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词苑 | 三个引申义的“白手套”
◎南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手套”经常出现在有关“打虎拍蝇”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里。请看长篇小说《人民的财产》(作家出版社2021年出版,《人民的名义》姐妹篇)里的一个片段:
夫妻俩盯着桌上的鱼,谁也不动筷子。沉默良久,牛俊杰说了一句话:知道啥叫白手套吗?石红杏点点头,又摇摇头。牛俊杰道:你就是林满江的白手套。林满江偷东西怕弄脏自己的手,就戴上你这副白手套。白手套弄脏了怎么办?扔掉!你现在面临的危险就在这里!
正如石红杏马上意识到的,她丈夫说的“白手套”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白色的手套”。的确,牛俊杰说话中出现的“白手套”都不是短语而是词了。那么,这个“白手套”应该怎么解释呢?现在,固定用作词的“白手套”有三个义项。不妨从其源头说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语里多了一个形容词“white-glove”,借用拍卖行、宾馆、高级餐厅等服务人员手上戴的洁白手套,代指“(服务)细致周到且质量一流的”。在台湾地区,这个英语形容词按字面直译为“白手套”,语义色彩也是褒义的,但用作名词,意思转而泛指“提供细致周到且质量一流服务的中间人、中介机构”。在使用过程中,又结合生活中对手套保护、掩饰功能的认知,引申出另外两个“白手套”,一个语义色彩中性,另一个则是贬义的。后来,这三个不同引申义的“白手套”都从台湾地区传入了大陆。
褒义的“白手套”,在拍卖会的资讯里经常见到。按照拍卖界的国际惯例:拍卖专场成交率达到100%,对拍卖师、拍卖机构、运营机构等周到且一流服务的最高奖赏是“白手套”奖。比如:“清宫御笔专场,42件作品全部成交,按照国际惯例,为拍卖师刘新惠颁发了白手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2月10日)又如:“北京银座2020秋拍 无底价专场白手套成交”(标题,《中国拍卖》2021年第2期)。
中性的“白手套”泛指“中间人、中介机构”。比如:“‘白手套’做法的正当性在于隐瞒相关信息有助于抑制‘敲竹杠’、降低谈判费用、促成有效率的交易。”(《北方法学》2014年第3期)又如:“这(指1990年两岸红十字组织签署的金门协议——笔者注)是两岸自1949年以来,首次以‘白手套’的接触方式所签署的协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8月1日)
贬义的“白手套”,指“从事非法活动的伪装”,泛指“替人‘洗白’的中间人或中介机构”。比如,本文开头小说片段里牛俊杰口中的“白手套”。又如:“作为美国政府干涉别国内政、煽动分裂对抗的‘马前卒’和‘白手套’,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服务于美国战略利益,对中东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渗透和颠覆活动,留下斑斑劣迹。”(《人民日报》2022年8月10日)
这三个语义色彩不同的“白手套”,贬义的最常用最多见。因此,台湾地区的《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只收录了贬义的“白手套”,其释义为“替行贿者与受贿者充当中介的人”。当然,这个释义的所指范围是明显小于当下贬义的“白手套”所用范围的。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1期《时尚词苑》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