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E社大讲堂|小口罩,大历史

2020-02-24 14:37 作者:EasyTech苏州乐志  | 我要投稿


在2020年,口罩绝对占领了当之无愧的C位,但在医学上常见的口罩,最初的用途却和医学风马牛不相及。


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类口罩物」

波斯的拜火教认为世俗的气息是不洁的,在进行宗教仪式时,通常用布包着脸。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口罩」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另外,还有忍者的「口罩」


马可·波罗曾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

「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可见在元朝,宫廷皇帝进餐时,为了避免侍者的气息触及食物,他们的口鼻一律要蒙上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丝巾,这也是口罩雏形之一。


这套服装是由查尔斯·德洛姆于1619年发明的。

最早出现于巴黎,之后流传到整个欧洲。

医生的长袍大衣厚重且密不透风,具有保护作用。

特殊设计的面具在眼睛处装有透明玻璃,可以隔绝患者的血液或飞沫。

鸟喙的凸起内填有散发芳香的物质,这些物质被认为可以保护医生免受瘴气的侵害(当时还不知道其实是飞沫与空气中的鼠疫杆菌)。

这些香料也能稍微减缓尸体与病患坏死组织发出的恶臭,还能降低飞沫传染风险。

医生还会使用一种木制的拐杖状指示棒来检测患者状况,避免接触感染源。


而西班牙流感则开始让口罩走向大众。


为了对抗疫情,各国的人们都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

电车售票员会禁止未戴口罩的乘客上车。


在20世纪,有一位中国人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07 年,马来西亚槟城。

一名叫伍连德的年轻医生突然收到一封印刷精良的信件,署名竟是袁世凯。

刚从欧洲拿到医学博士学位的伍连德毅然决定接受信中的邀约,回到祖国,以振兴大清的医学事业。


1910 年,哈尔滨。


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席卷全城。

城内一夜之间出现许多呼吸困难的病人。

他们先是不停咳血,进而全身如同火炭般发烫,最终心力衰竭而死。病魔以惊人的速度在哈尔滨城迅速蔓延。

人们判定这是 10 年前曾爆发过的鼠疫卷土重来。

东三省总督立即上报朝廷,同时部署抗击鼠疫。

尽管展开了灭鼠大行动,但一个月过去,城内日均死亡人数依然居高不下。


他被告知东北爆发鼠疫已有两个多月,多方各种防疫尝试均告无效,东三省危在旦夕。

清朝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调查并开展防治工作。

伍连德率助手,在四个月之内控制了疫情。


1911年初

他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


1911年4月,11个国家的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召开,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担任会议主席。

与会中外专家建议清朝政府在东三省设立永久性防疫机构,以防止瘟疫重来。

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1935年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

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披露。

尽管有英国侨民身份,但在候选人表中,其国家一栏是“中国”。

伍连德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程光胜撰写了介绍伍连德及其在东北防治鼠疫的文章。

这是半个世纪来伍连德首次在大众媒体上出现。

此后,中国各界对伍连德的关注升温,伍连德的知名度逐渐上升。


E社大讲堂|小口罩,大历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