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时的童年,大半玩乐是在庄稼地里 | 豫记

2021-09-27 10:45 作者:河南杨凡  | 我要投稿

当下正是收获玉米的季节,田野地头,到处是澄黄的玉米棒子,他们将像往常一样,被拧成一扎,挂在墙上,等待来年卖上好价钱。

只是,对小孩子来说,收获的乐趣已经远去了。每当看到地里忙碌的身影,就会想起儿时在玉米地里生闷气、因为镏花生而看丢了一头小猪、因刨红薯“包庇”弟弟挨骂的场景。

过往岁月虽辛苦劳累,如今回忆起来却有着丝丝甘甜。

张振营| © 撰文西瓜| © 版式

01

生气的我曾躲在玉米地里消气

秋天的北方大地,见得最多的庄稼要数玉米了。在秋天的田野间穿行,入目的是英姿飒爽的玉米,它们就像列队的士兵等你去检阅。

玉米不像小麦,要长一个冬天、一个春天,等到夏天才能成熟。收了小麦,趁着有墒,赶紧将玉米的种子丢到地里。

麦茬还没收拾,玉米苗已从麦茬的间隙里拱了出来,绿油油的玉米苗,就像拔着长的,一天一个样,几天不见就齐腰深了。

天越是闷热,玉米越是喜欢,如果再有两场雨,玉米就像洗了温泉浴,格外地兴奋,先是长出了天缨,接着就开始长穗了,这时候的玉米地就像青纱帐,遮蔽了阳光也遮挡了人们的视线。

有时会被爹无端打骂,生了闷气,我会躲藏在屋后的玉米地里消气,娘唤我回家吃饭,我听见了,也看见了娘在玉米地前来回走动的身影,但我就是不出声不出去,还薅了一些草垫在地上,躺在上面睡着了。

夜幕降临,娘顾不上做晚饭,还在找我,爹也来了,听着娘唤我的沙哑声音,我不忍心,就出来了,看到我出来,娘一脸惊喜,更是一脸爱怜,把我揽在怀里,用粗糙的手为我擦去脸上的泪痕尘土。

没过多久,收获的时节到了。

收玉米的活儿虽没有收小麦累,但也不轻松。玉米棵又大又坚硬,车进不了地,只能停在地头。人进地里,掰完玉米,用篮子提出来再倒车里,反反复复几十趟才能装满一车。往地里钻时,玉米叶子就是像粗砂布把脖子和胳膊划得都是血道子,火辣辣地疼。

收回的玉米穗先堆到院子里,晚上剥皮,把这些玉米拧在一起挂到墙上,等待寒冬的降临。

只有入冬时,才是真正的农闲,下大雪出不了门,人们会用几根干树枝隆上一堆火,从房檐下卸下几串玉米,围着火边扯闲话边搓玉米籽,此时,玉米粒就像金色的珠子一个个落入了玉盘。

这些玉米粒做成的玉米饼,曾是我高中好几年的口粮,说实话,又硬又扎嘴,但是正是因为这些玉米,我才免于饥饿,由此我明白,人们没有理由嫌弃庄稼,反而要对大地充满感恩。

02

红薯面做的“蛤蟆蝌蚪”

吃起来很爽口

夏秋之交,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翠绿遍布地块,像一块块翡翠一样,它不像玉米和豆类那样炫耀,把果实挂在身上,更不像高粱那么显摆,把果实举在头顶,它把果实埋进了土里,只等收获时才给农人们惊喜,它就是红薯。

红薯不挑地,随便剪下一节枝蔓埋在土里,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为产量高、不挑地,红薯成了困难时期的救命粮。过去农村有句俗语“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说的就是红薯的重要地位。

那时候,每顿饭都离不开红薯。煮、蒸、烧、熬,红薯面还能做窝头、面条、“蛤蟆蝌蚪”。

“蛤蟆蝌蚪”只能用红薯面做,先用铁钉在一块薄铁皮上钻出密密麻麻的孔,粗糙的一面对着锅,用和好的面在光滑的一面上揉搓,从孔里漏到锅里的面因为很像蝌蚪,称为“蛤蟆蝌蚪”。“蛤蟆蝌蚪”放上鲜红薯叶,煮熟后过一下凉水,然后泼上蒜汁,爽口开胃。

虽然红薯好吃,但出红薯却不是容易的活。

一般是妇女和小孩儿在前边割秧,男人们握着三齿耙在后面刨。刨出的红薯要在留出的秧子上扎成把,一把红薯大概有五六斤重,拉回来后放到村头红薯窖里,作为一年的存粮。扎不成把或是耙齿划伤的就要切成片,晒干了磨面吃。

切红薯片有专用的工具,在一块长木板顶端挖条小缝,钉上刀片。使用时,把木板放在板凳上,操作者屁股坐在上面以保持稳定,然后左手接递上来的红薯,右手拿着红薯来回在刀片处擦动,红薯片就像飞花一样哗啦啦地流向板凳前的篮子里。

红薯也用来磨粉做成粉条。做粉条时,孩子们会站一旁观看。不仅是看热闹,还希望能吃到挂不上秆的碎粉条,将碎粉条从热锅里捞出来,盛上一碗,浇上蒜汁,吃起来那叫一个过瘾,可比现在的鱼翅好吃多了。

红薯叶也能吃,小时候家里经常用它蒸菜,裹上面粉,再拌上蒜汁,爽口无比,据说有人把我们河南鲜嫩红薯叶拿到上海卖,还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皇后菜”,结果大受欢迎。

03

镏花生时我弄丢了一头猪娃

星期天回老家,公交车上遇到一群平煤十矿等单位退休的老职工,闲来没事,他们是去农民收过的庄稼地里镏花生的。

花生的果实在土里,人们没办法看到硕果,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它就开了一地黄花,花越稠密说明果实越繁盛。花生叶一枯萎,收获的时候就到了,如果没顾上收,许多花生籽在壳里就发芽了,收获后的花生还有很多遗漏,再检查一次,就是镏花生了。

公交车上的这些人,绝对不缺吃的,说是出来镏庄稼,其实还是欣赏秋天的风景,顺带溜溜弯、锻炼锻炼身体。

看到这群镏花生的人,我就想起了我的童年。从我上小学开始,就开始了镏花生、镏玉米、镏红薯的生涯。

有次学校刚放假,父亲就命令我去镏花生,镏花生还行,可父亲还安排了另一项任务:放猪。

我家的猪是一头大母猪,领着8只小猪。母猪很不听话,想上哪就去哪,我一个人干俩活,哪里会顾得那么多,结果只顾镏花生,就忘了猪,果不其然,回来的时候就少了一头小猪。

父亲又去我镏花生的地方找,没找到,回来对我是一顿海揍。

还有一次,天刚蒙蒙亮,还下了霜,很冷,父亲就把我和弟弟叫起来了,他让我们下地镏红薯。弟弟很顽皮,还没镏多少,就乞求我早点回去,我说篮子还没满呢,他说我有办法,他找来一些树棍,在篮子的中央搭了个棚,下边是空的,上边放红薯,这样篮子就满了。

我不想欺骗父亲,没有照他的样子做。到了家里,父亲对我们的成果进行了检验,看弟弟镏的比我还多,训斥了我一顿,我扭头看见弟弟可怜的眼神,也没有狠心揭露他。

如今,粮食那么充裕,这才理解父辈为何如此看重镏庄稼,那个年代,粮食就是生命,浪费粮食就是最大的错误。

那时候,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城里人还到农村镏庄稼,因为光农村人就把庄稼镏完了。可现在不同了,粮食吃不完,卖又卖不上价钱,就再也没人镏庄稼了。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豫记


那时的童年,大半玩乐是在庄稼地里 | 豫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