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给亲朋好友写封手写信吧

2018-11-09 16:05 作者:EdwardGLiu  | 我要投稿


“哟,是你啊,又来寄信了?”快递点的阿姨这样问道。

“恩,一封寄到四川,一封寄到辽宁,寄慢的,邮费我出。”

“这年头,还寄信的人很少了啊。”阿姨一边帮我封文件封,一边对我说道。“我在这儿好几年了,来寄信的就你一个人。好了,两封一共30块。”

 

是啊,这年头,还会写信的人很少了吧。

 

手机通知音不时躁动地响起,闪烁着的呼吸灯就像是一种威胁,逼着你看一眼消息。

但当你点亮手机,查看通知时,却发现不过是群里和你关系不大的聊天、或是排山倒海而来的几十条长度仅几秒的语音信息,亦或是各个软件的推送信息和一堆可有可无的内容。

我想屏蔽、想静音,但又怕错过重要的通知、又怕错过别人急着找你,只得压住性子,一条一条地查看。然而,大抵是些毫无滋味的消息,却实实在在地占用了你的时间。

网络时代,给每个带来便捷,又给每个人戴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锁。

只有在手写一封信的时候,我才会感到些许自由与惬意。

美美地泡上一壶滇红,再从抽屉里抽出一摞信纸,指尖划过纸面,纤维的质感,要比触碰冰冷的触摸屏要令人愉悦得多。我写信一定用的是钢笔,因为圆珠笔写的字钝头钝脑,传递不了字的风骨与情的真切。

即使有了电磁炉和微波炉,明火做饭依旧有其一席之地。在我眼中,亲手写一封信,是属于我的老派浪漫。一边写一边思考,思路中断时,呷一口半温的茶,再捉起笔来继续写,平静时字体工整而舒缓,激动时下笔热烈而激昂,这是即时通讯所体会不到的乐趣。句段的字里行间、笔尖的辗转腾挪间,或嬉笑、或怒骂、或分享喜悦、或抱怨牢骚,把情感嵌入文字,把思念连缀成篇,动笔时还是晌午,再抬头已近黄昏,想起泡着的衣服还没有洗,只得写下“纸短情长,要是今日全部说完了,那下次还能写什么呢?”便匆匆落款结信。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不过是个迂腐矫情的酸书生罢了。

也许吧。

看书这件事和写信一样。很多人觉得电子书轻便,书不会丢失、不会损坏、不必担心受潮或是虫蛀,甚至有人觉得纸质书可以被代替了。我虽然有电子书,但我几乎不用,我的书基本都是纸质书。一本书拿在手中的质量感和厚重感、写写画画做笔记时的愉悦感、手指划过书页时,那种纤维的摩挲感,纸张的厚度能感受出版的质量,油墨的优劣可以从气味上判断,翻页时的兴奋,装帧与排版的用心,都是0和1所取代不了,或者说很长一段未来里是取代不了的东西。

写信时,写字慢,跟不上思考的速度,也比不上口述的速度。所以写下每一句话时,都有充足的时间经过大脑的思考,以确定这句话是否能准确传达你想说的话,而即时通讯,常常不过大脑,抬嘴就来,言者不用心,闻者不自由。

写一封信,尤其是像我一样,一下笔就是大几千字,是很需要时间的。在我眼中,能值得我亲笔写一封信的人,都是我最珍视的人,值得我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亲笔一封信,写的是柴米油盐,传递的,却是我最诚挚的思念。

在现代,写信时一件很装逼的行为,但是,信在发出后的等待,对于回信的猜测,收到信时亲手拆开的期待感,真的会让人感到幸福。手写的信件可以长久保存,慢慢翻看,还能看到对方亲笔的笔迹,用笔的轻重缓急、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字体、用词遣句的逻辑性与修辞、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情感,这是多么惬意又悠闲的一种行为啊!

自从网络的洪流滚滚而来,手写信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也许只有一些电子产品过敏的老人家,和我这样有莫名情怀的人,才会在这个时代继续手写信吧。邮筒逐渐消失于街头、手机却是人人都有。就像电子书越来越多一样,书架上一排排的书,既有压迫感,也有成就感;信也一样,来往多了,哪天翻起的时候,那都是往日满满的回忆。

现代社会,网络通讯和电话等即时通讯技术已经十分完善和普及了,距离已经不再是沟通的障碍。但就像《秒速五厘米》里面的一句自:“哪怕是互通了一千条短信,也只能把我们的心拉近一厘米。”

罗拉·怀德的《草原上的小木屋》里有这么一段:“秋天写一封信寄出,冬天家人们就能收到了,而明年春天就能收到回信了!”那是美国西进运动的时候,从西部到东海岸的信要走一个季节,相比起来,今天的信只需要一个星期,甚至寄加急件只需一天,在当年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

这是一种仪式感,一种情怀,一种敬畏,一种属于我的老派浪漫。

 

读到这段文字的你,何不试着放缓匆匆的脚步,泡一杯茶,静静地给亲朋好友写封信呢?比起从别处复制来的工巧的吉祥话,和亲笔用心写下却略显拙笨的话语,哪个又能传递你最真切的情感呢?

写信是我最独特的爱好,也是我最享受的事之一,今天,我希望把我的愉悦,分享给看到此文的每一个人。

 

EdwardGLiu

2018.11.9

给亲朋好友写封手写信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