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曾经战无不胜的楚霸王项羽,为什么在短短五年之内就输给了刘邦?

2019-06-19 18:37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先后入关的刘邦与项羽在军事实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刘邦原本指望封闭函谷关,独霸关中。但项羽却用强大的军力摧毁了刘邦的设想。

那么,在当时看似强大无比的项羽为什么会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就转胜为败,最终输给了刘邦呢?



鸿门宴上,项羽长于军事短于政治的弱点已经暴露无遗,后来他主持封建诸侯,以至于同刘邦打了五年的楚汉战争,这个弱点一直像梦魇一样困扰着他,并最终将他拖向了战败自刎的深渊。

项羽主持的封建制为什么仅仅维持了几个月的稳定,诸侯们就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厮杀?

从《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项羽虽然是封建诸侯的坚定拥护者,但是他对封建制的政治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


相对于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强有力的行政控制能力,封建制下共主对诸侯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所谓:

“古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

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持封建局面的稳定,对政治文化的建设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就是说封建诸侯所形成的秩序必须基于一种为世人所公认的具有普遍价值的道义伦理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朝的封建之所以能延续八百年之久,周公创立礼乐文化以维系人心,居功至伟。


相比于西周,项羽封建依据的是一种极其粗暴的政治原则:

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他项羽是军事力量最强的诸侯,所以封建就由他主持。

至于诸侯的封国大小,封土腴瘠,则视与项羽的亲疏远近而定。

本来在秦朝灭亡之后,反秦战争中兴起的军功新贵同六国王族后裔的矛盾就已经浮上水面。

项羽这样明目张胆地倾销私活,把支持过自己的新军阀们封到善地,将六国的旧王族迁移到丑地,结果只能造成双方矛盾的迅速激化,所以封建诸侯的结果刚一传到山东,齐国的田荣、赵国的陈余就都反了。


项羽不但对封建制的精神缺乏了解,就连模样都学得不太像。

夏、商、周三朝更迭,没有哪一个朝代在推翻前政权以后斩草除根的,一定会保留前朝王族的封国,以示天下至公之意。

这点儿道理,连出身贫民的刘邦都明白。

因此对于秦国的降王子婴刘邦没有加害,在项羽死后仍然封项氏家族成员为侯。

反观项羽,作为一个楚国的贵族后裔居然就不懂这个道理。

进入咸阳,杀降纵火,项羽这是赤裸裸地发泄私愤。

他的所做作为向全天下表明,在思维方式上他仍只是一个楚国的将军,而不是天下的共主。

《项羽本纪》就此评价说: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批评项羽“事不师古”,意思是项羽虽然模仿了西周的封建,但是画虎类狗,没有悟到封建制的精髓。

项羽在政治文化建设上一无所成,妄想依靠暴力来维持封建格局的稳定,注定是要失败的。

迷信武力是导致项羽最终败给刘邦的罪魁祸首。


刘、项二人这五年的争霸战争每每让我想起1945年至1948年间国共两党在东北的战略较力,那几乎就是楚汉战争的翻版。

1945年抗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中共中央就准备在苏联的支持下夺占东三省以作为进取全国的战略基地。

毛泽东最初的设想就像刘邦封锁函谷关那样,要跟国民党拼军力,“拒敌于国门之外”。

时任东北局副书记的高岗说得更直白:“我们屁股靠着苏联,把脸面往陆上、海上几个口子一堵,东北就是我们的了!”


但后来局势的发展证明,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共临时拼凑的东北部队同国民党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印缅远征军相比差距太大。一战山海关,二战锦州,三战四平,“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设想一次又一次地落空了。


尤其是四平一战,毛泽东亲笔写下“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最高指示。

而明知实力不济的林彪在中央的压力下硬着头皮搬出了自己的几乎全部家底——十四个师旅共计十五万人的部队与国民党军在四平展开主力决战。


可是进攻四平的国军主力是号称“鹰扬”、“虎威”的印缅远征军新一军和新六军,无论是军队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远非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所能抗衡。

在东北的翻浆季节里,廖耀湘率领的新六军以钢板铺路为坦克开道,包抄林彪的侧翼,导致了东北民主联军全线溃退。

要不是蒋介石昏招迭出,死活不同意白崇禧趁胜追击,打过松花江去的建议,林彪很可能将被迫转移到海拉尔或者满洲里去打游击。


当刘邦刚刚入关的时候,他应该也有过同毛泽东类似的设想,凭借武力封锁函谷关,独霸关中。

但是项羽以绝对的优势兵力破关而入,刘邦的这一战略构想就已经破产了。

那么在军事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他究竟是靠什么转败为胜,最终击垮项羽的呢?


在我看来,封锁函谷关这件事情本身就透出了端倪。

在鸿门宴之前,张良问刘邦,是谁给他出了封锁函谷关这个馊主意?

虽然刘邦含糊其辞——“浅薄小人”而已,但是对这个浅薄小人的身份我们却不得不稍作追究。

当刘邦闭关的时候,项羽应该正在西进咸阳的途中。

从河北到关中,这一路上项羽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便是新安杀降——在函谷关以东不远的新安坑杀了章邯手下二十万投降的秦军。

限于体例,司马迁并没有在《史记》中提到新安杀降与函谷闭关孰先孰后。

可是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为这两件事情做了编年,它们是前后相继的:项羽新安杀降一结束,马上就有人建议刘邦封闭函谷关。


严谨的司马光并没有明确地说出这两件事情之间的联系,但他对这两件事情的编年却不免带给我们这样的猜测:

教唆刘邦封闭函谷关的多半是秦人。

当新安杀降的消息传入关中,关中的秦人害怕遭到项羽等东方诸侯的继续报复,因此把保命的希望寄托在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沛公刘邦身上。希望能他封闭函谷关,将关东诸侯拒之门外。

马谡曾经对诸葛亮说过:“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那就是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同时还是宣传队——军事占领、建立政权、宣传思想是三位一体的手段。

在“攻心”这个问题上,项羽入关前后曾经两次助攻刘邦:

新安杀降,促成了关中秦人对刘邦的向心力;

而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纵火焚烧秦朝宫室,又进一步加剧了秦人对他的恐惧与仇恨,使得他们对刘邦的期待直线上升,这为后来刘邦还定三秦埋下了伏笔。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思想动员的角度说,发动群众的最好方法不是让群众为我们打仗,是让他们为自己打仗。

中共当年在东北最终战胜国民党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肃清匪患、土地改革,把东北农民和共产党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土地是共产党分的,要是国民党打回来,说不定到手的地又被收回去了。

所以对经历土改的东北农民来说,打国民党是帮自己打。


因为在东北民众中建立起了这样的普遍认识,在四平惨败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林彪的部队就扩军到一百万,并且把国民党压缩到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狭小区域——争取到了民心,转败为胜就是如此之快。

我之所以每每将国共内战与楚汉战争做对比,并不是要以今度古,妄揣古人。

恰恰相反,我认为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很可能就是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总结出来的。

要知道,毛泽东花在《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上的功夫可大了去了。

在新安杀降和焚毁咸阳之后,项羽其实已经把关中的老秦人悉数推向了刘邦,与他绑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公元前205年,刘邦的联军在彭城被项羽一战击溃之后:

(刘邦)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闗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

——《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可是一个楚人。

秦、楚世仇,在关中经历了秦末的苛政与战火的双重折磨的老秦人凭什么这样为他卖命,不但青壮参军,连老人和孩子都拿起武器走向战场?

答案是:对他们来说,刘邦就是他们的安全保障。

如果刘邦败了,让项羽打回关中,那么新安杀降、咸阳大火的梦魇又将重来。这一仗,老秦人不是为刘邦打,而是为自己打的!


和刘邦行之有效的攻心战术相比,项羽在处置与被占领区的民众关系问题时完全是僵硬而冷酷的零和博弈思维。

《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情:

(公元前205年),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公元前203年)(项羽)乃东行,击陈留、外黄。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雎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这两条文献分别记录了项羽在齐地和梁地处理的两次叛乱。

第一次是公元前205年平定齐国。

当项羽杀死了反对他的齐王田荣之后还不解恨,于是迁怒于齐地百姓,但他的暴政却迅速引发了当地更大规模的骚乱。

第二次是公元前203年平定梁地。

项羽击败了彭越,并赦免了被彭越裹挟的外黄百姓,梁地由此传檄而定。

这等于说,项羽投入千军万马都摆不平的大规模叛乱,原来只需要一纸简简单单的赦免令就搞定了。


然而不幸的是,外黄赦降是楚汉战争的五年中,项羽为数不多的处置得当的成功案例。

在更多的时候,他对被占领区的百姓都采取坑杀或屠城的粗暴态度。

在项羽的眼中这些反民是冷酷的,就像冰块儿一样,而他就要用自己的铁齿钢牙咬碎它。

结果呢,冰块儿硬,牙齿碎;牙齿硬,冰块儿碎。你死我活,零和思维。

相比起来,刘邦的策略聪明得多。

就算你是冰块,我也能用舌头的温度把你慢慢儿舔化了。

老子曾经说,舌头和牙齿相比,那一定是牙齿更硬。

但是别忘了哦,当你老了,牙齿掉光的时候,舌头可还在呢。


这份发源于楚地的老庄智慧,从小读过书的老派贵族项羽没学会,出身贫寒,没接受过正经教育的刘邦反而领悟到了。

所以相比于在战场上不学而能的项羽,在治国理民上无师自通的刘邦是另一种类型的天才。

刘邦最终能够击败项羽,开创大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也是其来有自的。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曾经战无不胜的楚霸王项羽,为什么在短短五年之内就输给了刘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