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城友奈是勇者 大满开之章》中谈谈故事缺失的“持久战”思维&写作的缘由
正文部分:
这个论题,本身是从最近的“乃木若叶是勇者”的故事中所延伸的。故事大体背景如下:
西历2015年7月,天地变动,天神打算将人类灭绝,站在人类一边的土地神们与其对抗,结果败北,作为胜者的天神派遣名为vertex的巨型怪物下凡,无数人类惨遭杀害。为了保护剩余的少数人类,土地神们齐心协力化作神树,在日本四国地区展开结界,并赋予人类“神”的力量,得到此力量的少数人被尊称为“勇者”。在这种背景下,勇者们与vertex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换来了群众的疑惑不解甚至愤怒(第三季第五集剧情)。


在此集的评论区中,我表达了“希望勇者及其大社组织(管理勇者提供力量的组织)能够运用‘持久战’思维去对抗vertex,但评论区存在一些反对意见,因此我单独开一个专栏主要讨论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持久战”思维来源自于抗日时期的名作《论持久战》,作品诞生于七七事变之后,当时由于战争局势的一边倒,进而产生了“亡国论”,而又由于台儿庄大捷的出现,又产生了“速胜论”,但最终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二者思想都是错误的,而战争最终将会持久化,但一定会胜利。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在评论区中,很多人提到了vertex十分强大,是人类几乎无法抗争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只有死路一条。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普通人和勇者,也就是人类整体,与vertex、天神战斗,是为了取得最终胜利。因此为了胜利,人类必然是需要与困难——也就是天神进行抗争,这样的斗争是全人类的,不分勇者与普通人。
可能有人说让勇者战斗,保护普通人,是保存人类自身的实力啊,但若抱有这样的想法,则是将人类获得“胜利”的概念偷换成了“获利”的概念。也就是说,人类想要保存实力之际,也就是将人进行异化成为“利益品”进行分配的过程,这样的思维,必然是脱离本身“保护人类取得完全胜利”的意愿而歪曲成了“保卫人类取得最大利益”,造成勇者与普通人的割裂也就自然而然。

此外,普通人与勇者的关系不可割裂,勇者是普通人,是其中的优秀成分。人民之中诞生了勇者,离开人民的勇者也不再是勇者,因为没有了评价勇者自身价值的范畴。同时天神对于人类的摧残,是不分是普通人还是勇者的。因此二者本身是一个战线的,因此有理由也是必然,共同抵御天神,抵御vertex的进攻。
所以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兵民是胜利之本”。因为存在同样的敌人,普通人与勇者其实是通感的。如果动员普通人去学习勇者的先进事迹,普通人有感同身受的基础,必然会去努力接近勇者的意志品质,这样的话,即使一个勇者倒下去,千万名勇者能够站起来。让勇者融入普通人之中,增加感情与共情。兵民团结一条心,一致对外不搞内讧,斗争的力量便会无穷无尽。
此外,评论区也有人说vertex不好打,因为武器太落后,其实这一点就类似于“亡国论”中的“唯武器论”思维。武器只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一下。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而矛盾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我们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利用矛盾主次方面进行转化,事物才能得到发展。

这里就需要捋一下剧情,“天神对于人类的灭绝”与“人类需要生存”成为了故事中的最大矛盾,也是主要矛盾,这个很好理解。
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天神对于人类的灭绝”,这里有点不好理解。我们做个假设,如果“人类需要生存”的矛盾方面被转化的话,类似于人类从地球搬到其他星球生活后,就可以躲过vertex的进攻么?其实未必,或许天神会穷追不舍的追逐人类,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这个,这个方面不能支配主要矛盾。而“唯武器论”也可以看成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方式,其实也是将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为“人类需要生存”。
如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天神对于人类的灭绝”的话,转化方式便是制止天神的这种行为。天神不是永恒的(毕竟可以被友奈打败),那就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那么自身必然存在矛盾,存在矛盾也就必然存在自身的弱点,因为弱点就是矛盾的转化部分。而弱点的存在便是成功击败的关键,人类可以利用与vertex战斗的实践去取得vertex的弱点,量变激起质变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但实践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劲”是不会断绝的,因为主要矛盾没有解决,人类要战胜天神信仰就不会丧失,这样的信仰会带领人类前赴后继的对天神展开斗争,直至取得完全胜利。
这便是“持久”的本质:它是悲观处境下的对胜利渴望的乐观,是以弱对强迎难而上的必然过程。
因此在这样思维的带领下,兵民团结,乐观昂扬,我们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能够取得现在这样伟大的成就。

而在乃木若叶的故事中存在的问题:逐“利”思想将勇者与民众分割,过于信赖土地神的保佑造成的“唯武器论”思想的泛滥等,最终造成了对vertex敌人认识的不足,造成民间舆论层面上的压力及其勇者严重的伤亡及内讧等,这些有很多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评论区好多人认为这是一部虚构作品而已,唯心化的剧情模式去创作的剧情用辩证唯物思想分析是不合适宜的。但事实上,这套思想的本质并不只是坚持唯物本体论,更是坚持实践本体论,换句话说,只要是存在实践,便在这套理论的研究范畴之内。同时优秀的思想所熏陶的作品会给予巨大的精神力量,与其对角色命运的惋惜,不如坚持对胜利渴望的乐观。
因此,在我看来,虽然“大满开之章”故事确实十分悲壮,但如果有更加适宜的思想指导的话,或许斗争看上去没有那么的“难过”,因为“难过”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写作缘由:
关于这篇文章的缘由,其实附加了一段心路的转变。
其实有关结城友奈的专栏,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写了,之前在看前两季的时候,感触颇多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当时对于作品的理解,主要在于对里面角色的怜爱与敬佩之情,尤其是三之轮银的剧情很打动人,西西弗斯式的英雄主义观念打动了我的内心。
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渐渐发现这样的想法是没有意义的。就跟《英雄儿女》中的经典台词一样:
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
你写的,唱的,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吗?
(当时王芳的哥哥王成壮烈牺牲,王芳准备的歌词气势不足,首长对王芳进行了的指导,王芳最终写下了振奋人心的《英雄赞歌》)
是啊,我们看到他们的精神,并不是为了跟他们一起难过,更多的在于学习这样精神,并传承下去,努力战胜困难,这才真正不会辜负于伟大的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开始重新审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剧情设计,发现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虽然有一些不妥的部分,虽然有反战败思维的影响(主要在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所致,可参考下面的文章),但核心思想仍然是“保卫家乡”的思想,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作为热爱角色的“动漫迷”来看,面对故事中所发生的困难,更希望故事能用一种“更加适宜”的方式去对抗。因为故事本身也是创作者思想的体现,同时也会激发观众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思想所熏陶的故事也会带给观众优秀的精神力量。
我更希望日本民众也能接受这样的思想,这样的话,面对福岛核泄漏事件,能够拿出苏联对待切尔诺贝利的勇气和毅力,而不是“几十勇士”的那种哗众取宠。也不仅仅只是在作品中,让几个小女孩去充当这样情绪宣泄的代表,这真的很不负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