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之前说到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中关于景物的描写有两类:一类只是刻画外表的形貌;另一类是写山水给诗人的感发。谢灵运的诗就是比较喜欢刻画山水的形貌。而孟浩然写景的诗有三种:
第一种是只写景物的形状而没有情意的感动;
第二种写的还是风景,但从外表的形状引起了内心的感动,在写实种表现了某种感受;
第三种既是写实也是象征,从表面的写实之中表现了象征的意识。
孟浩然写情也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直接叙写自己的情意,比如“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样的句子;
第二种是情景相生,将景物与感情打成一片来写,比如“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第三种则是写情的本身,单纯写感情的活动,就自然透出一种感发的力量。下面将以《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为例进行赏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的事物向来诗更替的、消逝的,人也是一样,一代又一代;时间也是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去,然后迎接新的一天又一天。就在这来去匆匆之间,形成了古今。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个人的悲慨,更写尽了人世间所有的盛衰变化,表现了一种古今循环不断的哲理。他所说的是人世间一个再普遍不过的现象,所以任何时代的读者都在这种现象的包笼之中,都可以由此而产生一种共鸣。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岘山”也叫“岘首山”,在湖北襄阳的南边,是襄阳的名胜之一。此山所以有名不仅仅在于其美丽的风景,还在于此处结合了很多历史的事迹。这也是中国欣赏风景的一个特色——你所看到的不只是江山的外表,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情意上的感受。山水能成为古迹,是因为山水中曾经结合了历史,有些事情值得我们纪念并传留下来,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山水更加丰富了起来,所以是“胜迹”。而江山留下的这个“胜迹”关系到中国古代的一个人——羊祜。
羊祜,晋朝人,号叔子,曾镇守荆襄。而荆襄此处正是吴、晋两国对立之所在,是晋的国防前线,所以这里的政治好坏关系重大。羊祜在此镇守时,推行教化,以身作则,将荆襄一带治理得非常好,深得百姓爱戴。其于荆襄镇守时,常常去岘山上饮酒赋诗。据《晋书·羊祜传》记载,他曾对同游慨叹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其离世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岘山上立了庙、树了碑,据说凡是见到此碑的人没有不流泪哭泣的,所以又叫“堕泪碑”。
现在孟浩然登上岘山,看到当年遗留下来的古迹,他合唱不想能够有机会做一番事业,建立羊祜那样的事功,有那样的德业流传下来,可是他没有。过去,羊祜与他的朋友登岘山,留下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今时,我孟浩然也同朋友登临此山,看一看羊祜看见的江、羊祜望见的山。这两句中,诗人没有将他的悲慨直接说出,而是暗暗做了个对比,自然流露出一种很含蓄的感动。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是岘山下的一片沙洲。夏天常常下雨,所以水很深;秋天雨水少了,水落下去的时候就浅浅地露出了鱼梁。这句表明了时节的变化,其所描写的景物变化鱼前面所说的古今之感慨是相应和的。古今往来形成了历史,雨水从深到浅这样的季节变化也正是人世间的一种代谢。“天寒梦泽深”中的“深”有两个意思:一是说云梦泽的水很深;二是指遥远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已经是寒冷的秋天了,从岘山上俯瞰下面,可以看到云梦泽在那么遥远的看不清楚的地方。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此处的“碑”就是之前提到的“堕泪碑”。不管过去了多少个春秋,变幻了多少时代,羊祜的碑依然在这里。所以宇宙之中有变者,有不变者。
“碑”还在,“碑”是不变的;可是羊公呢?羊公已经作古了。当诗人读了堕泪碑的碑文后,不由得落泪沾襟。这份悲伤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说羊公这么好的人已经不在了,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将来,或许都很难找到像羊公这样值得人们怀念的人;一个则是诗人很可能因感慨自己一事无成而落泪。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孟浩然没有明说,他只是告诉我们:他自身处在这种情境之下,就流下泪来了。
结合孟浩然的生平经历来看,他最后落于夹缝之中。如果真的让他去做官,那官场上的种种虚与委蛇他都不能够忍受,不能够适应官场上的生活;可如果让他安心去隐居,他又不能做到像陶渊明那样在隐居生活中完成自我,体会到一种自得的快乐。而孟浩然他放弃了原来所持守的完成,去追求另外的完成,而另外的也终归没有得到,他两方面都落空了。
所以,他最后落入了求隐与求仕两方面都不能够心安理得的夹缝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