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从舒适区到成长区,高中3年之间的差距是这样拉开的?



相信每一个中学生与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学习状态时好时坏,很难长时间维持学习兴趣和动力;考试成绩起起伏伏,又间接影响了学习状态,结果导致成绩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下波动,没有本质的提升。
成绩只是表象,成绩的差异体现的是学习力的差异,而学习力的差距最终来自于学习状态。
很多学生缺乏目标,学习起来如温水煮青蛙,仅仅满足于完成学校的作业和基本学习任务;作为学生自己也很迷茫,在学校节奏紧张的学习压力下,无所适从,只能随着学校的进度摇摆。
说到学习目标,我们大概率会跟升学联系起来:考什么样的高中?上什么样的大学,每一个父母和学生内心都有一个期待值。初中生还好,因为本身选择就不多,升学途径比较明显,即使这样也有不少家长焦虑。
高中却截然不同,不仅成绩飘忽不定,每一个学生也很难准确给自己定位到具体的大学,很多高中家长认为,让孩子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学校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定一个目标大学对自身的学习毫无意义。
高中的知识体系庞杂,考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你并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取得什么成绩,这样的目标大学只是基于自己的期望值。结果太遥远了,通向这个结果的道路也很漫长,中间有许多未知因素。
在漫长而艰苦的学习过程中,对多数人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日常在学习中积累的成就感。目标遥不可及时,学习的热情很难持续,而目标得到完成时,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进而不断内化成驱动力,推动他们投入更多精力努力学习。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高中生会陷入间歇性的学习状态起伏,一段时间内因为成绩的提升、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听到学长学姐对上大学的分享等等,激发了短期学习动力;结果下一个阶段就开始放松,回到以前的状态,一旦成绩出现起伏,又失去外部鼓励,他们的学习就会陷入疲软状态,再次失去学习动力。
增加外部鼓励行不行?不少家长认为——甚至平时也要求任课老师和社会上的报考咨询老师多鼓励鼓励孩子,这种鼓励在学生成绩出现滑坡,学习信心受挫时有一些帮助。但对长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状态的稳定上升没有太多帮助,甚至外部鼓励多了,孩子难免产生免疫。频繁喝到老师和家长灌的鸡汤后,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排斥!
梦想并不一定能带来学习动力,梦想太遥远。而短期学习目标的达成往往能给一个学生带来正向反馈,增加自信心,增强自尊水平——原来通过我的努力,真的可以取得这样的进步。
这些短期学习目标的达成,逐渐积累成为学习的内动力,此时的孩子就不怎么需要外部的鼓励,内驱力会推动着他不断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不断进步。
很多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但依然无力做出改变,要改变学习状态,学会管理目标和时间,光有认知还不够,这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和能力,需要刻意练习才可以掌握。
手机、游戏、美食和聊天对一个人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学习。学习、刷题要凝聚心智力量,需要专注;娱乐和休闲是放松,不消耗额外的心智能量。人性是好逸恶劳的,学习是反人性的,娱乐则顺应人性。
于是很多学生在学校的环境里顺应大流,跟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节奏去学习,内心不需要付出额外的专注力。离开这个环境,则要放弃安逸,动用强大的自制力来让自己专注于学习内容,真的好难啊!
很多学生抱怨学校、老师安排的学业太多,没时间自学,总结自己的薄弱点和错题,但当周末或假期真正有时间时,又不自主地放松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在学校受环境的影响,学习是“身不由己”的,一旦回家,脱离了学习环境,在“凝神聚力地去学习”和“近在眼前的娱乐休闲”之间,你会作何选择?无怪乎家长们都想把孩子送到学习环境氛围和生源质量较好的高中,校外学习效果靠不住,校内学习质量就一定要保证。
总结起来,我认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状态是最重要的,学习状态既包含认知层面的学习态度,也包含行为层面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知与行为要互相结合,光意识到学习重要还不行,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逐渐摸索出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状态分为两种:舒适区和成长区。
感到安心,得心应手而不动用额外心智能量的学习状态称为舒适区;
主动做出改变,学“应该去学”的内容而不是“熟悉”内容的学习状态称为成长区。
两者的区别很大,从学习态度上看,舒适区的学生不太喜欢去深挖学科知识,对于遇到困境的题目,他们可能会选择直接参看答案、寻求其他人帮助解决这道难题,后面又缺乏持续跟进错题的过程,所以遇到同类型的题目,错过之后看似懂了,过后又忘的一干二净;
处在成长区的学生,喜欢钻研那些些稍有难度的题目,即使做不出来,思考的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加上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后面反复、刻意的错题复盘,熟能生巧,久而久之成绩自然能得到提高。
当然这里并不是建议每个人都去钻研难题,而是适当去做一些自己当前能力之外的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不断探索边界,才能获得有效的进步。
从学习习惯上看,舒适区的学生不会主动去改变,比如他知道刷题和错题的重要性,但迫于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不会去做这些东西;
走进成长区的学生则会想方设法抽出时间来做这些必要的学习任务,这当然会牺牲他们多余的娱乐时间;
前面提到,在成长区的学习要动用一个人大量的心智能量来聚焦、提升学习注意力和专注度,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坚持下来再经过长期刻意练习,熟悉了这种学习状态之后,就进入了另一个舒适区,接下来不断改变、推动自己进入另一个成长区。
为什么有的学生在高三成绩突飞猛进,持续突破自我,就是他们不断的从舒适区跳出,进入到成长区,当新的舒适区形成之后,继续跃迁到新的成长区。
你觉得提高成绩很难,是因为总停在舒适区学习很难有质的提升,不被落下就已经不错了。舒适区待的久了,慢慢陷入一种被动的假学习模式:身体在学习,大脑却在抗争、偷懒。面对各种外界诱惑学不会延迟满足,让感官的及时享乐代替学习的长线等待。
同样是作业,你看到的是学习任务,只想要完成它;另一个人看的是自我巩固和总结,不仅认真完成,而且不断总结、跟进错题的整理和复盘。
同样是考试,你看的是成绩分数,只想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另一个人看到的是不足和差距,下功夫追赶,不断填补自己的知识盲区,锻炼解题思路和技巧。
日积月累,你们之间的差距自然就逐渐拉大了。


大学专业一共有多少个?它们是怎么分类的?专业门类、专业大类与具体专业之间有什么关系?很多家长和考生都在为选专业头疼,但绝大部分人连本科专业有哪些都还不清楚,这篇文章就来帮助大家了解下大学专业目录以及其使用方法。当我们认识到了本科专业目录结构以及它们是如何设置的以后,再去选专业思路就很清晰了!
目前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有12个专业门类,92个专业大类及744个具体的本科专业,我们高考能报的专业范围,都在这里面。
在阅读和使用本文的高校专业目录前,我们先学习以下几个基本常识。
学科门类:准确的说,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应该叫“专业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的本科专业的归类集合,是本科专业目录的最高层,一共12个,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
专业类:又叫专业大类,每一个专业门类下详细划分出了若干专业大类,相比专业门类,专业大类下的各个专业之间相似度更强,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也更为趋同。
近年各类院校陆续改革的大类招生,就是以专业大类为依托。比如某校的金融学类专业,可能就包含金融学大类下的金融学、金融工程和金融数学专业等。各校根据自己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大类专业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
专业:是本科专业目录下的最基础单位,也是我们在大学学习时的基本单位,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都是以专业为单元——一个专业就是一个或若干班级。
大类招生与普通专业招生的区别在于:大类专业将来还要再分流具体专业,每个学生在大二或者大三以后还要并入一个具体的专业学习,而普通专业招生就不需要分流,四年中都是以本专业为班级进行学习和生活。
学位授予门类:本科不仅有毕业证,还有学位证,学位代表了一个人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学位分三个等级:学士(本科)、硕士和博士,本科学士学位又分12个类别:哲学学士、经济学学士、法学学士、教育学学士、文学学士、历史学学士、理学学士、工学学士、农学学士、医学学士、管理学学士和艺术学学士,与上面专业门类一一对应。
多数专业授予的学位门类比较单一,跟自己所在的本科专业门类一致,但少数交叉专业,根据院校的培养特色不同,可以授予不同的学位,比如工业设计专业,A校侧重机械功能、人机界面和材料,可以授予工学学位;B校则侧重外观、外形设计,则可以授予艺术学学位。
修业年限:本科阶段正常学习时间年限,绝大多数专业都是四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一些技能性强,实习周期长的专业则实行五年制,部分专业四、五年制并用,根据学校自身培养特色来决定。
增设年份:本专业哪一年开设的。本文中只列出了2015年之后增设专业的备注,无特别说明的都是2015年以前开设的专业。
了解增设专业可以让我们明白这些年国家和教育部主要开设了哪些大类下的专业,也说明国家在有意重点细化该专业方向,增加基础和应用人才培养。
一、哲学

二、经济学

三、法学

四、教育学

五、文学

六、历史学

七、理学

八、工学



九、医学

十、农学

十二、管理学

来源 | 本文来源于头条号《先飞工作室》原创内容。
声明 | 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