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0808.王蔷.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落实学习活动观

2023-08-08 11:51 作者:就夏安吧  | 我要投稿

一、内涵

1.什么是英语学习活动观?

先学,后用,再创新

体验,实践,迁移

【真实情景、真实问题】+已激活的【已知】+【所学】的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内化【所学】,加深了对【所学】的理解,初步【应用】——在迁移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真实生活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关注 理解文化、建立结构化知识、内化+理解、迁移到实际中、解决真实问题、形成正确态度与价值判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迁移表明了各种经验内部 以及 不同经验之间 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2.活动架构

【六要素】的课程内容——整合关联、意义探究

【学习理解】——基于语篇学习——建构知识、关联整合知识

【应用实践】——深入语篇学习——应用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迁移创新】——超越语篇学习——【能力】转化为【素养】:

进入【新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分析论证,批判评价类活动,才能运用【所学知识、思维、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把【能力】转化为【素养】


3.对比

【任务型】教学VS【英语学习活动观】

教师——支架、引导

4.特征&优势


二、案例

1.听力教学


29:35


1)目标设置

①听--感知;记录--梳理;补全信息--概括整合;

②描述(阐释)--内化;初步应用;给出建议--解决问题;

③语言学习中的困难--跳出原语境,进入新情境,联系个人实际;相互给出建议--解决问题

好的体现(右侧栏)


32:37


可以观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情况

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要做的

2.阅读教学(中学)


35:16


1)目标设置

①阅读--感知;获取梳理;②概括整合

③向他人介绍--描述阐释+把语言知识整合,内化,形成结构,并形成能力;推断原因--分析判断;

④从Graffiti来说明中国民间艺术--将所学、结构化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

好处

3.小学阅读


39:36


1)目标设计

①梳理--学习理解;描述(阐释)--应用

②找部位、总结特点--梳理+概括--学习理解

③进行分类--应用所学

④更多事物--新情境;感受表达意义--价值判断

4.写作教学


42:25


①明确任务、对象--写作目的

②梳理范文、分析描写手法--获取梳理--文体特征、语篇结构、写作手法

③完成自己的--内化与应用

④完成推介+评价

好处

6.写作教学设计过程


46:35



①布置任务+头脑风暴(内容)(激活已知)(发现认知需求,就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关注)

②阅读范文(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梳理语篇结构、主要内容,归纳该文体的语言(单词、词组、句式)

补充相关的更多的写作语言,内化并初步应用

④利用所学,完成任务,自评+他评

学习理解:感知注意+获取梳理+概括整合

应用实践:描述阐释+分析判断+内化初步运用

迁移创新:推理判断+批判评价+想象创造(新情境中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7.PWP模式 VS学习活动观


52:02


没有说明学生活动,体现不了意义探究,没有逻辑上的进阶。


三、完整教学设计案例


55:00


主题:China's Got Talent

学习内容:

Para 1: general introduction

Para 2: What Liu can do and what he can't do

Para 3: 对LIU进一步的介绍,his achievement

Para 4: 隐含意义待探究

(为什么他有些曲子不能弹?为什么钢琴键必须邻近才能弹?)

Para 5: 进一步补充LIU的才干


如何研读语篇?


56:46


(活动观的设计需要基于语篇的研读,才能把握主题意义,引导学生建构怎样的形成知识结构)

what:主题与内容

什么方面的内容(概括)

why:交际目的/主题意义

标题说LIU是Talent,那“他是不是一位talent?”值得思考

其实是源于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的毅力

主题意义是为了引导读者积极面对困境与挫折,反思并重新认识自我

how:文体特征,语篇结构,语言特点

(口语语篇,还需关注其呈现形式、语境的正式程度、语言表达方式及功能)

文体特征:人物介绍

语篇结构:总分结构;首段xxx+四段YYY。

语言特点:XXX:表达短语、句式

YYY:通过...(句式、短语)进行了描述

语篇配图:图片中人/物....了,展示了...,反映出...(意义)。


基于语篇,如何梳理出信息图?


01:02:43


进行信息的整合,形成【可视化结构图】

蓝--内容,白--语言(教师得清楚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生获得了语言,才能真正通过语言的学习认识LIU)

结合personal info和special ability, achievement,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断出LIU的personal qualities。


基于语篇研读,可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01:04:36


①学习理解:这个结构化知识的三方面 是与老师的语篇研读紧密相连的;--感知注意(通过阅读)+获取梳理(获取信息)+概括整合(结构化知识)

②应用实践:描述阐释(讲述)+分析判断(怎么拥有多技能)

③迁移创新:推理论证(根本原因)+批判评价(评价优秀品质)+创新(新情境:自己;解决问题:启示)

④迁移创新:创造(介绍自己敬佩的人)


基于教学目的,怎样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01:07:59


学习与理解

1.感知与注意

①词汇的激活、预教过程可以通过图片、认识LIU来进行

(学生学会可以从非语言中获取信息)

②预测语篇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目的、认知需求,以及让学生学会提问

(给例子,帮学生了解怎么提问)

2.获取与梳理

1st: 基本了解刘伟

2nd:

老师提供了信息组织的框架(梳理部分教给学生自己来)(围绕意义探究)

(如果学生基础较薄弱,可以分两部分做。先让学生自己去找出LIU的个人信息及成就,老师带着学生做,把这部分的note-taking板书出来)

(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就可以都教给学生做。这种模式,所有学生必须单独做note-taking,这样关注了更多的学生。一对一提问回答,老师只会关注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是被忽略的。关于文章内容拆碎了问问题,问了六个学生六个不同的问题,对于这几个学生来说,他们的信息都是散的,没有信息整合的过程。)

(整合性的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可以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发地、合作地学习,也是在教会学生学习。)

(在梳理过程中,学生也有关于核心语言现象“sb can... sb can't..." 的不断复现与理解,从而在意义的理解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

应用与实践

1.分析与判断

3rd: 两个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思考LIU背后的品质

(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来补充LIU背后的品质。)

(老师备课中有预测,学生也会补充,如果学生需要,可以把老师的补充进去,扩展词汇量)

2.描述与阐释、内化与应用

新情境:故事会

三步骤:

(小组内 进行常有一个现象,强的会主导,弱的没有练习、展示的机会。所以先让自己讲一遍(针对弱),再给伙伴讲一遍,最后给全班讲。)

(对于内化,一定要学生自己运用一遍才能真正内化。)

(这个期间,老师也能在有意义的重复活动中,有更多的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出个性化的指导帮助。)

3.分析与判断

第一个问题引出——the keys must be near each other.——引发学生思考LIU训练的艰辛

第二个任务——(学生在描述LIU的故事时已经很了解can的用法了)——迁移到自己的才能上

第三个任务——语言的学习——学生发现并归纳"can do& cannot do"的用法,包括结构及意义(意义在阅读中已经理解了)

播放LIU演奏钢琴的片段,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震撼,从而反思自己。

迁移与创新


前面学的语言都是在完成这个任务做的铺垫,提供了语篇架构、语言学习

1.怎么介绍一个人

2.主题——才能——介绍他的才能、

3.这个人取得才能而体现的精神、付出的努力


四、实施英语学习观的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01:30:14


1.感知注意类

重视有趣,但无法激发学生已有的与主题相关的已知、经验、语言表达——要考虑【主题+目标+内容】

引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好奇,想从文章找出他们想要的答案

学生的已知是什么,那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未知是什么,产生认知需求

导入的视频、活动怎么与之后要学的内容挂钩,而不是只是主题相关

2.获取梳理类+整合概括类

教师把控课堂、按段落逐段提问,会导致每个学生只能参与部分,主线的缺失,教学就碎片化了。

要让学生完整的梳理主线,理解意义,而不是浅层的找到某个问题的文本答案。

解决什么问题,把握什么主线,探究什么意义,学习什么语言才能表述,什么价值判断

推理类的知识,要有逻辑地设计问题链,由浅入深的层层梳理(事实类的学生自己找,不掰开问)

教师要注重提供完善的支架,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梳理、整合 或分组梳理、整合,形成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有利于迁移)。


3.应用实践类

信息初步梳理后,要先内化、初步应用(把事实性的知识应用好了),才有能力来讨论高阶思维问题

描述活动要让学生有兴趣、有目的地复述,而不是觉得“在为老师复述)

内化运用时,小组活动的形式会让部分程度一般的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缺少个体的内化

教师评价过于简单敷衍,如very good, well done,缺少建议性的、指导性的反馈,学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也无法及时改进。

当发现学生有了一定的深度思考时,一定要给予特别的鼓励(让其他学生知道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相对真实的情景创设

采用多种形式的内化活动(如:个体、小组、班级),要能关上书也可以表达,长时记忆。

倾听学生的表达,有独特见解的,表扬鼓励;理解不到位的,再回到某个段位的某个句子理解清楚,进行教学补救。


4.迁移创新类

情景缺乏真实性,喊口号式地育人,难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某些设计的价值,不学这篇语篇,学生也知道,也能解决这个活动中涉及的问题,那就说明活动设计脱离了文本逻辑与育人价值偏离。

这个活动如果用一些学习前的语言就解决了,那说明学生与他之前的水平差不多,没有进阶。

用【所学】(而不是已知)来解决迁移创新活动,这样才能检测与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进阶。

【结语】教师如何采用英语学习活动观来服务于学生学习、服务于教学。

2022.0808.王蔷.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落实学习活动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