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积极的阿德勒心理学:读《被讨厌的勇气》

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自豆瓣)
看这本书之前已经被无数人安利这本风靡全球的阿德勒心理学科普读物,但是一般畅销书不代表品质好,所以迟迟没有翻起。这次十一假期看的时候惊觉洗脑功力极大,全文10万字,其中观点一个比一个积极,看完堪比10碗鸡汤,堪称鸡汤文里面的战斗机。
这本书是日本心理学家介绍阿德勒观点的一本小册子,想了一下日本、韩国、中国尤其这类东亚国家对于阿德勒的这种观点可能更亲近,因为在讲究集体意识的文化里,自我是被牺牲的,个体是被忽视的,那么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捡一些重要的观点陈述如下:

1、痛苦不重要,如何看待痛苦更重要
近几年,特别喜欢讲一个词儿叫【原生家庭】,很多人物现身说法,讲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本质是认同世界是因果的,因为在原生家庭里面受了很多痛苦,留下了很多阴影,导致对人格造成扭曲,进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会有不良的影响。
这本书持不同观点,经历一样的情况下,有人退缩,有人前进。有人在痛苦里扭曲,就有人在痛苦中强大。作者强调过去经历的痛苦、阴影不是因,我们如何看待痛苦、阴影才是因,我有主观能动性,我对命运有选择权。
所以不要往后看,品味过去的失败和痛苦,而要往前看,成长以后去改变。
2、横亘的障碍可能是自己有意设置
有时候失败、痛苦可能是自找的。
这个观点特别绕。
举一个例子吧:一个女孩暗恋一个男孩,但是她有表白障碍症,就是不能跟别人表白,因为不能表白,所以她暗恋失败。
看起来是因为女孩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她告白不成是有客观原因。实际上,是因为她不敢告白,觉得自己告白以后一定失败,所以靠这个理由来避免失败。
同理,有时候我们心里不想去做一些事情,潜意识故意释放出一些理由,由此来躲避改变,虽然不改变比较痛苦,但是改变之后的人生有很多难以预料的未知,那么还不不如活在这个不太美妙但是还能忍受的生活中。
所以理智和行为真的是两回事。

3、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这个是之前看过的一本哲学书的名字,跟这本书里面的一部分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带来的,其中一种情绪是自卑,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心里难受。
其实比起来是没完没来的,有好,就会有更好,所以总会遇到让自己自卑的情境,那还不如就不要比。
因为人生出来就有很大差别,有人出生的地方就是有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顶点,所以没必要做这个有限的游戏,还不如把人生当做一场无限的游戏,能维持下去就行,保证游戏能玩下去就够了。
4、课题分离,不用讨好别人
让众多人情感共鸣的观点来了:课题分离。
你是你,别人是别人,这个别人甚至包括你的亲密关系,父母、伴侣。你有你的人生课题,他们有他们的人生课题,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试图去干涉别人,也不要让别人过度干涉你。你的价值在于你本身,而不在于你让别人开心。
这是一条多么挑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虽说现在没有封建思想了,但是其实整个东亚社会都还是蛮集体主义的,集体主义就意味着没有自我。所以很多人会因为对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比较痛苦,会因为整个人牺牲给集体没有自己的价值而痛苦。
课题分离这一个方法挺好用的,有时候挺多人的痛苦来自于亲密关系对自己的干涉太多,或者自己对亲密关系的干涉过多,我们只是不希望自己爱的人失望,经常做一些隐忍式自我牺牲,可真没必要。下次不妨用这个原则套一套,或许可以逃离一些痛苦。

5、接受自己,悦纳自己
不是肯定自己,不是觉得自己天下第一,也不是觉得自己哪哪儿都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是个loser。
仅仅只是接受自己,知道自己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就是个普通人。心里面设置一面镜子,比较客观的了解自己,然后接受自己。
别一整天跟自己做内耗。
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也没啥,然后就好好跟自己相处,投入到人生的无限的游戏中去,下雨的时候体会雨滴落到手上的触觉,刮风的时候体会风吹过脸颊的感受,吃饭的时候认真咀嚼,品尝饭的香味,然后一天又一天,度过一整个人生。
6、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作者的全部观点都是明快的、积极的,但是大部分的人生都很难说是想改变就改变,我们仍旧被各种各样的事儿磋磨,生活在苦海里。
甚至像痛风的人忍不住喝啤酒,加完班回家的社畜忍不住熬夜玩手机这种看起来很小的坏毛病都改不掉。
要我说,当然应该有这样一种充满【自由意志】的思维方式。但是行动上,一定要加强精力管理。
体力充沛、身体健康、精力满满是带领人生走向正循环,不断变好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
天冷了,希望所有读到这里的读者朋友们: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今天介绍一本个体心理学,那么大家记得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