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感想
之前花了时间大致了解了一下一战史,有很多感触,却一直没能抽出时间写下来,今天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吧。 提起世界大战,人们最熟知的就是二战了,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也和我们国家有着很深的联系,自然国人对于二战更为熟知和有感触。而对于一战,却鲜有人知,其中原因也有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的大战,在时间长短,参战国家和人数,涉及范围,伤亡人数上都比不过二战。这使得很多人对其不甚感兴趣,再加上其本身的非正义性,更使得史学家不愿多去提及这场战争。就我看来,一战却是十分令人震撼和深思的存在。单纯来看一战的发生与结束过程,无非是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加剧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民族矛盾,既而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无理要求并下达最终通碟,而在奥匈帝国背后是盟友德国,塞尔维亚背后则是沙俄和英法等国。最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动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拉开了序幕。德国与英法俄双线作战,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与塞尔维亚作战,整个欧洲都成了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战场,到了后期,美国也飘洋过海参与到一战战场并加入协约国阵营,最终德军在一节车厢中向法军投降,一战也在巴黎和会签订《巴黎协议》中“结束”。 一战虽然时长不是那么长,却是过去旧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新时代的开端。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两个古老的帝国,一个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延续,一个则是东罗马帝国的接替者,都曾经强大和辉煌过,而且存在了几百年的时光。但到一战时这两个国家却已经是垂垂老矣,内部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转移国内民族危机,这两个国家选择了以发动战争的形式来达到扩张和解决内部问题,加强国内统治的目的。然而当一个帝国衰老时,它的心灵虽然可能仍然雄健,但它的身躯却已然疲惫不堪。整个一战里,奥匈帝国几乎从未打赢过塞尔维亚的军队和沙俄的军队,每当俄军在东线战场上失利,它们又会在对奥匈帝国军队的战斗中大获全胜来弥补损失,而奥斯曼帝国虽有凯末尔这样的天赐猛将,却也依旧打不过英法联军,最终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分裂成了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奥斯曼帝国也被其他国家分食殆尽,只剩下了土耳其。可以说在整个一战中这两个国家不仅没能帮到盟友德国,还不断拖累德国,迫使它分出兵力协助友军,而最终两个国家的解体也是得不偿失,历史必然了。 我们总是觉得英法百年大战,应该是最水火不容的,但是在一战中德法之间才是真的形同水火。法国作为欧洲古国,十九世纪在一代军事家拿破仑的带领下横扫欧洲,一时间所向披靡,法军的战斗力也名列世界前茅。而在这时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个邦国普鲁士,逐渐觉醒,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不断衰弱,普鲁士不断发展壮大,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普鲁士提议组建的神圣同盟,终结了拿破仑的传说,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出现更是将普鲁士推向了欧洲强国的前列。作为马克思的校友,在柏林大学时期的俾斯麦就是一个强硬无比的人,他敢于同小看他的人决斗,是一个心思缜密又胆大无比的人,在德皇威廉的信任下,俾斯麦在德国进行了一场场有力的改革和对外作战,同时进行了名为“大陆政策”的天才外交行动。之后我们看到的就是,年轻的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击败了自己以前的宗主奥匈帝国,而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当时军事第一的法国,色当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的总参谋长老毛奇发挥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一举击溃了法军,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并在法国首都巴黎的镜厅里宣告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大陆政策更是将欧洲各强国分隔开,使得他们不能结盟在一起,威胁到德国的发展,俾斯麦甚至将各国的利益纠纷转移到远东,减小了各国在欧洲的竞争,也使得德国周围环境更加安全,更有利于德国战后的迅速发展。对内改革中,俾斯麦虽然反对共产主义,镇压工人起义,确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所有工人购置保险的人。俾斯麦呕心沥血几十年终于使得德国成为一代强国,但在其晚年却没得到重视,新皇帝威廉二世对俾斯麦这样的老臣早就看不惯了,随便找个借口就让俾斯麦退休闲居,并且不允许其他人随意拜访他,俾斯麦就这样在孤寂无奈中死去。而他死之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年轻气盛,没了俾斯麦的约束,他更加肆无忌惮,竟背离了俾斯麦生前的劝告不要随意发动战争,为了自己的私利和欲望,威廉二世毅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沙俄开战,使得俾斯麦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外交局面分崩离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支撑起了协约国的主战力,它不仅对抗三个国家的军队,甚至双线作战。整个一战几乎都是德军在东线与俄军打,在西线和英法联军打,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将领。有一个职位对于一战来说一直很重要,那就是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老毛奇之后著名德国军事家施里芬接替了他,施里芬作为参加过色当战役的人,对于战争充满了兴趣,他个人特别推崇古名将汉尼拔,对于其包围突击战术很是认可。作为一个几乎没有娱乐,一心醉于工作的人,施里芬最喜欢的事就是研究地图,他担任总参谋长时一战还未爆发,他也一直期待再给德国一次完美胜利的机会。为这,他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分析,制定了德军双线作战的“施里芬计划”,这是施里芬呕心沥血的佳作,他认为德军双线作战应当先针对法国,左翼佯攻牵制法军主力右翼实施大迂回包围一致打败法国,之后再针对沙俄,而这一想法直到二战也依旧受用。施里芬去世之前一直挂念自己的施里芬计划,始终强调要加强西线战场的右翼军力,使得包围得以实现。然而其继任者小毛奇却没有遵守他的计划,对右翼的加强始终不能决策,最终法军马恩河奇迹一役,使得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德军由攻转守。一战的三位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法金汉,鲁登道夫,都是重视西线作战,却始终未能改变德军阵地战的局面,最终只能投降。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言:“对于我的民族,当只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时都是难能可贵的,而当我把他们看成一个集体时却又充满了悲悯。”诚然,德国这个国家普鲁士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出了许多大佬级别的人物,他们呕心沥血使得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不断强大甚至称霸欧洲,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充满斗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便一战时德国一打三,每次战役都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还是能够让敌人付出比自己惨重许多的伤亡。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又会发现德国却总是一次次的失败,无论是一战初期形势大好却被迫投降,战后被瓜分,还是二战不幸走上法西斯道路,最终德国分裂,德国始终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挣扎,令人惋惜。 一战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比如坦能堡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达达尼尔海峡会战,皇帝会战等。也出了许多著名的将领,比如鲁登道夫、兴登堡、贝当、福煦等等。前面提到一战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关口,在这场战争中,还有许多以后的“名人”参与了战争,伊普尔战役时,希特勒作为德国的一名普通士官冒死抢回了长官的尸体;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对着自己的士兵说:“我不是让你们去同敌人作战,我是让你们去死。”在他的铁血带领下,土耳其在达达尼尔击败了英军,使得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被迫辞职;在西线战场,一名儒雅的美国军官不顾危险,亲自前往战场观察战争的局势,他叫富兰克林.罗斯福;一战意义最深远的事件,莫过于1917年在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后爆发的“十月革命”了,有一位叫列宁的“普通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世界的历史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战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科技,一战爆发之前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平富裕,在那段后来被无数人怀念的黄金时期,谁也没想到这样的美好时光却在二十年后被一战给摧毁,并让全世界的人们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率先违反人道主义,将刚发明不久的毒气弹第一个投入到人类战争中,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在西线战场英国人也使用了他们的新武器——坦克,这也是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一战时飞机已经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空中力量参与战争,各国的各类新式大炮也如惊雷一般砸向大地,摧毁着一切。在马克沁机枪在扫射下,在大炮密集的轰炸下,一排排将士倒下或者被炸成碎片,一时各处都是人间炼狱。 一战还有许多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但我并不想细说,而更想说说我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与感悟吧。1914年时,德国动员自己的人民参与战争,对德国的学生说他们在叶落之前就能凯旋回家,为了鼓动士兵上前线,各国政府也积极推崇民族主义,用散播民族仇恨的形式唤起民族深处的斗争欲。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样一场大家都认为不会持续多久的战争最终却进行了四年之久,并且带走了一千多万人的生命。一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因为在这里面没有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各国的参战无非是心怀鬼胎,被资本和封建势力所操控,正如马克思所说:“当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向全球化的扩张方向前进。”一战时各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很高的阶段,他们为了扩张,勾结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武力的发展,最终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战争,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它可以在你愿意开始时开始,却不会在你想要结束时结束。对于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我们自然是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而无论牺牲多少也要斗争到底,但战争背后一些深刻的东西仍然值得我们注意,何况大多数战争还是非正义性的呢?一战时许多士兵一开始对战争充满了热情,但当他们在亲身经历什么叫枪林弹雨,在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被炸成碎片,被坦克压成肉酱后,他们逐渐在无休止的死亡威胁中丧失希望与斗志,他们不知道为何而战,不知道该往何处。法军的将军大多还像拿破仑时期一样才用人海战术,在他们看来人数的优势将能击败一切敌人,然而马克沁机枪的出现已经宣告了骑兵时代的结束,而西线战场多平原的地形更是为其发挥作用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就这样无数的法军士兵被机枪和大炮撕碎,却没有半点作用,而这些法军统治者却从来不思进取,在他们眼里只有进攻进攻,全然不顾士兵的死活,久而久之法军爆发了严重的哗变,很多法军士兵开始杀死他们的长官而拒绝上战场,直到法军著名将领贝当上任才开始让士兵停止自杀式冲锋,改为防御为主,他有一句名言:“战争的胜利属于最后还有人活着的一方。”贝当十分珍惜士兵的生命,希望每一个士兵都能发挥到最大作用,他富有创意,甚至动员国内的出租车源源不断的为前线运送兵力和物资,就这样贝当最后抗住德军的进攻,打赢了关键的凡尔登战役。而德军的将军们更是疯狂,如果说法军的将军多是莽夫,那么德军的将军就是赌徒,而他们的赌资就是士兵的生命。他们不顾一切的发动战争,诱骗逼迫士兵们上前线,他们的每一次计划都是歇斯底里,德军战争大臣法金汉曾经扬言要在凡尔登战役中放干法军的血,然而他不知道德军的血也几乎放干,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无数的士兵填在了那一片片黑黢黢的战壕中,有时候双方为了争夺几百米的地盘竟要付出上万人的牺牲。贪心不足蛇吞象,德军本可以提前结束战争从而保持从苏联那取得的好处,却仍然冒险一搏,发动了皇帝会战,士兵们本可以不用死去,却又有无数德军士兵倒下,而换回的是德军的彻底失败,一无所有。即使是已经投降,有的德军军官还在逼迫士兵在协约生效前几个小时冲锋拼一把。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时刻,或许在那些军官的眼里这是可以最后一搏的机会,但是那些士兵呢?他们已经经历了四年的折磨而活下来,听到了战争结束的好消息,而如今他们还要继续去战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有父母的人,都有无数的牵挂,与无限的期望,但是此刻他们只是统治者赌桌上的筹码,那无价的生命此刻却显得那么“廉价”。那么人们真的希望战争吗?第一次伊普尔战役时,那时正值圣诞节,法军和德军的前线士兵不约而同的停止交火,放下武器走到战场的中央,彼此拥抱和庆祝节日,在这一刻他们多希望这场战争的闹剧赶快结束,他们可以尽情享受这和平的时光,然而现实确是双方长官发现这一情况立即阻止两军士兵交流,逼迫他们交火。“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历史会记录某场战争战术多么漂亮,某个将领指挥能力多么高超,但是现实却是背后有无数人的牺牲,而他们的牺牲换来的荣誉却最终被少数人所占有和享受。 历史是善于遗忘的,而那些人却是真实的存在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所爱,也被所爱着,他们都有欢笑与悲伤,但战争将这一切变成了废墟与死寂。虽然人终究会死去,但却不应该以自相残杀的形式结束,人们的战场有许多,却唯独不是自相残杀的战场。为了一己私利而发动战争的人会找各种理由躲避责任,那些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人们都在说懂战术的将领才是好将领,但我觉得能尽最大能力避免战争,减少伤亡的将领才能称得上未来优秀的军事家。1919年的巴黎和会,三巨头中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漂洋过海来到巴黎,在和会上他提出了十四点原则,并希望在战后组建国联避免世界大战这样的悲剧,并且对我国在山东的权益被侵犯抱以同情。然而英法等国的领导人却认为他是投机者,压根不在意他的看法,他们心里是谋划着怎么肢解德国,如何瓜分战利品,对于国联他们更是觉得天方夜谭。最终在争取多日后,威尔逊只能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欧洲返回美国,国联的想法就此破灭,但是他随身携带的人中有一个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年轻人,不仅在几十年后当上了美国总统,还带领美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一起战胜了法西斯势力,赢得了二战的胜利,而威尔逊到死都无比挂念的国联,最终也在他手里实现了,只是有了一个新名字——联合国。巴黎和约完全就是一群强盗的分赃盛宴,他们不仅粗暴的出卖了战胜国中国的合法利益,还对德国采取了极为苛刻的限制条件,瓜分和压迫德国的土地和人民,而当法军著名将领福煦看到这条约时,不禁感叹到:“这不是停战,而是二十年的休战啊。”结果一语成谶,二十多年后德国人民因为受不了压迫,最终发动二战,一举灭亡了法国,还差点攻占了英国,这一切本可以避免的,却因为人的私利,再一次发生了二战的悲剧。 一战是一场悲剧,却也有人性的光芒,士兵视死如归和保家卫国的精神仍然值得赞赏,但是战争却是永远的伤痛,它警示着世人珍爱和平,不要再将人类拖向地狱。最后我想以加拿大军医约翰.麦克雷的著名诗作《在佛兰德斯战场》结束文章,麦克雷作为一战老兵,亲眼目睹了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友死在战场上,内心无比悲痛的他用休息的时间在卡车上写了这首传世之作: 在佛兰德斯战场,罂粟花随风飘荡 一行又一行,绽放在殇者的十字架之间, 那是我们的疆域。而天空 云雀依然在勇敢地歌唱,展翅 歌声湮没在连天的烽火里 此刻,我们已然罹难。倏忽之前, 我们还一起生活着,感受晨曦,仰望落日 我们爱过,一如我们曾被爱过。而今,我们长眠 在佛兰德斯战场…… 继续战斗吧 请你从我们低垂的手中接过火炬, 让它的光辉,照亮血色的疆场 若你背弃了与逝者的盟约 我们将永不瞑目。纵使罂粟花依旧绽放 在佛兰德斯战场…… 是呀,如果我们遗忘了因为战争而牺牲的死者,忘记了拼搏和珍爱和平,辜负了他们的努力,那么即使战后的风景多么美好,他们也将永不瞑目,而这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的礼物,也是他们最后的尊严与价值。 梅山 2023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