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座编年史:泰希利亚晶体》

监督:莫伦·希伦施塔特
主编:诗雨·芙蕾蒂利亚
技术顾问:天河·西尔瓦尼斯
“泰希利亚晶体的发现为人类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新的方向。”——编者注
泰希利亚晶体,亦称为泰希利亚矿/泰希利亚合金,是人类走出地球之后第一种,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种所发现的带有革命性的特殊矿物,尽管其分布广泛,但储量极为稀少,且绝大多数矿藏都位于行星的地幔层,有极少数以不规则的细小块状形式存在。
不过在一些板块活动极为活跃,或是拥有着能量巨大的破坏性地质运动的行星上,会有部分泰希利亚晶体被翻到较浅的地壳中,更甚者会被直接送上地表,实际上,这部分晶体,才是人类主要的开采对象。
从人类偶然在一次地表勘探中拾取到了晶体碎片那天算起,一直到人类成功研发出一种可以投入实际生产的开采设备为止,一共花费了将近20年的时间,这期间,针对晶体的研究掀起了一轮热潮,帝国仅保留了一小部分样品,其余的晶体全部被送进了实验室,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物理与化学实验,并最终得到了一系列结论。
下附,泰希利亚晶体唯三得以精准测量的物理性质:
颜色:淡蓝色
性状:不规则,尖锐,“透明”
密度:0.94g/cm³
比热容:0.41x10³J(Kg·℃)
电阻率:0Ω
下附,泰希利亚晶体的部分可测,但只能得到定性结论的物理性质:
显微硬度:至少12000kg/mm²(仪器上限)
全光谱吸收率:+∞
其余未列出的物理性质绝大多数均无法测量,其化学性质在任何条件下都绝对稳定,不发生任何反应。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晶体的性质非常反常,可以简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该晶体在任何条件下都超导,但其本身在电路中检测不到任何电流或者电压,电子以某种形式“跃过”了晶体。
二、该晶体的硬度极大不可测,但使用金刚石锯片能够以一个极其缓慢的速度对其进行切割。
三、全光谱吸收率为正无穷意味着它不透光,但晶体实际上透明。
四、该晶体在自然界中以两种状态存在,第一种是合金态,性质稳定。第二种是高能态,尽管其各项物理性质与合金态并无二异,但是外界所为其施加的能量会被其吸收,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使高能态晶体活化,活化的晶体会散发出耀眼的蓝色光芒并开始自发的震动,若在该状态下继续对其施加能量,则晶体会发生爆炸。
实验证明,高能态晶体在爆炸时会扭曲其周遭的时空,其影响范围大致为一个以爆炸点为中心的球形空间,该圆球的半径称泰希利亚半径,该半径的大小与晶体自身的属性有一套对应关系。当爆炸十分剧烈的时候这种扭曲甚至可以用肉眼观测到。
泰希利亚半径内的物体不会被炸飞而是会被扭曲的空间拖进爆炸中心,半径外的物体会被极其强大的冲击波击飞。
爆炸中心会在瞬间产生一个极高不可测的温度,目前的推测认为,该温度可能会逼近甚至达到普朗克温度。
五、针对该晶体的力学实验极为危险,对晶体所进行的成功的破坏性力学实验(如拉伸,扭曲等)若实验成功,同样会导致爆炸,但上述的爆炸会在瞬间完成,泰希利亚半径内的一切事物将瞬间消失。
第五点是在实验初期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在探明原因后,帝国便立即禁止了境内一切针对泰希利亚晶体的力学实验。
关于“泰希利亚”一词的由来:
在实验初期,针对的晶体的实验可谓四处碰壁,除了密度和比热容以外的所有物理量均十分反常,在用尽了几乎所有手段之后,帝国的研究员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能够得到的为数不多的数据都是准确的。
但他们无法为此做出解释。
尤其是光学实验的结果。
若是该晶体不透光,那人们究竟是任何透过它看到它后面的景象的?
针对这一问题,帝国研究院中的人才绞尽脑汁,最终也没能的出任何结论。
这时,有一位叫做泰希利亚的帝国研究员及其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站了出来。
起初,该团队重复了前人所做的一系列实验,但也同样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结论,因为泰希利亚晶体的吸收系数是无限大,任何颜色的低能光线都会被泰希利亚晶体完全吸收,而高能激光打上去就会让泰希利亚晶体迅速爆炸。
眼见传统实验手段完全无效,泰希利亚和他的团队决定另辟蹊径——由其它已知的数据进行推测。
他所带领的团队在当时除他以外平均年龄只有24岁,该团队汇集了大量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天才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尽管这些猜想几乎全都是天马行空而最终往往也被证伪,但这种创新精神对于已经几乎停滞不前的基础科学而言却是一种良好的调和剂。
这次也不例外。
他们综合分析了各种可能性,试图找出该晶体在任何一种理论中存在的痕迹。他们将之前种种夸张的实验数据联系起来,并最终将其与最前沿的尚不成熟的科学理论相结合,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想:
该晶体是高维材料,或者说,至少不是人类所处的这个宇宙的产物。
这也就是为什么该晶体几乎所有性质都逼近甚至达到了传统理论极限。这种猜想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投影”理论模型来解释晶体的透明现象,这种透明并不是光学成像,而是一种通过高维时空实现的四维时空投影。
科学界这次并没有和以前一样把这种猜想当成玩笑,而是沉寂了下去开始思考这种猜想的可能性。
在这期间,科学界仍然进行了大量传统实验,但依旧毫无进展。
这种状态持续了大概三年,一股压抑又沉闷的科研氛围在研究院内疯狂蔓延,人们意识到,再这么下去也只是浪费时间和资源。
最终,帝国研究院召开了一场学术会议,不得不做出了他们的决定——
泰希利亚团队的猜想成立。
此种晶体因此被命名为泰希利亚晶体。
之后帝国便开始进行泰希利亚晶体的应用研究和开采技术开发。
这种晶体作为基础科学的顶点有着神圣的地位,帝国把一半的科研经费都投入到了泰希利亚晶体的研究工作当中。
过高的开采难度和应用难度让泰希利亚晶体变成了非流通的材料,作为一种极其珍惜的材料被帝国直接控制,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技术和设备的外泄。渐渐的黑市里出现了泰希利亚晶体的开采设备和收购泰希利亚晶体的商人,相关商品一流入市场,即被标上了天价。
关于开采设备:
晶体的开采设备的核心其实只有两部分:钻头以及控制核心。
钻头一般为金刚石或者泰希利亚晶体,其主要负责钻孔,并在之后对泰希利亚晶体进行开采。
控制核心是一台泰希利亚晶体开采设备最有技术含金量的部分,该核心会对钻头的方位进行精确的控制,保证所打出来的孔是笔直的,同时,控制核心有一套磁约束装置,会将整个钻头束缚住并加以稳定,消除其在深层对晶体进行开采时所产生的震动,从而避免将地下可能存在的高能态晶体引爆。
大部分开采设备的开采极限都在6~8千米,有极少数最先进的开采设备能够开采深达12千米的晶体。
关于泰希利亚晶体与星辉力之间的互动:
在晶体开采条件相对成熟后,人们开始逐步对晶体进行应用,然而,在贵族血统的整合过程中,人们无意中又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泰希利亚晶体与星辉力之间有互动。
当驭星使发动驭星术时,合金状态的晶体会产生谐振并阻止驭星术的效果产生,谐振的强度和驭星使星辉力的强度成正比,当后者过于强大时,合金态晶体甚至会被激发成高能态并迅速爆炸。而本身就是高能态的晶体则是会根据驭星使本身星辉力的强度放大驭星术的效果,这同样会产生谐振,但是这种谐振并不会直接导致爆炸,晶体会产生比用常规手段使其活化时所散发的光芒更加耀眼的蓝光,只有当驭星使本身的星辉力过于强大时,晶体才同样会爆炸,而且这种爆炸往往更加剧烈。
这种性质在之后帝国对驭星使的迫害和决战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