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梳理!一战以来世界经济模式大集合

Hi!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干货大轰炸:一战以来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总是理不清该部分内容的淀粉们抓紧时间整理起来~不要总放在收藏夹吃灰喔!

章节线索
(一)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得到了恢复并有了长足发展。
(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核心考点
考点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存在。
(2)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广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激化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3)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等抗议活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造势,扩大政治影响。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3.对策
(1)措施: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结果:经济危机更加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②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民主党人罗斯福决心扭转危局。
③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2)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3)影响
①直接影响: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②间接影响:缓解了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黄金时期”。
②20世纪70年代初:“滞胀”现象。
③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①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②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①第三产业的兴起
a.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b.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②“新经济”的出现
a.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b.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
重点解释: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不可能消除当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妨碍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在历年高考中,该部分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西方福利制度对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借鉴应加强重视。
视角1 从联邦政府职能扩大角度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视角2 从唯物史观角度命题,西方福利制度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不同时期福利政策的调整。
考点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国内外敌人。
(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4)评价
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特点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2)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形成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4)评价
①成就
a.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
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c.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点解释: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命题角度:
在历年高考中,该部分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对新经济政策的考查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视角1 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视角2 从综合链接角度考查中美苏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三种现代化模式之间互有借鉴,体现了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小结
【知识结构】

【时空定位】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