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指南】从零开始的圣殿骑士生活(中)

注释、瞎侃以及刺客组织的前世今生:
1、 关于这年头阿拉伯人和十字军的互相称呼问题,十字军喊阿拉伯人统统叫撒拉森人(saracen,源于阿拉伯语的“东方人”这词),阿拉伯人喊十字军(无论来自英法德意)统统叫法兰克人。至于拜占庭人,大伙还是习惯喊他们罗马人,尽管有个词源同为“罗马”的罗姆苏丹国出来抢镜(其实人家是塞尔柱的分支,之所以叫罗姆(罗马)是因为他们占据的这块地——东罗故地小亚细亚,在穆斯林那边俗称“罗马”)。
2、 开头提到的那位洋教头阿尔诺全名叫做托罗哈的阿诺德,加泰罗尼亚人,此君前半辈子基本在伊比利亚和穆斯林打仗(除了在圣地的十字军行动外,圣殿骑士团也广泛参加了伊比利亚的收复失地运动),等到此君被选上大团长的时候估摸着已经快六十了。值得一提的时,此君的墓地在2015年被确认,其埋葬在意大利维罗纳的一处教堂(至于为啥会埋到意大利去,我们下期再说),这也是目前唯一被发现的圣殿骑士大团长遗骸。
3、 《旧约·士师记》是圣殿骑士团中被广泛传阅的小册子,在1170年左右被一位英格兰神父翻译后成为骑士的“标配”,而同时代的一些随军神甫也会将通俗圣经故事教授给圣殿骑士们,因此,尽管这帮圣殿和尚对宗教知识啥的谈不上精通,但通俗的经文还是听得蛮多的。然后呢,考虑到圣殿骑士的普遍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关于精神追求啊、圣徒崇拜啊、前辈榜样啊一类的事迹多在骑士间口头传播,文字记录较少,如今对其的了解很多都来自14世纪审判圣殿骑士团时的供词。
4、 关于查尔西顿的尤菲米娅,此君也是戴克里先时期的人,在戴克里先打击基督教时,她因为拒绝敬奉阿瑞斯被抛入斗兽场处死,死后封圣。她在东正教地位颇高,圣骨匣至今仍存,被保存在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的圣乔治教堂内(估计因为这俩是同一时代的,可能互相认识?)。不过说到圣殿骑士那边的尤菲米娅圣遗物,这个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只是骑士团自称有的,但骑士团全团烧烤后似乎也没找到这个物事,而君堡留存的圣骨早在七世纪就放在那儿了,不排除是骑士团吹逼。
5、 关于译名的事儿,目前国内的出版物对十字军时期的地名翻译经常会有一些好玩的问题,比如很多穆斯林方的堡垒都叫做卡拉阿特·xx堡——有点冗余,qalaat本来就是堡垒的意思。而最知名的一个翻译错误则是克拉克骑士堡———克拉克(crac)这个词就是堡垒的意思,这年代十字军的堡垒不少都是这个词起头(比如crac des moab、crac des montreal),而“骑士堡”这个名字也是18-19世纪欧洲旅行家瞎起的,十字军那年代没人这样叫(那年代的叫法直译过来就是库尔德堡或者医院堡)。咱们现在这个译法,翻译回去大约是堡·骑士·堡,听上去像是某款麦当劳新品。
6、 关于圣殿骑士们的装备,这年头圣殿骑士的甲胄之于穆斯林、东罗甲胄的一大优势就是防护面积,链甲都是连体款,手甲、臂甲和躯干直接连接,一体式的头盔防护面积也管够,因此在当时的战场上罩门很少、性能优秀,等到年底或者明年《以耶路撒冷知名2》做完了,大伙可以在战场中“亲自体验”下。至于佩剑和锤子,按照现代的划分法圣殿骑士的佩剑还属于X或XI等较早的武装剑型,由北方日耳曼人的剑发展而来,相比维京人的剑发展有限;而锤子也并非现在影视作品中见到的又大又长+大铁疙瘩的型号——十二世纪的锤子多半就六七十厘米,由一个铸有凸出部位的铁锤头和木柄构成,咱们宋辽那段时间的骨朵也差不多是这个大小,影视剧里乃至说岳全传里的那种大金瓜凡人大概是挥不动的。
7、 说到那个信基督的阿拉伯小侍从,其信仰的马龙派(马龙尼礼教会)至今仍存,是东仪天主教会(也就是采用东方安条克传统、但依然服从罗马教宗)的一个分支,领袖相当于天主教的“宗主教”或“枢机”级别。此教派得名于苦行僧圣马龙,到七世纪形成教会,理论上使用古叙利亚语作为仪祭语言,但平常还是多用阿拉伯语。由于其控制范围一直夹在拜占庭和阿拉伯人之间,基本一直在黎巴嫩山区缩着,和西方世界基本断绝联系。直到十字军东征后重新受到罗马教廷的承认,也进行了一系列拉丁化改革(在所有东仪天主教中,马龙派的拉丁化程度最高),所以说这一教派的信徒还蛮配合十字军的行动的,乃至供给了一定的兵员。至于往后嘛,奥斯曼时期的马龙派基本和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另一个异端德鲁兹派一起混在黎巴嫩,双方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共同维持黎巴嫩山埃米尔国在奥斯曼境内的自治。再往后嘛……就是黎巴嫩近代史的事儿了,咱就不扯了。
8、 尽管咱系列的主角并不是阿萨辛,不过考虑到这伙人的知名度,咱还是做做背景介绍。这一组织建立于1090年,“定都”在今属伊朗的山地堡垒阿穆拉特堡(也就是”鹰巢“),大概也是首任领袖哈桑·萨巴”山中老人“名号的来源。此君是个半宗教领袖半学者式的人物,信仰什叶派中的伊斯玛仪派,早年间忠于什叶派的普世领袖法蒂玛哈里发,但由于在宫廷斗争中效忠于被废黜的哈里发长子尼扎尔,此君被驱逐并开始自己组建势力。直到1090年时通过”来骗、来偷袭“的手段拿下了阿穆拉特堡,随后便以追随尼扎尔(所谓尼扎里派便是由此得名)的名头拉起了所谓的阿萨辛教团——嗯,所谓的,当年的阿萨辛并不会自称叫这玩意,阿拉伯语史家更多叫他们Batiniyya,这是个来源于经文的词,常用于称呼伊斯玛仪派信徒,我就不多解释了,另一种称呼mulhid则常见于逊尼派,更含贬义,大约是叛教者一类的意思,拉丁史家也有使用。至于现在我们使用的阿萨辛这个词大概来源于haschaschin(吸大麻者),西方史家认为阿萨辛教团通过大麻来控制刺客,但这词更可能是当时人对伊斯玛仪派的贬称或者对叙利亚人的地域歧视称呼,或是来源于Asāsīyūn(忠于信仰之基者?),总之源流有一定争议。而如今我们对阿萨辛这个词汇的广泛运用,可能和咱的一位老熟人——马可波罗有关系,其著作中使用了这一词汇来称呼尼扎里派,并后来得到了西方的广泛采用。最后,大麻这东西在伊斯兰教义里也是违禁品,总感觉阿萨辛这帮宗教狂热拉满的不至于天天飞这玩意(又不是苏菲派),兴许是时人为其狂热的宗教牺牲精神找的理由……?
9、 继续说阿萨辛,阿萨辛中的刺客事实上是被选拔出的专门人员(Fida’i,一般翻译作斐达仪/费达因,差不多是“敢于牺牲者”、“死士”的意思,不是谁都能当的),这帮人被灌输了大量的神秘主义宗教热情,坚信为宗教牺牲能直通天堂之类的(和圣殿骑士的路数确实有点像),刺客信条里的信条啊、信仰之跃啊不少也取材于此(当然,历史上真跳下去的那几位大约没有草堆接着)。凭借着这一帮人,哈桑开始了一揽子刺杀行动,11世纪末主要针对塞尔柱人,到12世纪开始像叙利亚拓展业务,并在12世纪的上半叶到达极盛,政治影响力覆盖到伊朗、叙利亚、土耳其多地。但等到逊尼派的努尔丁开始整合穆斯林诸政权时,刺客的影响力逐渐衰退,刺杀行动的频率也逐渐下降,因此到12世纪中下半叶,时任教团领袖拉希德丁·锡南(好吧,这位也有个山中老人的称号)才会选择和耶路撒冷王国合作。说起来这位锡南大伙估计比较熟悉,这也就是初代《刺客信条》中刺客导师阿尔莫林的原型,此君在历史上也算是活跃,执掌教团长达30年,对萨拉丁和康拉德的刺杀行动都主导自他手。此君去世后阿萨辛教团的反复横跳更甚,乃至于一度“皈依“了逊尼派,向阿拔斯哈里发效忠(然后又改回去了),但政治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只能艰难周转于各方势力之间,最终在1270年被蒙古人彻底干碎。
10、 阿萨辛几乎不选择刺杀圣殿骑士的一大原因是,圣殿骑士个体地位相对平等,且权力继承方式也非世袭,刺杀的性价比很低。不过其他十字军贵族的话,阿萨辛倒也刺杀过几位,但是在仇恨优先级上还是要比逊尼派统治者差不少,已知被杀的十字架贵族包括的黎波里伯爵雷蒙二世(1152),蒙特费拉特侯爵康拉德(1192,死前几天刚被选为耶路撒冷国王),安条克公爵博希蒙德四世之子(1213)和蒙福特的菲利普(1270年了,这时候十字军和阿萨辛都快寄了)。其中嘞,康拉德是唯一和《刺客信条》有关系的,游戏里面康拉德——的老爹被视为圣殿骑士刺杀了,但他爹和圣殿骑士团真没啥关系……至于穆斯林那边的统治者嘛,就寄的有分量多了,毕竟刺杀了两任阿拔斯哈里发外加一任法蒂玛哈里发,各种维齐尔(塞尔柱一代名相尼扎姆·穆勒克点了个赞)、阿塔贝格、埃米尔杀的就更多了,考虑到这年头阿萨辛的外交立场突出个反复横跳,所以暗杀名单上的势力丰富度也相当的高。
11、 详细说下视频中提到的反向刺杀事件,此事发生于1173年,记载于编年史家推罗的纪尧姆笔下,相关细节颇为充足,并后续影响也不算很小。阿萨辛派出的使节名叫阿卜杜勒,据说是一位能言善辩者,在他的一席话语下,阿马尔里克确实和他达成了一些初步的、结盟对抗努尔丁的意向,并派兵护送其回阿穆拉特堡复命。而骑士团对其的刺杀正是发生在回程的路上,当随行护卫在抵达的黎波里返回后,圣殿骑士戈蒂埃·德·梅尼勒(因独眼而被识破)带人埋伏在路旁,一举将阿卜杜勒刺杀。不过此事并没有保密成功,事情泄露到了阿马尔里克的宫廷,并使其勃然大怒,他强烈要求圣殿骑士团交出并处死凶手,但时任团长奥多(刚刚被萨拉丁抓住那位)援引教宗给的特权条例,坚决拒绝放人。这最终酿成了武力冲突,王国派士兵强行逮捕了戈蒂埃并关进监牢,此事造成了骑士团与耶路撒冷王国间关系的恶化。本期视频开头所写的、希望引入阿尔诺担任团长的事儿,就是为了修复部分因此事而恶化的双边关系。至于联盟和收税这事儿嘛……联盟大约是没搞成,因为阿玛尔里克和努尔丁很快都死了,联盟大概也没啥意义,至于税收……圣殿骑士可能还是收了些年,但后续部分史家并无记载,猜猜看,或许收到了哈丁战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