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感悟
1 “真理” 什么是“真理”?真理不能单独拿出来的,它只能蕴含在现实的事物之中。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含义。第一,真理必须是现实的,所以一个没有实现的事物并不能叫做“真理”。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我要烧一壶水,虽然我还没有行动,但我确定它一定会实现,这难道不是真理”?确实不是,真理不在思想中,只能在现实中。你认为这是真理,只是因为,你真的能够在现实中实现它,并且只有在你真正实现后(也就是水烧开了),它才是真理。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第二,既然真理只存在于现实的事物之中,那么就只能从现实存在的事物中发现真理。不过这不应该说成你口中的“从经验中发现”,而应该称为“唯物观”。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它可以被人们观察到,从而产生关于这个事物的观念,并且发现这个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现就是人们认为的“真理”。然后,思维抛开了现实事物,把这些发现单独抽象出来,再表示为某种有规律的符号或者文字,这些规律也就被思维看作是真理了。所以,真理存在于思维时,既是事物本身的发现,又是思维总结的结果。两者并不总是等同的,不同的人认识到的“真理”也就会出现偏差。不过,既然只有现实事物才是真理,所以人们的认识也能够趋向一致,最终使得事物与思维统一,这就是“真理”的认识了。 从前的哲学,还不能认识到“现实事物才是真理”,因而把思维所总结的关于事物的发现看作是真理,反过来要求现实事物符合思维。如果这里思维的发现正好就是现实事物本身,那么它确实能够达到事物与思维的统一。可是,如果思维的发现超出了现实事物能够容纳的真正实在,它就只是无法实现的空想。这种思维方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看待和理解事物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要克服这种思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让他先去“实践”,因为凡是不能实现的空想,它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2 “工人这样学,能够学会哲学吗” 这里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工人能够学会哲学吗”?答案是肯定的,哲学又不是从天上掉进某些人脑子里的,它本身也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存在,只要把握住了哲学自身的客观规律,谁都能够学会哲学。只不过,把握这些规律需要做的准备更多,还需要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所以并不是容易做到的。 第二个问题,“那些工人学到的是哲学吗”?这与第一个问题是相关的,“那些工人学习哲学的方法,符合掌握哲学的客观规律吗”?这样来看,恐怕就未必完全符合了。我们不妨做个假设,有一种哲学是“绝对正确”的,并且把它的内容写成一本书。那么,把这本书完全背下来,等于彻底掌握了这种哲学吗?这里就会发现,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掌握一种哲学,不能等同于背下这本书。但是反过来说,背下这本书并且真正融会贯通了,却是可以等同于掌握了这种哲学。因此,不能以“背下这本书”作为标准,而要看他能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哲学。 3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真正的辩证法,它的基础只能是“存在”或者说“现实”。 既然是从存在出发,那么自然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是蛋生鸡,则蛋一定不是鸡生的”,所以,这个蛋是什么生的呢?它肯定不是鸡,但它的蛋孵出来却是鸡,这种事可能发生吗? 确实是可能发生的。这就是“进化”,或者说物种的改变。既然物种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从一个物种过渡到另一个物种,必定存在一个“突变”。一个不是鸡的物种,突变成为鸡,总不可能是摇身一变吧?所以,蛋就成为这个突变的媒介。它不是鸡生的,但它生出来的正好就是鸡。 这里就会发现,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问题,“鸡从哪来的呢”?鸡不是蛋生的,那它就只有两种可能,或者一直就有从来不变,或者从另一个物种中突然出现的。但这两种可能,都不符合现实的发现,所以从真正的辩证法来看,只能得出的是“蛋生鸡”。 4 “四渡赤水” 关键一点是抓住了敌人内部的矛盾,所以才能够准确选择局部突破,而勇猛顽强则是已经刻在战士骨子里的精神了。虽然不能事先就说“必胜”,但也可以称得上“成竹在胸”。那么,为什么别人就想不到呢?这要看当时的情况了。之前的指导策略就是要硬拼,才导致五次反围剿失败,很多人思想还没转过来。而主席本来就反对硬拼,因为前四次都是依靠灵活的游击战术取得了胜利,又因为反对硬拼才靠边站。这次回来,当然还要再回到游击战,并且当下的首要目标就是“保存自己”,这样有的放矢,才找到了突破口。不去了解这些背景,那当然是看不懂的。 要看到敌人内部的矛盾。敌人是不同的地方部队集结起来的,又是地方割据,他们的前提一定保存实力,因为实力损失就可能被别人吞了。抓住这一点,红军就有闪转腾挪的空间。不过,没有哪个敌人会愿意让红军在自己的地盘扎根,而在四面都有敌人的情况下,最终还是要走出去,找到另一个天地。目标定下来了,关键一步就是不能让敌人把出路封锁了,毕竟红军实力还不能硬冲过去。所以,先在地方打转,假装是在寻找一个适合的地方固守,这是必然有的步骤。 当然,现在回过头看会容易分析出来,当时做出这样的决策可说是真的“高瞻远瞩”了。不过,我们也不用神话伟人,把人捧上神坛,等于说放弃了学习。要学习主席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这里面有太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了,是一个值得后人不断挖掘的宝藏。敌人从来不是铁板一块的,在我们还不具备压倒性的实力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化被动为主动,这就是四渡赤水的精髓。 我们很多同志,往往会对前途感到绝望,“面对的阻力太大了,我能够做什么呢”?这就要深入考察社会状况,去发现那些阻力内部隐藏起来的各种矛盾,还要多动脑筋,怎么利用这些矛盾瓦解敌人,壮大自己。只有经过这样的斗争,自身才能够真正地发展起来,最终拥有摧毁敌人所需要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