困顿时,突然有了珍贵的信息指引,但又被告知一切都是谎言,长此以往不断地推翻期待并落空一切假设,在现实世界中这令人恼火,但在影视作品中观众应时乐于被作者如此“戏耍”的吧,屡试不爽的手段,快速让人情绪波动起来。

暗黄与谎言

第二部分就承接上文,在吸引住观众之后,如何进一步引导看客主动参与银幕中的故事,也就是说要让人们把自己想象为侦探主动求索真相,那本片中的方案就是好奇加关心。好奇就和上面说到的一样,通过神秘悬念来制造信息差,而究竟能营造多少好奇就取决于这个信息差的鸿沟到底能裂开多大,我换过一个例子,大概在第一幕五分钟左右的诱导事件,假的李木子出现了,这就是本片抛出最大好奇的最佳时刻,因为电影刚刚开始,观众对于人物和情节都知之甚少,此时突然出现一个似假非假的妻子,一下就把观众的求知欲拉满了,大部分电影为了保住其最低下限,很少在开片如此短的事件内丢出悬疑,因为这会让作品的求索脊椎显现过早,早到没有时间交待主角的背景。那本片为何敢于如此处理,因为后面还有足够的素材可以抖出,换句话说,作者有足够的自信一方面观众不可能完全看透后面要发生的事,另一方面他也知晓如何能够以出色的结构将平淡的事件变得更加富有戏剧性,两个小时的容量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是一种类似把薄书读厚重的办法,故事的艺术在于排列组合。

接着就是关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移情加共情,让观众与人物感同身受,接着我们就会相信他的所作所为并且最大程度地理解他,有了这个前提,之后的反转与揭露才更有价值,就好比说被敌人击败没什么后悔的,但被朋友背刺才是最为气愤的,每个人都讨厌被欺骗感情。那何非是如何博得观众的情感呢,首先从选角上来说,有了《人生大事》的印象加上前期的宣发和演员本身的气质,很难让人们觉得他是一位阴谋家,甚至在观影之前可能就有观众将何非预设为无辜受害者,而假扮妻子的人则是彻彻底底的反派。接着进入正片,各种何非苦苦寻妻的言行加上卖力的表演,然后又是希区柯克电影中常见的被所有人误会的环节,不免让人对这个人产生同情心。最后就是通过何非自己口述与李木子相识的故事,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被他或有或无意识地删减了,就和曼德拉效应一样利用了不可信叙述者的身份,删去了嗜酒好赌的成分,保留了在大城市打工并且兼为游泳教练的阳光男形象,直接好感度倍增,这样就让最后人物黑暗本性的揭示变得更加沉重了,谁也没想到他居然是这样的人。

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沈曼只不过相比何非稍微有些滞后,可能两个小时中有一小时五十分我们都难以理解她的动机,但最后几分钟的闪回立马就建立了关心的桥梁,她的动机就是为从小相识并且曾对她有过极大鼓舞的闺蜜讨回公道,这是一个很合理且非常现实的理由,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为重要的人挺身而出的时机。因此真实可信也成为了关心的重要标准,只有那种大部分人一看会产生“我是某人我也会”想法的事件,才能成为合理的动机。

悬念与信息差(绿底红表)

最后就是本片中的诸多反转,其实所有反转都要遵循一个基本模式,那就是伏笔加揭示,先给到观众期待然后推翻期待,而且有一些必要的原则。第一条就是有伏笔必有揭示,反过来说有揭示也就一定有伏笔,否则这个反转就会因为缺少必要的支撑而不成立,这里我举一个本片中的反例,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漏看了因为我仅仅是一刷,如果真有错漏也请谅解一下。在最后的闪回中我们得知,李木子会谅解何非不仅仅是因为承诺与行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怀孕了,然而何非没能了解到这个信息直至李木子溺于海底,而餐桌前李木子要讲的事和手里攥着的纸不是离婚协议而是B超底片,最后在牢房中知晓一切的何非也只有疯癫似得笑了起来。这本来是一个很惊艳的反转,但奈何揭示十分炸裂但伏笔埋得太浅,前面的情节几乎没有哪一段暗示了李木子怀孕的事,本身真实妻子的出场时间就少,甚至没有给那种李木子抚摸小腹的镜头,仅仅是通过眼神中的戏份来铺垫,未免稍微平淡了一些,我最后看到反转时确实很意外,但不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是真正的意外,略显突兀了些。

古希腊罗马的戏剧中,有时会出现局面无法控制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位万能的神拯救一切将故事带到终点,然后草草结束,也被戏称为机械降神,这种情况就意味着伏笔与揭示不对等,作者没有办法找到合理的方式链接前后两个桥段,最后就会有虎头蛇尾或者托大之感,是一定要避免的,否则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会大大受损。

第二条原则就是这两者有固定的作用顺序,只有观众得到揭示后再回想起伏笔才算是生效,如果首次看见伏笔就预感到揭示那么这个组合就由于太过浅显而失效了,反过来说如果拿到了揭示却想不起曾经看过的伏笔则是埋得太深难以捉摸。三个很成功的案例,首先郑成最后身份的反转看起来很突然但其实早有暗示,那就是手枪,全片拥有并且使用过手枪的从始至终都只有他一人,无论是控制情绪失控的何非、还是透过车底盘看到的脚步到几乎毫无表情的冷漠呈现都指向他最后必然会有新的揭示。第二处就是当时化名为陈麦的沈曼,她当时以律师的身份特别关注了李木子的闺蜜,还特意问了何非有没有见过沈曼本人,得到未曾见面的回答后才停止追问,最后我们就会知道,她的这一问是在确认何非是否见过自己,同时这也是一切计划的先决条件。最后就是李木子的真相,何非爱潜水且每个镜头都戴了手表、多次出现的灯塔、梵高的《星空》与海底的鱼群星空,深海的铁笼与牢狱的栅栏,一切初看起来很零散毫无逻辑,但行至结局一切都非常合理。其他的部分还有最早提到的颜色,何非面部打光与背景打光恰好相反预示着他的表里不一等等,一个故事特别是悬疑故事,每个部分都需要反转,价值与信息的转折让电影有了意义,而不是纯粹的流水账。

郑成的身份(黄与红)

到这儿想衔接一些黑色电影部分提到的观点,悬疑究竟在悬些什么疑?我有看到很多平台上的差评都源于情节的不合理性和俗套,但其实悬疑并不是悬接下来发生的事件,而是你明明知道会发生不好的事但就是要看着人物往里踩,这种如何应对的焦急与焦虑才是悬疑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就是有答案的过来人看着首次试错的新人如何入套,你并不是为自己担心而是替角色着急,所以说猜到要发生什么不仅不是说悬疑水平不足,而是达到更佳悬疑效果的必经之路,因为只有你知道但角色不知道(信息差)才有意义。就比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以及《电话谋杀案》,观众早就知悉一切真相只不过在等待何时怎样被揭开,遗体就在桌下而谋划一切的凶手正是妻子的丈夫,其中的拉扯环节就是体现大师手笔的地方了,所以为了达到这种极致的拉扯的效果,本片中采用了多次闪回,目的就在于快速回收伏笔或者为揭示做好铺垫,同时也打散了影片使其不那么大情节化,反而有些艺术电影的感觉。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关于人性,这是很难把握的东西,人性总是保持着混乱与秩序并存,我们得知的只有结果而非真相,何非到底对李木子有没有感情,他或她最后是不是后悔,最后在狱中歇斯底里的狂笑是悔过、畅然还是一坏到底都无从知晓了,每个人最终都会得到自己应得的结局,而其他的事仅仅淡漠在城市的黑夜中罢了。





双刃剑?

最后的总结部分我对电影的观点就和标题一样,其中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优点成为了不足的地方,这个暂且往后稍稍,这里先常规地讨论一下本片的主题(虽然可能很多影片并不会有所谓主题的说法)。分析了一大通我的感觉是,本片主题可以概括为一个“笼”字,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谈片中每一个人都受困于自己的笼并渴望脱出,何非因为幼年的经历渴望富足、李木子由于双亲的去世渴望爱与关照、沈曼出于李木子学生时期的帮助渴望守护对方,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最终也都接受了自己的结局,但好像谁都没有走出笼子,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兜兜转转很久到头来还是归于平淡,就好像围城困境一样,得到的有恃无恐失去的永远渴望拿回来,但实际上两个极端都没法抵达,除去海底的铁笼,任何牢笼都是价值观造成的,只有珍惜当下才能领略生活的真谛吧,不然都是竹篮打水。同时笼这个意象也是反复出现,蛛网、木质栅栏、海底铁笼、监狱铁窗等等,可以作为一种母题来看,反复强调视觉中心。


回到本片的优点,除去上面长篇大论的那些,最明显的就是电影文本的全能性,难以想象在故事的层面这部影片融合了太多类型了,例如飞车、枪战、幽默、爱情、悬疑、犯罪、刑侦、动作还有一些民俗成分,然后在表意系统里,颜色、光影、暗示图谱、闪回与转折,几乎是从头到尾没有浪费任意一帧的画面,每一次暂停都有可分析的地方,就和我在开头说的一样,我不太好说本片是不是无懈可击,但作为一个类型片来说它确实做到了很均衡。

但同样以上优势也带来了一些不足,首先就是观影的节奏并不那么舒服,最明显的就是在第二幕,东南亚的那种民俗狂欢带来的诡谲感与何非初见李木子的闪回交错起来,对于整体情节走向来说有一种被撕扯的不适,快慢转换对于看的人来说有些突兀,特别是那几段类似于MV的剪辑片段略微出戏,这就是类型元素太多的弊端。其次就是表演上,大部分时候假李木子的蛇蝎与何非的精神不稳定表现的都很好,甚至眼角与嘴角抽搐都很真实,但是两个小时下来就会觉得表演有些用力过猛,这种题材的表演风格我还是更偏爱《白日焰火》与《南方车站的聚会》那种,有暗流涌动但更多的是压抑,本片里一小部分显得有些咋呼或者说太大惊小怪?然后就是前面提到的伏笔与揭示,大部分都很合理,但有一些前后配重略微失调。顺带一句,这个彩蛋我没看懂是有什么必要性吗,并没有揭开新的转折同时主线也已经闭环了,甚至对于本片中表达出的警醒作用还有一定程度的折损,属于是画蛇添足了吧。

最后这类电影还算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所以我觉得整体上还是蛮不错的,可能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但强在结构的层次紧密与精雕细琢吧,属于初看可能感觉一般般但是越品越有味的那种,英文译名迷失在星空里也挺诗意的(LOST IN THE STARS)。同时也给了我一个信息,同样是朱一龙主演的《河边的错误》应该也可以期待了,他真的是非常适合这类悬疑犯罪片中的复杂人物,比较能演出自我怀疑与人性挣扎这种意味。

浅析《消失的她》:光影、故事与结构多重奏下的神秘犯罪与黑色气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