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洋哲学史③(浓缩版)——《艾思奇讲稿选》

2023-07-25 13:38 作者:和作业过节  | 我要投稿

以后唯物论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古代唯物论的进一步发展:代表当时希腊民主派的哲学(与爱利亚作斗争中产生的)

时间:纪元前四、五世纪产生的(希腊民主制度发展到繁荣的时候,伯里克利时代)

  这一派唯物论哲学家抓住了爱利亚学派把世界看成不变的、唯一的这一弱点,批评他们说:你说世界是不能运动的,这是不对的,世界上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在这一方面他是反驳了爱利亚学派。但在另一方面,这些人又受到爱利亚学派的影响,爱利亚学派认为世界是不动的,这一派反对这种说法,但他们认为世界物质的原子是不变的。在这一点来说,这一派唯物论,又比最早的唯物论退了一步。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原子构成的,他们认为最小的部分是不变的。世界上一切变动现象,都是由基本不变的各种元素组成的,承认世界不变的基本元素,就是这一派离开了辩证法,而倾向了机械唯物论,这就是它的弱点,这一派的三个人,所讲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基本方向是一样的。

  第一个人,阿那萨戈拉。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是由无数性质上互不相同的种子组成的,比如动物,是由带有动物性质,很微小的种子组成的。他认为种子是各种各样的,他承认物质的微小部分——分子,有所不同。阿那萨戈拉根据这种说法,他认为世界都是物质构成的,认为太阳是石头构成的,因为他讲了这一条道理,就引起了所有迷信思想的人都坚决地反对他,甚至于要杀害他,使他不得不跑到别的地方去。

  第二个人,恩培多克勒。他对物质的元素——分子,又有一种看法,他认为世界上的物质、分子的物质,是多样的,是分散的。所以,他规定了物质的元素只有四种,就是:气、水、火、土。这四项有点接近我们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我们讲五行,他讲四大元素,他说世界的一切东西都是这四种元素构成的骨头,人生气就是火。一切物质都是四大元素构成的。这种说法,现在看当然是不对的,但不管怎样,他是唯物论,他是反对唯心论的。

  第三个人,德谟克利特。(古代最大的唯物论者,因为他懂得当时一切知识)。他的学说就是原子论,是哲学上的原子论,不是科学上的原子论。因为科学上的原子论,是经过科学证明的。他认为世界上的物质是由无限多的原子构成的,这种原子当然是一种空想。他的著作很多,他的家庭是一个工商业者。他父亲死后,他就用父亲留下的遗产到处游历,他到每一个地方都进行调查研究,因此他的著作很多。但是,他的著作只是在记载上有,原作都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呢?就是因为他是当时最彻底的唯物论者,他的著作都被反动统治阶级烧毁了。如当时的柏拉图,用很多的钱把他的书籍买来,买来之后就把它烧掉。柏拉图说:我做梦也要烧毁他的书籍。这说明唯心论是特别仇恨唯物论的,把唯物论当成死敌。所以,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斗争,不仅是思想上的一种斗争,还是实际上的斗争。在蒋介石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受迫害。比如以前一个大学里聘用一个人,那就首先考虑他是不是会讲唯物论。如果会讲唯物论,那就要考虑这个问题,就会不让他留下来。这是讲的国立大学。当然,私立大学还是有进步的教授的。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由无数原子构成的,这种原子是很微小的,但性质就是一样的。只是体积上与形状上有所不同,有圆的、有方的。他的哲学与十七、八世纪的唯物论有相同之点,都认为物质的根本性质就是一种的。

  但是尽管他是唯物论,他的唯物论还是有很多虚构的地方,是科学之上的另一种科学,实际上不是科学。所以我们对这些哲学还要承认它的历史意义,主要还是看它的思想本质是唯物论的。原子的运动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永远是下落的,空间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下落。由于原子不同,重的落得快些,轻的落得慢一点。当时不知道在真空里面,不管物体的轻重,它的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当时德谟克利特不懂得这个道理。因为重量不同,落得快慢不同,就产生了旋转互相结合起来,因而就产生了世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原子落下来的时候互相旋转引起结合的结果而产生的。这就是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这种原子论的唯物本质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用物质的本质说明了世界的发生与发展。他抛开了神与精神创造世界的说法。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和运动分不开,他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属性。虽然原子论的内容有些机械唯物论的性质,但他把运动看成是与物质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又有点辩证法的意思,不能够说他是纯粹的形而上学。当然他所讲的物质运动还是机械的,因为他只注意到了位置的变化,而没有认识到物质会发生质的变化。所以他的思想实质只有一点,就是用物质的运动说明了世界,他把运动与物质看成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合理的,其他部分都是虚构的。

德谟克利特也用唯物论的原则来解释精神。人为什么会有感觉呢?他认为精神也是一种原子,是一种最轻、最精细的,形状是圆形的原子,因为原子是圆的,所以人的精神是很灵活的。这种看法是一个缺点,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反对庸俗唯物论的。庸俗的唯物论就是把精神也看成是物质的,实际上精神是物质的一种作用,精神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个属性发生一种作用,高级物质就有一种精神属性,所以精神就是高级物质的反映作用,但决不能说精神就是物质。庸俗唯物论说我们脑子产生思想,好像我们的嘴里产生唾沫一样。《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一书中也批判了这一点。我们决不能简单地把精神看成是物质,只能把它看成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德谟克利特就是把精神看成是物质,所以他是接近了庸俗唯物论。

德谟克利特在哲学认识论上,也是唯物论的。他很注重感觉,认为感觉是可靠的,把感觉当成是物质的反映。他对感觉的解释,带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他认为感觉是我们观察的对象里面散发出来的很多原子,它引起我们感官的刺激,比如我们看到这个杯子,是由于杯子散发了很多的原子,这才使我们看到。这种说法虽然很荒谬,但它的本质还是唯物论,因为他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的反映。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基本上是形而上学的性质,但他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有些辩证法的因素。他对社会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的(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他认为人类最初是非常野蛮的,后来人类在自己的生活里努力模仿自然界,结果就使我们人类进步了。这种说法当然是荒谬的,但它也有唯物论的意思,因为他把生产看成是人类进步的东西,把生产看成是历史发展的条件。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是与唯心论宗教不妥协的。他的哲学有一个结论,就是世界不是任何人创造的,是自然发展的,精神也是物质的一种作用,若有神,神也是要死的。所以,宗教派特别仇恨他。

古代正式形成了唯心论的体系: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是古代最大的唯心论哲学家。资产阶级讲到苏格拉底的时候,如果对中国人讲起来,都把他和中国的孔子来比较。这个比较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

不对的地方就是孔子是代表封建思想,是一种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而苏格拉底是奴隶主贵族的哲学,这是不同的。在两千年以前,孔子的思想还是进步的,而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当时都是反动的。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唯心论,孔子的主要思想也是唯心论。孔子主要是讲道德问题,苏格拉底也是这样,他主要是讲人的问题,研究人的行动怎样才是正确的,他不研究自然科学,而是公开地反对自然科学,孔子也是这样。

在古代希腊的哲学里,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代表贵族利益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出生的时候,希腊发生一些变化,就是民主制度没落了,伯里克利死了以后贵族又重新抬起头来。希腊有个城邦叫斯巴达,这个地方完全是贵族统治,当希腊建立民主制度的时候,斯巴达还是贵族统治,雅典是民主制度,当时斯巴达贵族们没有办法,当伯里克利死了以后,贵族们就起来与雅典打仗,结果雅典打败了,因此就又恢复了专制制度。当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站在奴隶主贵族这一方,这就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的背景,他这个阶级使得他对一些唯物论的思想采取了非常仇视的态度。

直接与苏格拉底对立的,不是德谟克利特而是德谟克利特一派的唯物论者,这个集团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门用自己的教育来维持生活。教的东西一般都是科学、政治方面的知识。这一个集团的人,思想上不是完全一致的,最初他们是唯物论者,是德谟克利特一派的人,以后因为专以传授知识为职业,有的逐渐变为诡辩论者,就是专门教别人去打到别人。这一些人的思想,后来有的人变为相对论者,只承认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就是你有你的真理,我有我的真理,这就是他们的弱点。因为这个集团是倾向民主斗争的,这种民主不是人民的民主,而是贵族的民主,所以他们一方面是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如何争权夺利,个人主义的色彩很浓厚,这就是他们的弱点,

苏格拉底就利用这个弱点反对他们,他怎样反对的呢?就是抓住他们个人主义的弱点,他说个别的不是真理,真理是一般的,整个社会一般地认为是真理才是真理,个人认为真理不是真理,认为个别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一般的东西才是永久的,也有一些人采取折衷的办法,认为个别的是真理,一般的也是真理。

我们中国也有这种争论,把一般和个别,用形而上学的说法割裂开来。中国古代有两个人:惠施和公孙龙。惠施是主张一般真理,认为一切都是共同的,个别的现象是假的。公孙龙正好相反,他把个别的东西看成都是隔离的,他说“白马非马”。白马就是白马,马不是白马,也不是黑马,就是一个马,他把个别的马与一般的马割裂开来。这个问题的解决,跟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也有关系。

按照辩证法的看法,个别与一般是要结合起来的。唯心论者把个别与一般用形而上学的割裂开来。因此就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抽象的真理,抽象的真理是世界的根源,个别的东西不过是根据一般的东西创造出来的。这样一种唯心论就便利贵族来利用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因为贵族主张有一个普遍的权利来镇压整个社会。

柏拉图可以说是苏格拉底思想体系的完成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也是贵族,是唯物论的极端仇恨者,同时他的唯心论是古代最系统的。他的思想是根据苏格拉底的原理,认为一般的东西时候真实的,抽象的概念是真实的,它是世界的创造主。打一个比方:譬如一个人,是抽象的人是真实的,还是张三、李四是真实的呢?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张三、李四都不是真实的人,只有抽象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而且这个抽象的人是个别人的创造主。按照唯物论的讲法,人都是个别的人,然后我们把这些人的特点综合起来,才有一个人的一般概念,所以人的概念是在个别人中产生的,然后才有抽象的人。柏拉图认为是先有一般的人,先有一个人的概念。柏拉图认为个别的人都是抽象概念的模本,这个概念有一个总的名字,叫做“理念”,或者叫“观念”。他认为个别的东西都是要消减的,一个人总是要死的,张三、李四都是要死的,而就是这个抽象的人始终不会死的。

柏拉图就是根据这一套理论,就认为宗教是对的,上帝创造世界是对的,理念就是上帝,同时他也主张人是不会死的,因为人死了还有灵魂存在,灵魂与理念是有关系的,因此他认为精神是不可能死的,因为精神是理念的一部分。

柏拉图的社会思想认为合理的社会应该有三个阶层:

①.就是管理国家的阶层,这个阶层主要应该由哲学家组成,因为哲学家懂得理念,哲学家根据理念的原则来管理国家,就一定能够管理得好。

②.就是保卫社会的阶层,这个阶层就是武士,也就是将军们,这些人专管打仗,来保卫国家

③.就是生产物质财富的阶层,也就是劳动阶层,如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他所讲的工人、农民,是指自由民,不是指奴隶,因为奴隶在他看来,不在人的范围内,都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

这是贵族社会的具体表现,他所讲的这三个阶层,管理国家的阶层与将军们,他们是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是哲学家,永远是武士,劳动人民永远是劳动人民。

现在讲亚里士多德,他是古代最有学问的哲学家,研究的问题很多。他的哲学是二元论,所谓二元论,就是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摇摆,在政治上有保守的因素,也有进步的因素。他的政治主张认为:社会应该有一个很有力量的阶层来统治,所谓最有力量,就是最有财产、最有社会地位,这也就是贵族了(希望贵族统治)。但他同时又认为:要把社会管理好,单靠最有地位的阶级也不行,还要靠一些中等富裕的人,这就是工商奴隶主(照顾到工商业者)。这种政治理想与他的哲学上的二元论有一种有机的联系。

他的二元论的内容是怎样的呢?他就是用二元论的观点、方法来看待个别的事物与一般原理的关系。个别的事物他就叫质料,一般的原理他叫形式,他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个别事物与一般形式结合起来的,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有了世界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当时反对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认为个别的物质是阴影,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他本来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当学生时就经常与柏拉图抬杠,柏拉图认为个别的物质是假的,他偏说是真的。他说世界的存在,根本就用不着怀疑,甚至不需要证明,一看就知道是实在的。他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企图证明自然界是自己存在的话,那就是糊涂。所以这一点就完全与柏拉图的唯心论相反。可见亚里士多德是唯物论的。

那么,为什么又说他是二元论的呢?所谓二元论,就是除了唯物论以外,还有一些唯心论的倾向。他的唯心论倾向,主要认为形式是物质发展的动力,物质当然不是创造的,但他是靠形式来推动发展。人为什么生出来又死了呢?就是因为有人这样一个形式推动了他,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完成人的形式。所以他这种思想又像目的论,就是物质是自然发展的,他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原来就规定好了。这样一来就把形式概念摆在第一位,把物质运动摆在第二位,这就是他唯心论的倾向。

亚里士多德不是完全的唯心论,因为他没有怀疑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世界不是精神造出来的,所以他是唯物论。但他认为推动自然界发展的是形式。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认为世界有两个根源,一个根源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从来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另外还有一个根源,就是形式。没有形式,物质就不会发展,形式推动事物发展,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是他二元论大致的内容。

这种二元论也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在何处呢?亚里士多德首先认为世界上的物质永远是发展的,形式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完成一个形式,还可以完成另外一个更高的形式,它不是永远固定的。这是辩证法的因素。问题就在于他还有一个最高的形式 ,就是上帝,这一点是形而上学的因素。他虽然说世界有两个根源,但认为这两个根源分不开,个别的东西与一般的东西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辩证法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承认发展,当时没有认识到发展的动力是矛盾,这方面证明他的辩证法是不够的。在矛盾这方面,他与德谟克利特是有矛盾的,德谟克利特认为斗争是万物之父,他的思想只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而不是一个真正辩证法的哲学家。

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接近唯物论的,主要就是他认为人的认识首先要依靠感觉来供给材料的。他说:如果没有感觉,思维、理性就等于一张白纸,这种说法是接近唯物论的认识论。这种认识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是相反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不需要依靠感觉供给材料,因为他认为理性是一切的根源,所以认识真理(即闭眼回忆,而不依靠观察),就是认识理性。这种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亚里士多德主张感觉是依靠搜集材料,所以他认识上是唯物论的,他的研究工作已经带有科学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在科学研究方面,在哲学上第一次有系统地建立了逻辑学,我们讲的形式逻辑,古代逻辑,判断,概念,推理,还有逻辑思维的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他提出来的。

以上就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以后希腊又被罗马灭亡了,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但还有最后一位唯物主义者,这就是伊壁鸠鲁。

他的唯物论是怎样的呢?是进步的呢,还是反动的呢?

这个问题,马克思有一个很正确的结论,就是:“他是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他公开地攻击古代的宗教,如果说罗马人有过无神论,那么这种无神论就是由伊壁鸠鲁奠定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全集》)

此时希腊已没落,却出现了一个伊壁鸠鲁,当时就是伊壁鸠鲁总结了这些科学,创造了唯物论,所以这个不能不说是进步的。当时希腊革命的力量是没有的,奴隶暴动是有的,但还没有推翻奴隶社会,伊壁鸠鲁的哲学还是有价值的,虽然有价值,但其内容没有以前的唯物论丰富,哲学的目的不是想保护贵族阶级,也不是想赞成民主制度,这一哲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人民能够在混乱的社会中精神上得到一些安定。所以这个哲学的目的就很难说是革命的,或者是很进步的。当时没有民主的基础,这个哲学使人相信世界是物质的,这就与唯心论对立起来。所以,这个哲学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这个唯物论的内容也是原子论,他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但两者又有所不同,伊壁鸠鲁认为原子落下来的速度是一样的,因原子有轻重之分而产生偏离,它包含着伊壁鸠鲁使人避免宿命论,生活更为安全的一种企图。他还认为原子落下来可以是偏离直线的,并认为原子有自由意志,这样一偏,彼此就发生了冲突,因此就互相结合起来了。这一点说明伊壁鸠鲁比德谟克利特有些进步,不是像德谟克利特那样机械。因此他有一套理论,他认为人也是物质的,所以人在世界上应该设法满足物质的欲望。怎样获得呢?他提倡一种有节制的享受生活。所以他的哲学还不是一种劳动人民的哲学,还是一种奴隶主的哲学。

 

 

  

西洋哲学史③(浓缩版)——《艾思奇讲稿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